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小報~是「惡露」還是「月經」? | 產後一個月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產後出血是指生產後的幾天,而「延遲型的產後出血」與子宮 ... A:哺乳媽媽常出現一個現象:「明明惡露已排乾淨了,但一段時間後,卻又 ...法蘭琪的世界跳到主文歡迎來到法蘭琪的世界部落格全站分類:心情日記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un01Wed201121:25媽媽小報~是「惡露」還是「月經」?文/張雪惠;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台北淡水院區婦產部主治醫師吳嘉訓Q1.何謂惡露?多久會排完?A:懷孕週期的子宮內膜與一般月經的子宮內膜並不相同,懷孕時的子宮內膜稱為「蛻膜」,此變化是為了胎盤與子宮之間的微血管交通,讓胎兒和媽媽之間的血液、氧氣、養分在此交換,此為懷孕後子宮內膜的變化。

當生產完之後,蛻膜又會轉變成原來未懷孕時的子宮內膜,在此過程中,這些蛻膜會慢慢脫落,因為剛生產完,子宮內胎盤著床處會有一些出血,這些剝落的蛻膜和血液混合一起,即是惡露。

一般來說,惡露會在產後3~4天內快速的排出,此時的排出量較多,並呈現血色,等過幾天後,蛻膜掉落的差不多了,接著出血的情況便會減少,顏色會變得比較淡一些,若子宮收縮情況佳,則惡露量會減少,顏色也會淡下來。

一般剛生產完,因為懷孕時子宮肥大,內部血管充血,子宮重量約有1公斤左右,經過一週,重量約剩500g,由此可知,子宮重量如此快速縮小,惡露量佔的分量相當驚人,當蛻膜慢慢剝落,新的子宮內膜也會隨之增生,一般來說,這整個剝落和新生的過程,約4~6週完成。

換言之,子宮多已恢復未受孕前的大小,約100g左右,由此可知子宮內膜的面積也很快地縮小;到了4~6週產婦回診檢查時,若按照正常情況來說,此時惡露量降到最低,頂多兩三天會再排出一點點惡露,很類似月經快結束時的狀態。

一般來說,惡露到十天左右會轉為淡紅色,14天後則變為褐色與黃色,4~6個星期左右漸趨於白色;當子宮收縮得越好,惡露的停止也越迅速。

而哺餵母乳有助於子宮較快恢復正常,惡露也較快排淨。

Q2.現在排的是惡露還是月經?應該如何辨識?A:很多媽咪回診時會問,究竟排的是惡露或月經?吳嘉訓醫師表示,月經的情況和惡露不同,月經最快也要產後4~6週才會來,這也與媽咪是否餵母乳相關,若是餵母奶的話,月經來的時間點則會往後延,兩者基本的分辨指標有三:一、媽咪有無餵母乳?一般產婦若有餵母乳的話,月經來的時間點會往後延。

二、出血的顏色是鮮紅色或較淡的顏色?假設出血的顏色是由鮮紅轉淡,即是惡露慢慢變少的正常情況;倘若是突然有鮮紅色的血排出,則應該是月經來了。

三、量的變化當血量慢慢變少,表示惡露量逐漸減少,如果突然是很大量的出血,則應該是月經。

Q3.何謂「延遲性產後出血」?和月經有何不同?A:吳嘉訓醫師表示,除了惡露和月經較容易造成混淆外,「延遲型的產後出血」也是媽咪深感困惑的出血問題,惡露的顏色應從生產時的鮮紅色、轉為深紅色、粉紅色、米黃色,而持續的紅色惡露,其顏色從變淡卻又突然轉紅,可能是子宮復舊不全或延遲性產後出血的症狀,媽咪此時應立即求診。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產後出血是指生產後的幾天,而「延遲型的產後出血」與子宮收縮不良或胎盤殘留有關,一般很難從出血的情況或顏色做判斷,因為其出血量甚至可能像月經那樣的量多、鮮紅,因此較不易判斷究竟是延遲性出血或是月經。

Q4.產後多久月經會恢復正常?第一次MC的量多嗎?其規則性如何?A:吳嘉訓醫師指出,產後第一次月經來的時間,會依媽媽是否哺育母乳而有所分別:未哺乳的媽媽,平均在產後的6~10週,也就是在產後的兩個月內會來月經並且排卵;有哺餵母乳的媽媽,排卵期則可延長至24~27週左右,或是更晚才來。

因此,第一次月經來的量及時間,會依個人體質而定。

而坊間常說:「有哺乳的媽媽,就不會來月經。

」嚴格來說並不正確,產後的前幾次月經,不論在月經的量或規則性上,確實可能會出現與以往不同的狀況,當出血量過大,或出血過久或太久沒來時,媽咪應該回診檢查。

Q5.為何哺乳會造成月經延後?A:在一般的觀念裡,哺乳中的媽媽產後初經會延後,甚至也有人超過一年才來,吳嘉訓醫師解釋,其原因在於哺育使媽媽血中的泌乳激素昇高,使腦下視丘的性腺荷爾蒙分泌素分泌減低或停止,而造成沒有性腺週期就沒有排卵;或由於體內催乳素增高,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較差,卵泡停止發育因而不排卵,排卵延後多久,月經就跟著延後多久。

Q6.哺乳期為何會出現暗紅色分泌物?A:哺乳媽媽常出現一個現象:「明明惡露已排乾淨了,但一段時間後,卻又開始出現一些暗褐、粉紅或是暗紅色的分泌物。

」對此,吳嘉訓醫師表示,這是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