壞血病聽起來很可怕,不過吃蔬果就沒事囉! @ daddy-poppy's ... | 壞血病

這種疾病因為最初在船員身上發現,而被稱為水手病,隨著時間才知道這是一種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營養不良疾病,稱為壞血病(scurvy). 致病 ...關閉廣告daddy-poppy's藥學跟動物世界跳到主文提供醫藥知識、動物百態、英文小補帖、其它有關飲食、文化、心理學等逗知識,希望大家會喜歡^_^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Apr13Mon202010:04壞血病聽起來很可怕,不過吃蔬果就沒事囉!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越來越多人開始搭船去世界探險、從事遠洋貿易、甚至成為掠奪商船的海盜,不管目的是什麼,這些人都有共通點,就是必須長時間待在船上,因為當時的船上設備,無法保存大量的蔬果,長期的飲食不均衡(沒有攝取蔬果)竟然讓這些船員開始出現虛弱、牙齦出血、皮膚出現血點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因為感染或是嚴重出血而死亡這種疾病因為最初在船員身上發現,而被稱為水手病,隨著時間才知道這是一種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營養不良疾病,稱為壞血病(scurvy) 🍑 致病因細胞內質網的脯氨酸(proline)和離氨酸(lysine)經過羥化,分別形成羥化脯氨酸和羥化賴氨酸,合成細胞的膠原蛋白正是仰賴這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維生素C的參與,如果人體內缺乏維生素C,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膠原合成,造成壞血病的各種症狀▶ 除了維生素D、E,人體無法自己合成其他維生素,必須從外界補充 生理功能  維生素C在人體中有許多作用▶ 抗氧化作用▶ 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幫助傷口癒合▶ 預防感染、增強免疫力:流感季節多多補充維他命C,可以預防感冒,不過如果已經感冒了,就要尋求正規治療了!▶ 維生素C可以提供酸性的吸收環境,幫助鈣、磷、鐵的吸收▶ 抑制黑生素的生成 ➝ 許多美白產品會添加維生素C▶ 參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例如腎上腺素▶ 參與左旋肉鹼的代謝,協助將脂肪酸攜帶到粒線體中代謝減肥餐包中的藥物,文章中有左旋肉鹼的介紹 🍑 症狀膠原蛋白無法合成,組織結構會比較脆弱,早期可能會出現虛弱、疲倦、手腳疼痛等症狀,漸漸會有貧血、牙齦流血、皮膚或是黏膜出現血點,伴隨著化膿性損傷、牙齒鬆落等情形,隨著壞血病持續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容易出現感染、大量出血而死亡▶ 人體要缺乏維生素C一段時間,才會出現症狀;人體的維生素C儲備量大約是3個月左右的時間,許多生活在極地圈附近的居民,只要在冬天前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就可以度過沒有蔬果的寒冬,極少產生壞血病 ➝ 牙齦流血,可能身體缺乏維生素C一段時間了,不過也要懷疑可能是牙周病等口腔方面的問題 ​​➝ 壞血病會引起牙齦、黏膜、皮膚出現血點,尤其腿部更容易出現 🍑 危險族群因為壞血病是身體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而人體無法自行生合成維生素C,必須從飲食中攝取,至少要2、3個月以上完全不攝取維生素C才會漸漸出現症狀,現代的台灣生活水準和飲食習慣,幾乎不會有缺乏維生素C的問題下述族群可能是維生素C的攝取量不夠,或是需求量提高,必須要比一般人攝取更多的維生素C!▶ 外食族:比較少攝取到蔬果▶ 癮君子:每抽一根煙,會破壞身體內 25mg 的維生素C▶ 壓力大、容易緊張或是焦慮的人,因為緊張時會加速消耗維生素C▶ 孕婦▶ 運動員▶ 手術患者▶ 居住在都市或是環境汙染嚴重的居民:一氧化碳跟重金屬都會破壞維生素C▶ 其他因素:洗腎患者、腸道吸收不良、酗酒等… 🍑 治療、處置   缺什麼補什麼,只要飲食均衡,或是服用相關的保健食品,幾天內症狀就會改善,幾週內就可以完全康復了 食物來源  蔬菜、水果(柑橘類)、生肉、馬鈴薯等,不過維生素C本身結構不穩定,通常在保存或是烹調時,維生素C就會被破壞掉▶ 蔬果可以多多採取打果汁或是沙拉的調理方式,減少營養素的破壞 ➝ 維生素C容易受熱破壞▶ 蔬果即構即食,減少儲存的時間▶ 水果盡量帶皮吃,如果必須要剝開果皮,也要盡快吃掉;打成果汁時可以加入少許食鹽,降低維生素C的破壞速度,保存比較多的營養成分,如果無法馬上喝完,要瓶裝冷藏▶ 緊急情況時,可以食用生肉來補充維生素C ➝ 過去探險隊在緊急狀況下,會打獵吃生肉來攝取維生素C 保健食品  如果很不喜歡吃蔬果,或是很難攝取到足夠蔬果的人,可以選擇服用保健食品劑量  台灣衛福部建議成人最低建議攝取量為 100mg/day,上限2000mg/day;如果想要預防疾病、抗老化、抗氧化等因素,美國臨床營養學會建議把日攝取量提高 劑型選擇  可以依照個人的喜好或是方便性,選擇不同劑型的維生素C,有錠劑、長效型錠劑、粉末、口嚼錠、糖漿、發泡錠等劑型,無論選擇哪一種劑型,注意攝取量不建議超過 2000mg/day錠劑  不要刻意咬碎,將錠劑含在嘴裡讓成分慢慢釋放出來咀嚼錠   如果喜歡有咬的感覺,可以選擇咀嚼錠發泡錠  因為必須泡水,可以強迫自己攝取比較多的水份,避免結石形成,不過相對於可以直接吃的錠劑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