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口還是出口?思覺失調與復原的距離 | 思覺失調復原

因此,思覺失調症個案犯下謀殺罪的對象,很多都是親人,案發當時也帶著妄想與幻覺,這也是思覺失調症病患照顧現場令人唏噓的景象。

患者遭污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專欄其他主題破口還是出口?思覺失調與復原的距離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75,7442020/05/15·作者/張庭綱·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精神病患又殺人了!」在媒體渲染下,新聞背後思覺失調症病患的家屬,一路走來,往往會有說不盡的苦與無法講出口的磨難。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沒有病識感,因而不認為自己需要就醫的疾病。

研究顯示,病患對於治療仍有許多的疑慮與抗拒,造成家屬與病患對於治療的衝突。

因此,思覺失調症個案犯下謀殺罪的對象,很多都是親人,案發當時也帶著妄想與幻覺,這也是思覺失調症病患照顧現場令人唏噓的景象。

患者遭污名化 反使群眾暴露更高風險思覺失調症是人們最常與「瘋狂行為」產生聯想的心智障礙,它的怪異特徵包括了奇特認知、情緒障礙以及怪異行為。

在媒體渲染與都市傳說的影響下,精神疾病似乎與殺人暴力息息相關,但並非所有病患都有暴力的風險。

根據研究,在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精神疾病患者僅佔5~10%。

相關暴力因子包括犯案時兼有妄想、幻覺,過去有暴力史以及成癮物質使用問題。

也就是說,大部分思覺失調症病患與殺人的距離相當遙遠。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若患者未經治療,犯罪風險相較於治療過後的風險則多出15倍。

但在鍵盤鄉民們對於疾病不了解下,以偏概全污名化患者,導致病患不願意進入精神醫療系統,反而會使群眾暴露在更高的風險!說不出口的祕密!篩不到、接不住隨機殺人事件的社會安全體系(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近3年,政府因應隨機殺人事件、家庭暴力和自殺事件頻傳,投注近70億元預算,目的在強化「社會安全網」。

遺憾的是,社會安全網卻未針對隨機殺人這個命題作答,也不會是失覺失調症病患隨機殺人的解方。

(推薦閱讀:《與惡》應思悅翻版,思覺失調患者家屬沉痛呼喊:希望在哪裡?)社會安全網涵蓋的對象,是家暴等加害人合併精神疾病者與自殺防治。

問題就來了:如果患有思覺失調症的被告,過去沒有家暴紀錄,現行社會安全網就篩不到,更不用說能接得住。

思覺失調症病患的追蹤與服務又僅能回歸到精神醫療體系單打獨鬥的窘境。

病患進不來、出不去 精神醫療與銜接服務常令家屬失望「送一個病患去醫院有多困難,你們知道嗎?」、「病患出現暴力事件,不能強制送醫?不能強制住院?」家屬期待精神疾病醫療,能自第一線的家中到醫院病房積極介入,也期待能更有強制性。

但現實上,病患與精神醫療距離卻始終漫長。

公衛端、醫療業判定和一線警消,對於精神疾病與自傷傷人風險評估判定,在認知上各有歧異,讓需要預防介入的患者常在醫療門口被打槍。

思覺失調症是腦功能疾病,毫無疑問是需要藥物治療的疾病。

在藥物治療底下,其他的治療模式與長期精神復健才能順勢開展。

既有社會體與醫療體系的缺漏,無法回應我們對於治療與復原的渴望。

打造病患、家屬與社會三贏 投藥是關鍵(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思覺失調症一定要藥物治療,但治療總是「卡卡」的。

過去研究都顯示,有規則接受門診治療的病患大約只有4~6成,能真實進入病患體內的抗精神病藥物大概也只有4~6成。

這也凸顯思覺失調症治療的困境,治療不足的與服藥順從性的問題。

為了治療不足與服藥順從性的問題,精神醫療提出許多模式與藥物嘗試解決這困境。

長效抗精神病藥物針劑便是一種用來解決此困境的選項,近年來許多研究均推崇其療效穩定、副作用少、減少病患照顧負擔、病患滿意度高、能恢復病患職業與社會功能。

如果,病患能夠在發病早期就能夠得到持續性的治療,對於病患症狀的控制與整體功能的維持與恢復,有相當好的效果。

然而,在臨床場域並不是所有患者或家屬都能獲得這樣的資訊或治療。

(推薦閱讀:《與惡》林哲熹入療養院實習,演活思覺失調,心疼他們「如同失去一半靈魂」)目前長效抗精神病藥物針劑的處方於歐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