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急速竄升子宮保衛戰!子宮癌症全解析 | 陰道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子宮位於骨盆腔內,子宮頸則是子宮與陰道相連的部位。

... 前者可能發生子宮內膜癌及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後者衍生的癌症則是子宮惡性肉瘤。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第45期出刊日:2018-07-15返回上一層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急速竄升子宮保衛戰!子宮癌症全解析過去,很少人聽過子宮內膜癌,近10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持續增加,成為台灣婦女增加最快的癌症,發生率和發生人數均超越子宮頸癌。

如何保護這個女性身體裡最柔軟、肩負孕育生命重任的器官? 諮詢╱鄭文芳(臺大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撰稿╱黃筱珮 最近幾個月,林太太經常被「月事」所擾,原本經血該在7天左右就排乾淨,卻一直滴滴答答、拖了10幾天,有時兩次月經之間還會出血,她愈想愈不對勁,鼓起勇氣就醫檢查,醫師發現她的子宮內膜有不規則增厚現象,切片檢查後確認她罹患了子宮內膜癌。

 提起子宮方面的癌症,許多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6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癌。

事實上,從2010開始,「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婦女生殖道癌第一名,也是2003年至2013年這10年間,台灣婦女增加最快的癌症。

 子宮位於骨盆腔內,子宮頸則是子宮與陰道相連的部位。

因此,子宮相關的癌症包括「子宮體癌」以及「子宮頸癌」,其中,子宮體癌又以子宮內膜癌最常見。

 子宮體癌篇子宮體分為「子宮內膜」和「子宮肌肉層」。

前者可能發生子宮內膜癌及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後者衍生的癌症則是子宮惡性肉瘤。

總括來說,子宮體癌主要是子宮內膜癌以及惡性肉瘤。

 一、子宮內膜癌20年前,子宮內膜癌還是相當少見的婦癌,但2003年至2013年這10年間,子宮內膜癌的粗發生率成長134%,成為台灣婦女增加最快的癌症,超越子宮頸癌。

 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子宮體癌發生個案數共計2,440人,占全部癌症發生個案數的2.32%;當年因子宮體癌死亡人數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數的0.55%,共計259人。

發生率排名於女性為第6位;死亡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13位。

組織形態分布,以子宮內膜癌最為常見,占2,440位個案的87.18%。

 相對的,由於衛福部大力推廣子宮頸抹片篩檢,子宮頸癌發生個案自1998年的2796人,降為2015年的1485人,17年來減少了一半之多。

子宮頸癌病人數下降,子宮內膜癌卻大幅攀升,除與篩檢政策有關,國人生活型態的西化,也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婦女有不正常出血應警覺子宮內膜癌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停經前女性只要是非經期間的出血、或是經期間經血和血塊過多等異常現象,都要注意。

子宮內膜癌好發年齡多為50~60歲停經婦女,停經後的婦女如果出血,建議趕快檢查。

 子宮內膜篩檢不像子宮頸可做抹片,也沒有腫瘤標記,第一步通常是先照超音波,如果發現子宮內膜變厚,擔心病變,可以進一步做子宮內膜切片,切片進行病理化驗和診斷最直接。

 一旦確認子宮內膜癌,建議做磁振造影檢查(MRI),因為子宮位於骨盆腔內,內膜癌細胞可能侵犯子宮肌肉層,磁振造影可以較清楚看見轉移與否,以及癌細胞侵入子宮肌肉層的深度;之後再做胸部X光檢查,查看是否發生胸部和肺部轉移。

 雖然子宮頸抹片不能篩檢子宮內膜癌,不過臨床上發現有10%的病人在做子宮頸抹片時「不小心」被篩出子宮內膜癌,因為病變細胞掉到子宮頸,屬於較幸運的病人。

 子宮內膜癌治療首選為手術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不論是否轉移,都以手術為第一選擇。

除非評估病人手術危險性高,才考慮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子宮內膜癌的期別採取「手術分期」,開刀時先沖洗腹腔、收集腹腔細胞,切除腹內疑似病灶,及子宮、輸卵管、卵巢、骨盆腔及主動脈旁的淋巴結,以及大網膜切片取樣。

開刀後化驗才能確認期別,依侵犯部位分4期,再依期別和危險因子,追加放療及化療。

 好消息是,子宮內膜癌有85%都是第一期,5年存活率達到83%以上,若進展至第三期,5年存活率降為32~60%,到了第四期只剩下5~20%。

  二、子宮惡性肉瘤比起子宮內膜癌,「子宮惡性肉瘤」患者少很多,但近年也呈現上升趨勢。

2014年,知名美食作家韓良露因罹患子宮惡性肉瘤過世,喚起婦女對這個疾病的重視。

 子宮惡性肉瘤約占子宮體癌的1成左右,好發在6、70歲的女性,又可細分為「子宮平滑肌肉瘤(LMS)」以及「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