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蠶豆症作者: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李妮鍾主治醫師兒童專欄 ... | 蠶豆症
蠶豆症的正式名稱為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 deficiency),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性聯隱性遺傳 ... :::無障礙網頁說明台大醫院::: :::最新消息特別企劃專題報導保健園地台大花絮兒童專欄前期內容 :::兒童專欄認識蠶豆症誘發語言發展的親子互動 我們在臺大兒醫服務的日子-志工心情分享 前期兒童專欄 :::認識蠶豆症內容下載: 疾病簡介蠶豆症的正式名稱為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deficiency,G6PDdeficiency),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性聯隱性遺傳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目前在臺灣的發生率約為1.61%(男生2.81%,女生0.70%)1。
蠶豆症發生的原因和紅血球中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G6PD)功能缺乏有關,G6PD為紅血球在葡萄糖分解代謝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酵素,協助人體內的葡萄糖進行磷酸五碳糖途徑(Pentosephosphatepathway)代謝,在此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保護紅血球的物質(NADPH),幫助谷胱甘肽(Glutathione)的生成,進而保護紅血球免受氧化反應的破壞2。
缺乏G6PD的人,在接觸或食用到某些特定物質、成分,例如氧化性藥物、蠶豆、樟腦丸(臭丸)、紫藥水、磺胺劑,以及部分解熱鎮痛劑時,紅血球無法將過多的氧化物還原,造成紅血球內過氧化氫(H2O2)堆積,導致紅血球的破裂,產生臨床上所說的溶血反應及相關症狀。
蠶豆症為世界性的疾病,保守估計全球約有4億人帶有G6PD的基因缺陷,盛行率最高的地區在非洲、南歐、中東、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
特別的是,此症的分布與瘧疾相當雷同,一般普遍認為G6PD缺乏具有保護個體不受瘧原蟲感染的益處。
但由於近來移民盛行,此症在北美、南美以及北歐的盛行率亦有增加3。
WHO曾經依照G6PD酵素缺乏的臨床嚴重度將此症分為五型(表一),目前所有的G6PD生化變異型皆是以此為基準來分類。
臺灣常見的變異型,如G6PDTaipei、G6PDChinese-1、G6PDFushan以及G6PDTaiwan-Hakka,皆屬於ClassII4。
表一、G6PD缺乏症的分型(譯自2)分型酵素缺乏程度酵素活性盛行率I嚴重非血球型溶血性貧血但紅血球功能正常不常見;各族群皆有II嚴重正常的10%以下亞洲及地中海III中等正常的10-60%10%非裔美人IV輕度至無正常的60-150%罕見V無大於正常的150%罕見臨床表徵幸運的是,大部分蠶豆症患者是沒有症狀的,他們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其實患有G6PD缺乏症。
在未發病的情況下,此症通常不會影響壽命、生活品質或日常活動。
當患者發病時,臨床表徵主要是新生兒黃疸、急性溶血性貧血(藥物、食物或感染引起)或是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chronicnon-spherocytichemolyticanemia)。
發病時,患者的表現為疲累、背痛、貧血或黃疸;抽血檢查可發現血紅素降低、未結合型膽紅素上升、乳酸去氫酶上升以及網狀紅血球增加。
(1)新生兒黃疸以新生兒來說,大約有三分之ㄧ男嬰的病理性新生兒黃疸是肇因於G6PD缺乏症3。
黃疸程度若不嚴重,照光治療即可;若是出現嚴重的溶血性黃疸,必要時須給予換血治療。
一般若能及早發現且治療得當,多可在2、3天內恢復。
少數嚴重患者會產生核黃疸,將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傷害。
目前對蠶豆症導致新生兒黃疸的病理機轉尚不明確,單就溶血無法解釋肝臟對於膽紅素的結合與清除作用。
另有研究指出,帶有UGT1A1基因啓動子TA(n)突變的人,特別容易產生新生兒黃疸5。
(2)急性溶血性貧血當患者體內紅血球的氧化壓力上升時(如感染、服用藥物或食用蠶豆等),便可能導致急性溶血性貧血的症狀,通常在氧化壓力上升後3天內會發生溶血反應。
症狀包括:臉色蒼白、全身黃疸、精神不佳,及因為血色素尿(haemoglobinuria)導致患者解出深茶色(或可樂色)的尿液。
嚴重時,會導致呼吸窘迫、心臟衰竭,甚至因休克及意識昏迷而有生命危險。
若沒有輸血,貧血的狀況通常要停藥後8~10天才能恢復3。
曾經有報導會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的感染包括A型肝炎、B型肝炎、巨細胞病毒、肺炎以及傷寒3。
民
蠶豆症發生的原因和紅血球中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G6PD)功能缺乏有關,G6PD為紅血球在葡萄糖分解代謝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酵素,協助人體內的葡萄糖進行磷酸五碳糖途徑(Pentosephosphatepathway)代謝,在此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保護紅血球的物質(NADPH),幫助谷胱甘肽(Glutathione)的生成,進而保護紅血球免受氧化反應的破壞2。
缺乏G6PD的人,在接觸或食用到某些特定物質、成分,例如氧化性藥物、蠶豆、樟腦丸(臭丸)、紫藥水、磺胺劑,以及部分解熱鎮痛劑時,紅血球無法將過多的氧化物還原,造成紅血球內過氧化氫(H2O2)堆積,導致紅血球的破裂,產生臨床上所說的溶血反應及相關症狀。
蠶豆症為世界性的疾病,保守估計全球約有4億人帶有G6PD的基因缺陷,盛行率最高的地區在非洲、南歐、中東、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
特別的是,此症的分布與瘧疾相當雷同,一般普遍認為G6PD缺乏具有保護個體不受瘧原蟲感染的益處。
但由於近來移民盛行,此症在北美、南美以及北歐的盛行率亦有增加3。
WHO曾經依照G6PD酵素缺乏的臨床嚴重度將此症分為五型(表一),目前所有的G6PD生化變異型皆是以此為基準來分類。
臺灣常見的變異型,如G6PDTaipei、G6PDChinese-1、G6PDFushan以及G6PDTaiwan-Hakka,皆屬於ClassII4。
表一、G6PD缺乏症的分型(譯自2)分型酵素缺乏程度酵素活性盛行率I嚴重非血球型溶血性貧血但紅血球功能正常不常見;各族群皆有II嚴重正常的10%以下亞洲及地中海III中等正常的10-60%10%非裔美人IV輕度至無正常的60-150%罕見V無大於正常的150%罕見臨床表徵幸運的是,大部分蠶豆症患者是沒有症狀的,他們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其實患有G6PD缺乏症。
在未發病的情況下,此症通常不會影響壽命、生活品質或日常活動。
當患者發病時,臨床表徵主要是新生兒黃疸、急性溶血性貧血(藥物、食物或感染引起)或是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chronicnon-spherocytichemolyticanemia)。
發病時,患者的表現為疲累、背痛、貧血或黃疸;抽血檢查可發現血紅素降低、未結合型膽紅素上升、乳酸去氫酶上升以及網狀紅血球增加。
(1)新生兒黃疸以新生兒來說,大約有三分之ㄧ男嬰的病理性新生兒黃疸是肇因於G6PD缺乏症3。
黃疸程度若不嚴重,照光治療即可;若是出現嚴重的溶血性黃疸,必要時須給予換血治療。
一般若能及早發現且治療得當,多可在2、3天內恢復。
少數嚴重患者會產生核黃疸,將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傷害。
目前對蠶豆症導致新生兒黃疸的病理機轉尚不明確,單就溶血無法解釋肝臟對於膽紅素的結合與清除作用。
另有研究指出,帶有UGT1A1基因啓動子TA(n)突變的人,特別容易產生新生兒黃疸5。
(2)急性溶血性貧血當患者體內紅血球的氧化壓力上升時(如感染、服用藥物或食用蠶豆等),便可能導致急性溶血性貧血的症狀,通常在氧化壓力上升後3天內會發生溶血反應。
症狀包括:臉色蒼白、全身黃疸、精神不佳,及因為血色素尿(haemoglobinuria)導致患者解出深茶色(或可樂色)的尿液。
嚴重時,會導致呼吸窘迫、心臟衰竭,甚至因休克及意識昏迷而有生命危險。
若沒有輸血,貧血的狀況通常要停藥後8~10天才能恢復3。
曾經有報導會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的感染包括A型肝炎、B型肝炎、巨細胞病毒、肺炎以及傷寒3。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