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思覺失調症八大迷思(懶人包) | 如何與思覺失調症的人相處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林哲熹飾)發病時不斷聽見批評聲音,人愈來愈緊張,難以與人相處,很難完成自己的 ...2019年5月6日星期一破解思覺失調症八大迷思(懶人包)白映俞,青少年轉大人,神經內科,神經系統,神經科,腦神經科,精神科,醫師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林哲熹飾)發病時不斷聽見批評聲音,人愈來愈緊張,難以與人相處,很難完成自己的理想。

而應思聰問的那句:「為什麼是我?」揭露無數患者的心聲。

當回到現實生活時,我們必須承認,有更多的人會對著應思聰吼:「什麼?!你有思覺失調症?!那你怎麼還在外面走來走去?應該要被關起來才對啊!你這樣一定會造成社會危害的啦!」精神疾病總是承受不少汙名,當社會無法辨識和理解這個疾病時,思覺失調症者就愈難生存,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幾個針對思覺失調症常見的迷思,希望透過更多的了解和接納,我們能共同創造更好的社會。

迷思一:爸媽沒教好,才會讓小孩子得到思覺失調症我們常可以看到小孩若患有精神疾病時,鄰居親友會耳語「都是他媽媽怎樣怎樣…」,讓思覺失調者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於接受到小孩罹病這痛楚的同時,還得承受更多的言語霸凌。

然而思覺失調症與基因、外傷、環境、濫用酒精、使用大麻、安非他命、古柯鹼等毒品等也有關係。

一般研究認為,養育方式對思覺失調症是否發作沒有重大影響。

所以如果你認識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時,請不要先急著檢討、責怪他的父母。

迷思二: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是該一直住在精神病院啊!隨著社會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增加,治療也有成效,愈來愈多的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回家,在家人親友的支持下過生活,當然這前提是家中支持系統要好。

平時若還沒有恢復到可以進入職場工作,患者也可參加日間病房、社區機構活動,每天到醫院報到做一些活動與治療。

萬一家中支持系統不良,患者需要長期住院的機會就比較大。

迷思三:這種思覺失調症的人都有多重人格啦!電影為了讓角色安排具有張力,劇情吸引人,常常會推出「多重人格」這樣的角色,但其實真實世界裡多重人格的人並沒有那麼多。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是能擁有個別思考模式、發展完整的,就像是一個身體裡面住了不同靈魂。

思覺失調症英文是「Schizophrenia」,來自於希臘字根的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因此過去稱這個疾病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緒、情緒、行為崩解,而分裂的心智會難以分辨真實與幻覺,因此有了錯誤的概念想法,因為相信幻覺而與真實世界脫鉤。

所以思覺失調者與多重人格不一樣,這個病並不是發展出兩種、三種、多種不一樣的完整人格。

迷思四:思覺失調症的人很暴力!電影裡面的瘋狂殺手常讓人與思覺失調症做聯想,讓一般人也容易誤以為思覺失調患者都很暴力。

其實相反地,思覺失調患者比較常是暴力下的受害者,而不是施展暴力的人。

通常思覺失調者會先表現出一些愈來愈孤僻、愈來愈不想參加活動等症狀,若剛好遇上進入新職場、變成大學新鮮人等壓力源,在數個月至數年間症狀繼續惡化,而通常不是一秒間突然說變臉就變臉,兇性大發。

根據研究,正在接受治療的思覺失調者並不比一般人危險。

如果思覺失調者突然之間大捉狂,可能是從未接受治療,或在患病同時還有其他濫用毒品、藥物等狀況同時存在。

迷思五:思覺失調者不夠聰明,也沒辦法工作!思覺失調者常難以分辨真實與幻覺,在思考方面,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與記憶出現障礙,要找到工作和每周固定工作真的是有所難度。

而且,思覺失調者可能無力關心外表與形象問題,會讓上級長官以為患者毫不在意或缺乏衛生。

然而如果在治療上控制得當,患者不至於完全失去行為能力,就能考慮職業諮詢,找到適合自己才能的位置,再加上磨練社交技巧與工作訓練後,能勝任工作的患者還是不少,而且,持續工作有時也算是復健治療的一種方式。

電影《美麗境界》裡的主角–數學家約翰‧奈許–就是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從大學時代開始就出現各種影像的幻覺,最後還能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由此可知,思覺失調者可以非常聰明,也是可以非常有創造力的。

然而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即使這麼聰明的人,也仍然會受思覺失調時的幻覺所苦,代表這些腦中經驗對患者而言是非常真實的。

(電影裡主角直到發覺:「對齁,我的朋友不會變老,他的姪女不會長大。

」才了解那兩個人物是自己的腦中幻覺。

)所以也千萬不要以為「一個人只要夠聰明,就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