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部神經阻斷術於治療脊髓損傷患者排尿障礙的應用 | 膀胱 神經 斷裂

人體的排尿功能,最主要是由脊髓第二至第四薦髓來掌控,經由薦髓中樞往下形成薦部神經叢,再分出骨盆神經支配膀胱逼尿肌,令其在排尿期產生收縮,將膀胱的尿液排空。

陰部神經阻斷術於治療脊髓損傷患者排尿障礙的應用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主任蔡素如醫師正常排尿的神經控制人體的排尿功能,最主要是由脊髓第二至第四薦髓來掌控,經由薦髓中樞往下形成薦部神經叢,再分出骨盆神經支配膀胱逼尿肌,令其在排尿期產生收縮,將膀胱的尿液排空。

同時薦部神經叢也會各分出左、右兩側陰部神經,支配尿道外側括約肌,平時在膀胱的儲尿期,此條肌肉呈現收縮狀態,讓尿液不會任意流出,保持尿液不會失禁,而在排尿期間,則要配合逼尿肌的收縮而放鬆,讓尿液能夠順利經由尿道流出,完成解尿。

(陰部神經解剖位置詳見圖一)(圖一)脊髓損傷後的排尿障礙當高位脊髓(高於薦髓以上部位)受外傷或病變時,往往導致膀胱的排尿過程發生異常,常見的情形是逼尿肌有強力、不自主收縮,而尿道外側括約肌則在排尿時無法放鬆或者更緊張,產生所謂「逼尿肌─外括約肌共濟失調」。

因此病患經常感到尿液排空困難,尿流不順暢,解尿時的膀胱壓力上升,解尿之後的餘尿量過多。

當餘尿量增加,會造成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的機會大增,而且膀胱壓的增高,也會使上尿路系統(包括輸尿管,腎臟)容易產生水腎,輸尿管─膀胱逆流等併發症。

因此對於此類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患者而言,治療的原則在於盡量減少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縮,減輕逼尿肌─外括約肌共濟失調的程度,以達到排尿膀胱壓力降低,自解尿量增加,餘尿量減少,亦即所謂「平衡性膀胱」的目標。

神經性膀胱的治療減輕逼尿肌─外括約肌共濟失調的程度,可以使得排尿壓力降低,減少尿道阻力,降低殘尿量。

現在將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介紹如下: (一)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療為藥物治療,開立抗痙攣藥劑,可以降低外括約肌不自主收縮的程度,減低排尿時尿道的阻力。

服藥的優點是簡單方便,但是或因藥效不足,或引起肌肉無力與嗜睡的副作用,有時令患者服藥意願降低。

(二)間歇性自我導尿是一相當理想的處理方式,可以定期排空尿液,減少感染,但病患需有靈巧的雙手才能操作此項技術,四肢癱瘓的病患則無法執行,必須由照顧者協助操作。

(三)尿道外括約肌切開術應用在治療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共濟失調,通常由泌尿科醫師在手術室,以內視鏡手術方式進行之,將尿道外括約肌直接做切開,以解除對尿道的阻塞。

術後需放置尿管數日,情形穩定後出院。

優點是排尿阻力得以疏解,排尿量增加,殘尿量降低。

經過長期追蹤的研究,有部份患者仍有上尿路併發症,32%至57%的病患需再重複手術,也有引起嚴重尿失禁的報告。

(四)1988年首先有學者提出使用肉毒桿菌毒素,經由尿道或會陰部注射到尿道外括約肌,造成該肌肉麻痺,減少逼尿肌─尿道外括約肌共濟失調。

約有七至八成病患可達治療效果,一次療程的療效約可維持3至9個月(意指每月注射,連續三個月)。

優點是少有併發症,不會影響會陰部感覺。

但是經由會陰部注射的方式,不容易精確定位,若經由尿道注射,定位較精確,但需配合使用特殊的注射電導針,同時必須由泌尿科醫師在手術室才能操作。

由於目前肉毒桿菌毒素售價仍然相當昂貴,多數國家醫療保險並未給付,本國健保局亦未給付此種治療費用,對殘障患者而言,經濟負擔過於沈重。

因此綜合上述原因,我們推測肉毒桿菌素的局部注射,短期內難以廣泛應用。

(五)陰部神經阻斷術,則利用特殊的電導針,將丙酚製劑注射到骨盆腔後壁的陰部神經部位,因為丙酚會作用在局部的神經細胞膜上,使神經的傳導產生破壞,當陰部神經無法傳導時,它所支配的尿道外側括約肌就會呈現鬆弛的狀態,可以有效降低排尿時尿道的阻力。

一般而言,丙酚直接作用在神經上,幾乎不會引起過敏或嚴重的肌肉壞死。

它的藥效可以立即呈現,但因陰部神經屬於周邊神經,受到藥劑破壞之後,仍有可能再生,因此一段時間之後,必要時仍得重複注射。

(神經阻斷術之操作示意圖詳見圖二)(圖二)陰部神經阻斷術之應用與成效神經阻斷術早已應用於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腦性麻痺患者,降低病患四肢肢體的痙攣,其療效相當顯著,因此將此經驗推廣,對脊髓損傷患者的神經性膀胱障礙,提供治療的新選擇。

目前本院採用5%丙酚製劑,經由會陰部注射到陰部神經,以阻斷該神經徑路的傳導,減少尿道外括約肌的痙攣或不當收縮,可以減少排尿阻力與膀胱排尿壓力,達到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