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大腸癌 | 大腸癌轉移地方

大腸直腸之癌症會擴散到周圍的淋巴腺,而到身體其他部位,最常轉移的位置就是肝臟。

大腸癌的形成 大腸直腸裏最常替換的細胞是腸道內側的黏膜層,當細胞 ...亞東院訊電子報第133期(2010年12月)  戰勝大腸癌大腸直腸外科曾立銘主任 前言 依衛生署2010年發表2007年度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再度蟬連發生人數第一位。

在全年罹患癌症75,769人中,佔了10,511人,也就是在台灣每50分鐘就有1人得到大腸癌。

本院通過衛生署「癌症診療品質認證」之A級醫院,對大腸癌診療品質之提昇不遺餘力,癌症的處理也是本院核心專長發展的重點。

 大腸癌在本地,發生率節節上升與國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習習相關,在預防與治療上必須要有相關的認知與作法以長保健康。

所幸大腸癌是可以預防和早期發現,及時處理的癌症。

在發生率最高的國家如:美國已經開始每年減少患病的人數,希望你也能預防大腸癌發生,成功對抗腸道殺手,維護個人及家人遠離大腸癌的危害。

什麼是癌症? 身體的基本構造由細胞組成。

正常細胞經由生成而構成組織、器官終而凋亡,再由新生的細胞所取代。

當此過程之中有差錯,新生多餘的細胞,沒有依序消失被取代就形成『新生腫瘤』。

腫瘤可能是良性或惡性,而惡性腫瘤即所謂之癌症。

良性或惡性之不同處在於惡性腫瘤會影響身體正常功能,甚至危害生命。

在切除腫瘤之後,惡性細胞可能有復發的情形。

癌細胞可以侵犯周圍正常細胞,傷害正常的組織,當癌細胞經由血管、淋巴管,在身體其他部位長成腫瘤,會傷害更多器官,即所謂的『轉移』,末期癌症。

大腸癌的特性 大腸(如:圖一)約長度一公尺多的管形器官,為消化系統腸胃道的一部分,由小腸延續連接至肛門出口。

而大腸末端至肛門的部分約20公分長度,位於骨盆腔之內的部份稱為直腸,大腸與直腸發生的癌症,常統稱為大腸直腸癌或簡稱為大腸癌。

大腸的功能在於將胃腸道消化之內容,吸收水份及電解質,形成糞便經直腸排出肛門。

大腸直腸之癌症會擴散到周圍的淋巴腺,而到身體其他部位,最常轉移的位置就是肝臟。

 大腸癌的形成 大腸直腸裏最常替換的細胞是腸道內側的黏膜層,當細胞因為基因的變異,受到腸道內致癌物質的影響,可能形成腫瘤,常稱之為息肉。

息肉常見於5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的息肉是良性,但有些息肉變大,轉變成惡性的特質,就形成了大腸癌。

如果在良性息肉變化之前,發現並去除就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什麼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患者並非由單一致病原因罹病,但在某些族群或特徵中有較高發生比率,這些因素稱為危險因子。

雖然具有危險因子時,並不代表一定有大腸癌,但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大腸癌,必須加強大腸癌篩檢與預防。

這些危險因子包括了年齡在50歲以上、具有大腸、直腸息肉、有大腸直腸癌之家族史之基因變異。

已罹患大腸癌的患者也有較高的比率罹患第二個大腸癌。

  年齡 雖然所有年齡均可能患大腸癌,但九成以上在50歲之後,國健局的資料中罹患大腸癌之年齡中位數為68歲,故在50歲開始應該定期篩檢,這也是國健局目前五大癌症篩檢的對象。

息肉在五十歲之後,常發現有大腸息肉(如:圖二)。

由於大腸癌可以視為由息肉轉變而形成,在息肉轉為癌症之前,將其切除可以有效防止大腸癌發生,杜絕於未然。

利用大腸內視鏡的方式發現息肉,將息肉切除是目前最有效方法,建議五十歲開始每年做糞便潛血篩檢及第一次大腸鏡。

家族史 若是一等親,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大腸癌則罹患機率增為二至三倍,如有多數家人患病或在較年輕的年齡發病者則機率更高,應該及早開始並定期檢查。

已罹患大腸癌的患者除注意原本疾病的變化之外,也要預防其它大腸部分產生第二個大腸癌。

長期慢性之大腸潰瘍發炎病症也有大腸癌發病的危險性,必須定期檢查。

生活習性 飲食對腸道的健康是重要關鍵。

高脂肪的飲食可能增加大腸癌應當避免攝取過量,尤其動物性油脂影響更多。

飲食中如果缺乏鈣質、葉酸(維生素的一種)及纖維,也會增加危險。

抽煙也是危險因子,而且傷害許多器官,危害健康甚多。

膳食纖維 在腸道中,纖維具有促進腸蠕動,排除致癌物,促進腸內益生菌的功能。

進而改善便秘,預防大腸憩室。

同時也有幫助血糖恆定,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