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也算病嗎? | 台灣焦慮症比例

 醫學專欄內容標  題焦慮也算病嗎?張貼日期2010-12-30張貼單位身心科內  容焦慮是什麼?「焦慮」是人類共同常見的情緒之一。

焦慮是面對危險或是壓力的時候,所產生的正常反應,只有在焦慮的反應程度過高或者焦慮持續的時間過長,並且對我們的生活造成障礙的時候,焦慮才變成是問題。

焦慮也算病嗎?過度焦慮不僅是一種病,還是最常見的輕型精神官能症。

據衛生署統計,在精神科看診的病人中,就有三分之一是屬於「焦慮性精神官能症」(AnxietyDisorders)。

專門研究輕型精神官能症的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宇宙則推估,焦慮症的終身盛行率(指一生當中可能罹病的機率)在15~30%之譜,台灣約有10%的民眾,已經到了焦慮成疾的程度。

也就是說,台灣每年有兩百多萬人有病態的焦慮,總數比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還要多。

焦慮的情緒本身並不具毀壞性,它不會造成身體上或心理上的傷害,但卻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讓生活變得很糟糕,在思考活動或完成生活上最簡單的事時,都會感到受限制、有困難。

根據醫學定義,焦慮是為了因應威脅的一種情緒反應,適度焦慮會轉化為完成任務的動力。

「不焦慮不見得是好的,」適度的焦慮,反而會刺激身體器官功能變好,有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說,學生遇到考試時,出現焦慮情緒,更會促進記憶力提升。

但如果焦慮指數太高,卻又適得其反,成為身體器官功能的障礙,甚至演變為一種心理疾病。

病態的焦慮會導致受自律神經作用的器官系統、交感神經機能亢進,心臟血管、呼吸、泌尿、上下呼吸系統都因而受影響。

有趣的是,焦慮症經常被誤會為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心臟病。

焦慮病人同樣有雙手發抖、冒汗、容易緊張、失眠、體重減輕等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也會出現胸痛、心跳急促、呼吸困難等心臟血管疾病症狀。

焦慮病人發病時,經常焦慮地跑到醫院,要求做種種檢查,檢驗數字一切正常。

結果這個「你沒病」的診斷,讓焦慮病人更形焦慮。

「常跑急診室的,有很多是焦慮症病人」,焦慮病人特別容易慮病,一點不舒服就會立刻跑醫院,又找不出毛病,可是他們真的相信自己「寡人有疾」。

這個「發病-掛急診-沒事」的焦慮症公式,無形中也浪費了醫療資源。

「美國焦慮症協會」就曾調查,美國每年約有一千九百萬人為焦慮症所苦,花在治療焦慮症的經費竟高達四百二十億美元,其中大多數是用在重複做一些不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焦慮症和其他身體疾病十分類似。

而焦慮病人的求診意願,也比一般人高出一倍。

這種最不像精神科疾病、卻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一生之中任何時刻都可能受到它突襲,尤其二、三十歲的啷噹年紀,更是焦慮症的好發年齡。

你我四周都曾經出現過焦慮病人,只是一般都不認為焦慮是病。

從生理的反應來看,當我們面臨一個有壓力的情境時,腎上腺素(一種身體的荷爾蒙)便會分泌進入血液中,並引起一連串的身體反應,以幫助我們進入準備應付壓力的狀態。

而這些與焦慮有關聯的身體變化感覺,包括:顫抖冒汗腳軟胃脹肌肉緊繃呼吸短促心悸...................等同時我們的行動也可能改變,譬如:逃離抽煙搓手吸煙增加進食咬指甲而且我們的想法也會隨之改變,譬如:擔憂我們的健康情形................擔憂我們可能會暈倒或死掉....擔憂我們以後總是會面對這些問題一再負面的思考害怕的想法當上面所提的焦慮關聯的身體反應出現,而且變成惡性循環(越處理的結果,變得越緊張焦慮),此時,擔憂的想法的產生又失去控制的時候,焦慮即會變成困擾生活的問題;最常見的害怕反應就是逃跑,但是這種藉由迴避而產生的紓解是短暫的,在下一次再面對這些害怕的情境時,會更覺得困難。

我可以用那些方法來控制我的焦慮?控制焦慮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醫界通常雙管齊下,合併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

通常藥物治療只有70%的效果,必須再配合認知行為治療,才能有更佳的療效。

一般而言,服藥三個月,加上行為治療三個月,一年後就可以開始減藥,可持續兩三年不復發。

如果不願服藥,治療約半年到一年,焦慮症就會再度復發。

如果不好好治療,半數焦慮症患者也可能合併有憂鬱症。

這裡有一些實用的方法可以用來克服那些不舒服的焦慮症狀。

心理學家發展出許多控制焦慮的方法,而其中以下列三種方法是特別有用的。

1、學習如何去放鬆你可以藉著學會特別的運動,以及緩慢與規率的呼吸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