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胰臟癌-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 胰腺癌治療

台灣癌症防治網TaiwanClinicalOncologyResearchFoundation關於我們簡介捐助章程董事及監察人名單工作成績支持研究論文感謝與願景聯絡徵信錄篩檢場次防癌講座場次網站地圖贊助捐款文章分類疑問醫答護理專欄衛教專欄專家專欄醫療文獻癌症新知醫藥新聞醫病討論臨床試驗出版刊物訂購刊物服務項目癌症新探衛教手冊歡迎投稿轉載申請勸募公告財務報表文獻導讀線上藝廊其他圖書借閱醫療顧問活動剪影資源分享相關連結回首頁認識胰臟癌前言即便近幾年癌症的治療大幅進步,胰臟癌仍然是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

以美國為例,在2010年,胰臟癌發生人數只佔所有癌症的第十名,但是在所有因癌症死亡的人數中,胰臟癌則高居第四名。

由於缺乏有效的篩檢、診斷工具,大部分的胰臟癌被診斷時,腫瘤已呈現局部晚期(locallyadvanced)或已有遠處轉移的現象(metastatic)。

即使有少部分(約10–20%)的胰臟癌病患於診斷後可作手術切除,這些人的預後依然不佳,其五年存活率僅約20%。

至於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胰臟癌病患,其預後更差,五年存活率低於5%。

由於近年來罹患胰臟癌的人數逐漸攀升,希望藉由這本冊子提供讀者有關胰臟癌的基本常識,讓大眾對於胰臟癌這種惡性癌症有基本的了解。

國人胰臟癌現況根據衛生署提供的國人癌症相關資料,我國的胰臟癌患者的人數逐年攀升,現今已成為國人癌症死因的前十名。

在民國99年間,國人共有41,046位死於癌症,其中有1,470位(約3.6%)是因胰臟癌死亡,平均每日就有四人死於胰臟癌。

民國97年間,胰臟癌發生個案數占全部癌症發生個案數的1.9%,但是同年因胰臟癌死亡的人數卻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數的3.4%,可見胰臟癌是一種預後差、存活率不佳的惡性腫瘤。

胰臟癌的發生原因造成胰臟癌的確切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是已有相關研究報告指出某些因素會增加人們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目前認為可能的因素有下列幾點:1.年齡:胰臟癌的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但在40或50歲即診斷出胰臟癌的例子並不少見。

2.性別:傳統上認為胰臟癌較好發於男性,但近年來則顯示女性的發生率已逐漸接近男性,可能與女性生活習慣的改變有關。

3.遺傳:有胰臟癌家族病患的人,其發生胰臟癌的機率比平常人高。

4.糖尿病5.肥胖症6.慢性胰臟炎7.吸菸:有研究指出吸菸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比不吸菸者來的高,而且就算戒菸後,風險依舊會持續至少十年。

.酒精:酗酒被認為會導致慢性胰臟炎,進而提升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9.飲食習慣:蔬菜及水果攝取不足、紅肉或高糖高熱量的食物攝取過量,也會提高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10.環境:常接觸工業用化學溶劑也可能造成胰臟癌。

目前大多認為胰臟癌是一種多因子、多步驟共同造成的結果,並非單一原因所能引起,患者可能在上述這些危險因子彼此相互作用之下進而產生胰臟癌。

胰臟癌的症狀由於胰臟位於腹部的深處,而且沒有神經可將疼痛的訊息傳至腦部,所以大部分胰臟癌早期都沒什麼症狀,等到有症狀就醫時,多已無法進行手術切除了(約80–90%)。

一般來說,大部分病人在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也不特殊,通常只是食慾不振、腹脹或腹部悶痛。

因此病人及其家屬常不以為意,甚至許多臨床醫師也會忽略,將其當做是消化性潰瘍或膽結石等病處置。

等到病人疼痛加劇或有痛到背部的情形時,常意味著腫瘤已侵犯到臨近器官,因此延誤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病人的臨床表現,會依其長在胰臟不同部位而有不同。

發生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常因腫瘤壓迫到總膽管,導致黃疸、皮膚癢疹、脂肪性下痢等症狀而被發現,因此有手術治癒的機會。

至於發生在體部及尾部的胰臟癌,通常很難早期發現,等到發現時,大部分已擴散或轉移至其他器官,很少有可手術切除的病人。

另外,若病人發生不明原因的胰臟炎,則必須考慮到腫瘤阻塞胰管所產生的可能性。

或者,突然莫名發生的糖尿病、血糖不易控制或體重銳減時,都有可能是胰臟癌的臨床表現。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癌症末期的表現,如腹水、鎖骨上或肚臍處淋巴結等,也必須把胰臟癌的可能性列入考慮。

胰臟癌的種類胰臟癌最主要為自胰管細胞的腺癌(ductaladenocarcinoma),佔胰臟癌90%以上。

有時胰腺癌亦可見鱗狀上皮分化,稱為腺鱗狀癌(adenosquamouscarcinoma),這種分型的預後極差。
<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