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那些情感淡漠、不願與人來往的人,很可能 ... | 淡漠的人

生活中有些人比較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對別人的事不感興趣,也不希望別人瞭解自己的內心。

不想與人來往,情感淡漠是一種什麼心理?PUA台灣首頁情感心理學:那些情感淡漠、不願與人來往的人,很可能有心理問題PUA台灣•2020-08-2217:07:40•情感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生活中有些人比較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對別人的事不感興趣,也不希望別人瞭解自己的內心。

不想與人來往,情感淡漠是一種什麼心理?不想與人來往,很可能是因為個體經歷瞭很多負面的交往事件。

我們可以先看看那些喜歡與人交往的人,他們無一例外都是能說會道之人,即使並非很幽默,不具備獨特的魅力,但總能夠給別人舒服的感覺,難道他們是生來就喜歡與人交往的嗎?當然不是。

交往的意願是個體在人際關系中與他人相互作用的產物,如果受到瞭強化,則會增加交往行為的頻率,如果受到懲罰,交往的意願就會降低。

那些喜歡與人交往的人,正是因為受到瞭各種不同的強化,例如別人的尊重、接納、善意、好感等等,這些積極因素作為強化物,強化著人們的交往行為。

換言之,因為他們能夠獲得某些好處,並且可以預計以後的交往行為同樣會給他們帶來好處,於是他們便喜歡與人交往。

相反,那些排斥人際交往的人,是因為他們遭遇瞭漠視、嘲諷、白眼、辱罵等等,這些消極因素作為懲罰物降低瞭他們的交往意願,所以他們寧願自己一個人待著,以避免受到他人的傷害。

所以生活中人們看到有些人不合群,性格孤僻,不應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可憐之處和可恨之處,他們身上也並不是隻有可憐與可恨,也有著其他積極的一面。

隻是人們經常被認知啟發所蒙蔽,認知他人喜歡走捷徑、抄近路,因此往往無法全面地認知他人。

對於這些被排斥孤立的人,或是傾向於獨來獨往的人,我們應該以友好的態度對待他們,在人際交互作用的影響下,相信他們也不會對我們伸出的手置之不理,因為“人都是相互的”。

不喜歡與人交往,還可能是因為人們陷入瞭某種焦慮中。

有些人喜歡探究難懂的問題,對不知道的事情經常投入很多精力和時間,他們被稱為高認知需求者。

他們對於自己和周圍環境總是保持著一種求知欲,這一欲望驅使著他們不斷地提出“為什麼”,並且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尋求答案。

對於這種人來說,無法解決某個問題就會導致長時間的焦慮,或許是人際關系中的問題,或許是有關工作效率的問題。

總之,他們喜歡問為什麼以及想要得到答案,在找到答案之前,他們的焦慮不會停止,人際交往的意願也會減少。

當然,高認知需要的個體並不總是喜歡一個人思考人生。

有些人活著有時候他們也會尋求他人的幫助,但更多時候他們自覺無法向他人傾訴內心,感到他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思想,於是便更加傾向於依靠自己來得出結論。

真誠、信任和真實是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凡是那些願意進行社會交往的人都是能夠互相信任的。

但生活中有些人並非如此,他們可能成長於忽視型的傢庭,例如留守傢庭和單親傢庭,傢長從小就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關註和關懷,導致他們無法信任傢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種不信任就拓展到所有人身上。

缺少瞭信任,人際關系就無法建立,因為哪怕是最淺的人際關系都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和真實之上,脫離瞭信任,人們就會自我封閉,從而排斥社會交往。

這種不信任是由父母的教養方式造成的,還有一種不信任,是由好勝心、執拗導致的。

有些人盲目地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自我效能感過強,自信心爆棚,從而對別人產生瞭不信任感,認為他人都不如自己,憑自己一個人就能夠做到許多事情。

這種性格特征可能是由於遺傳導致的,也可能是由於後天大量的成功經歷導致的,也可能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總之,比起他人,他們更相信自己,於是便喜歡獨來獨往,並拒絕與他人的合作。

不想與人來往、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消極的交往經歷、高認知需要、自視甚高等特點都會影響人們的交往意願。

但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合作與交流,一意孤行就意味著與時代脫節,跟不上發展的潮流。

–TheEnd–作者|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BehavioralPsychology》相關新聞情感為什麼你分手後還被對方拉黑瞭?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最熟悉的彼此變成瞭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通訊錄都被拉黑;一般來說,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分手瞭。

如果不是因為道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