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癮跟毒癮一樣危險?它是「這樣」挾持你的大腦! | 賭癮治療

除了心理干預,賭癮還可以通過藥物輔助治療。

如納曲酮等阿片類似物,就能間接抑制大腦細胞產生多巴胺,從而降低渴求的程度。

賭博是一條不 ...5305顛覆世界hahaangel53052018-05-07新聞報導的賭徒沉迷賭博,傾家蕩產甚至走上不法之路的案例有許多。

-其實賭癮,要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復雜許多。

有時想“掙大錢”確實是最初的動機,但接下來被“賭癮”劫持的大腦,就沒那麼簡單了。

根據多年研究表明,賭博和藥物成癮的相似性比此前預期的還要大得多。

而賭癮,也是僅次於毒癮的心理疾患。

有時候,其破壞力和吸引力甚至還能凌駕於藥物成癮之上。

然而大多數時候,普通百姓對賭癮仍是一知半解。

斯金納其實早在20世紀中期,斯金納(BFSkinner)就通過一系列實驗,意外地發現了賭博使人著迷的核心機制。

這一實驗,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之一。

當時,他就製作了名為斯金納箱的裝置,來進行“獎勵-行為”的研究,對像是老鼠。

這個裝置內設有一個控制桿,只要這個桿被按壓,就會有食丸被投遞進箱子裡。

當一隻飢腸轆轆的老鼠無意中碰到控制桿,老鼠便會獲得食丸的獎勵。

若干次之後,老鼠就學會了有目的性地,按壓控制桿來獲取食物。

本來實驗是做得好好的,但斯金納突然發現實驗室的老鼠食丸快要用完了。

而製作食丸也需要時間,眼瞅著就要趕不上老鼠按壓控制桿的速度了。

那該怎麼辦?他可不想就此中斷實驗。

於是,斯金納便改變了獎勵的策略,不再是當老鼠按壓控制桿就給獎勵,而是每一分鐘只給一次獎勵。

這也意味著,老鼠可能按一次就能獲得食丸,也有可能需要按幾十次才能獲得食丸。

猜猜發生什麼?令人驚訝的情況出現了。

這種隨機的獎勵,非但沒有讓老鼠減少按壓控制桿次數,反而是增多了。

此外,在後期的既有行為消除過程中,獎勵不規則的情況下需要的時間也更長了。

而且上述現象,也同樣發生在實驗動物鴿子的身上。

由此可見,隨機的獎勵結果,才能激起最強烈的反應。

其實除了老鼠、鴿子,人類也是吃間歇性獎勵這一套的。

而老虎機,則像極了專門為人類設計的“斯金納箱”。

和被圈養在籠子裡的動物一樣,玩老虎機的賭徒,也會不由自主地被這“間歇性獎勵”奴役。

他們會拉動手柄,滿懷期待地等著輸或贏的結果。

而且結果越不可預測,產生的反應也會越強烈。

這與藥物上癮的方式也是相似的:劑量越不規則,癮君子越容易上癮。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為這些不確定的間歇性獎勵著迷?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大腦內的一個系統——獎勵系統。

顧名思義,這個系統關係到“獎勵”。

通常當我們做成功一件事時,大腦中源神經迴路的多巴胺會快速分泌,給予一種獎勵的感覺。

這時,你就會感到愉悅無比,之後也會傾向於再進行這樣的行為,可謂幹勁十足。

然而事實上,多巴胺也與對獎勵的期望有關。

起初,只有當接受獎勵的時候,多巴胺水平才會提升。

但當我們大腦開始習得獎勵的預測時,多巴胺水平就不需要等到真正的獎勵發生,就會瞬速攀升。

有時候只需要當事人踏進賭場、又或是當賭局開始骰子在不同轉動的瞬間,多巴胺就能讓你達到高潮。

不過對獎勵的期望,將你拉進了賭場,你還有逃走的機會。

因為當預測的積極結果沒有發生(即期望落空)時,腦內特定區域的多巴胺將回落——不只是回落到正常水平,而是回落到基準線以下。

這就“懲罰”了不準確的預測,也通常能使人們改變他們之後的預測與行為。

這也稱之為“失望”,像在告訴你“嘿,醒醒,你根本贏不了,該收手了!”然而,這只是普通人群面對“賭輸”時的大腦模式。

因為,在賭徒腦內,“懲罰”彷彿不存在一般。

而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顯示,賭癮者在“差一點贏”時(實際輸了)的大腦活動模式,竟與“真的贏了”相差無幾。

也就是說,當骰子就差一點滾到贏的點數上,即使最後賭輸了(期望落空),多巴胺依然快速釋放。

只是此時的多巴胺似乎不是令人愉快的信號,反而像是鼓勵賭癮者再嘗試一次。

所以說,區別真正的“賭徒”和普通的“玩家”,不但要看他們贏了之後有多興奮。

還應該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