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經驗與非傳染性疾病防治 | 非傳染病影響

一般而言,生命歷程係指人類發展的生命過程,但對流行病學領域而言,由於重視生命早期因素對非傳染性疾病發展的長遠影響,生命歷程觀點進一步強調生命 ...EntriesRSS|CommentsRSS社會與健康為什麼有些族群比較健康?有些族群卻容易生病、死亡?歡迎來到我的部落格,聽我說故事。

首頁TBCS-台灣出生世代研究人物全民健保改革書:社會與健康關於高等教育生命早期經驗與非傳染性疾病防治ByTLChiang,2019-04-3010:15下午二十世紀中葉以後,非傳染性疾病加速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人類的頭號殺手。

根據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nstituteofHealthMetricsandEvaluation)的分析報告,全球非傳染性疾病占所有死因的比例從1990年的57%上升至2010年的65%,而死亡人數則從2,600萬攀升至3,400萬。

因此,非傳染性疾病防治成為當今公共衛生的優先議題。

2011年,聯合國在「預防及控制非傳染性疾病高階會議政治宣言」中,更首度呼籲各國正視非傳染性疾病問題,並在2015年訂定全球永續發展目標時,將降低三分之一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列為2030年以前必須達到的具體目標。

為了防治非傳染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2020年預防與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全球行動計畫》提出九大行動準則,其中第一準則就是生命歷程觀點(life-courseapproach),表示防治非傳染性疾病的時機可在生命中各種階段,包括懷孕前、產前、產後、嬰兒、兒童、青少年、成人及老人時期。

一般而言,生命歷程係指人類發展的生命過程,但對流行病學領域而言,由於重視生命早期因素對非傳染性疾病發展的長遠影響,生命歷程觀點進一步強調生命早期經驗與成人時期健康的連結。

本文旨在回顧生命歷程觀點在非傳染性疾病防治歷史上的式微與再起,由於全球行動計畫特別指出生命早期介入是預防非傳染性疾病的最佳機會,本文將聚焦於生命早期議題。

生命歷程觀點的式微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依然關心生命早期經驗的重要性。

例如:1914年,英國首席醫官GeorgeNewman在當年教育委員會報告書中,還提到:「成人時期的健康奠基於兒童時期的健康⋯⋯兒童時期的健康奠基在嬰兒時期與其母親的健康。

」然而,隨著非傳染性疾病的興起,強調童年經驗的生命歷程觀點卻漸漸被遺忘。

1940年代後,雖然許多工業化國家已經歷疾病轉型,非傳染性疾病正式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主要死因,惟當時社會對於防治非傳染性疾病的了解仍然相當有限。

例如,美國羅斯福總統在1945年猝死前血壓已經逐年飆高,甚至曾300/190mmHg,但是他的私人醫師卻認為這是該年齡層人口的正常現象,未能及時介入而死於腦溢血。

巧合的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醫療科技蓬勃發展,例如:1940年代以後磺胺類藥物與抗生素的發現及使用,1950及1960年代心臟病手術與器官移植手術的興起,為非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一束曙光,即使是曾擔任美國公共衛生學會會長的C.E.A.Winslow教授,也因此建議公共衛生與醫療合作。

例如,他在1945年曾指出:「控制心臟疾病與癌症這些疾病的直接方法在於早期診斷,並依照該診斷執行治療或個人衛生方案,換句話說,就是提供良好的醫療照護」。

1948年,美國公共衛生學會通過增設醫療照護組的重大決策,打破了傳統公共衛生與治療醫學之間的界線。

更重要的是,為建立社會安全與福利制度,自從1948年英國實施國民健康服務制度以後,許多西方國家紛紛推動全民健康覆蓋。

另一方面,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為了預防非傳染性疾病,也開始研究生物醫學因素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其中,有兩個關鍵的里程碑。

第一個是1948年美國公共衛生署全力支持弗萊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HeartStudy)計畫,揭開大規模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世代研究的序幕。

這些長期追蹤研究使人們逐漸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吸菸、糖尿病及肥胖等。

第二個是1964年美國公共衛生署署長發表第一本吸菸與健康報告,宣布吸菸有害身體健康,隨後菸害防制運動即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開。

到了1970年代,有關個人健康行為及危險因子的實證研究已經相當豐富,而集大成之作則是1974年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MarcLalonde發表的《加拿大國民健康的新觀點(ANewPerspectiveontheHealthofCanadians)》,俗稱Lalond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