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淤血症候群 | 盆腔淤血症候群

盆腔淤血症候群(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又稱卵巢靜脈症候群(Ovarian VeinSyndrome)是引起婦科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症状涉及廣泛,而患者自覺 ...盆腔淤血症候群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盆腔淤血症候群盆腔淤血症候群(PelvicCongestionSyndrome)又稱卵巢靜脈症候群(OvarianVeinSyndrome)是引起婦科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症状涉及廣泛,而患者自覺症状與客觀檢查常不相符合,在體征上常與慢性盆腔炎相混淆,故此類患者常被誤診為慢性盆腔炎或慢性附件炎而久治不愈。

盆腔淤血症候群,很早就見於文獻記載。

但它描述的上述臨床表現究竟是一種獨特的病變,還是由於某些疾病所引起的共同現象,歷來多有爭論。

半個世紀以來,曾把這些臨床表現歸因於炎症、子宮骶韌帶的痙攣狀態、盆腔組織的痛覺過敏以及盆腔血管功能障礙等,而在各國流行過種種病名。

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本病病名的記載,僅有臨床特徵的描述,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中有:「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病因病機]一、中醫病因病機根據其臨床表現,本病可歸屬於「婦人腹中痛」、「經行腹痛」、「產後腹痛」「帶下」等疾病的範疇。

中醫對此病沒有具體明確的論述,但對它的症状的論述卻有許多,如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云:「小腹痛者,此由胞絡之間宿有風冷搏擊血氣,停結小腹,因虛發動與血相擊故痛;」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亦云:「婦人腹中瘀血者,有月經痞濕不通,或產後余穢未盡,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得冷則成瘀血也。

」但均與血瘀有乏。

瘀血留滯沖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行不暢,瘀阻經脈,氣滯血瘀,氣虛則見不勝勞累,神疲乏力,氣短,小腹、肛門墜脹;氣滯則見乳房脹痛,心煩易怒;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見腰骶疼痛,性交後疼痛。

總之,本病的病理基礎是氣虛血瘀兼有氣滯,氣虛為本,氣滯血瘀為標。

虛實夾雜本虛標實。

瘀血的形成,常與以下因素有關:1.肝氣鬱結,氣機阻滯而致血瘀。

內傷七情,肝氣鬱滯,血行不暢,沖任胞宮氣血郁阻而成本病。

2.濕熱蘊結下焦而致血瘀。

因外感濕熱,濕熱內蘊,或流連沖任,阻遏經脈,盤踞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停滯而成本病。

3.虛損所致血瘀。

早婚、房勞、多產或素體虛弱以致精氣虧損,血運無力則氣血澀滯暢,沖任胞宮失於濡潤而生本病。

二、西醫病因病理(一)病因任何使盆腔靜脈血液流出盆腔不暢或受阻的因素,均可以導致盆腔靜脈淤血。

和男子相比,女性盆腔循環在解剖學、循環動力學和力學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是易於形成盆腔瘀血的原因。

1.解剖學因素。

女性盆腔循環的特點主要是靜脈數量增多和構造薄弱。

一般是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靜脈伴隨一條同名動脈,有較多的吻合支及靜脈叢,血流緩慢,如盆腔的中等靜脈子宮靜脈、陰道靜脈和卵巢靜脈,大多是2~3條靜脈伴隨一條同名動脈,卵巢靜脈甚至可多達5~6條,形成蔓狀靜脈叢,彎曲在子宮體兩側後方,直到它們流經骨盆緣前才形成單一的卵巢靜脈。

在子宮、輸卵管、卵巢靜脈之間有許多吻合支,在輸卵管系膜內,有子宮靜脈和卵巢靜脈的吻合支,並形成環狀的靜脈循環,再與外側的卵巢靜脈叢吻合。

起源於盆腔臟器黏膜、肌層及其漿膜下的靜脈叢,彙集成兩支以上的靜脈,流向粗大的髂內靜脈。

盆腔靜脈數量上的增多是為了適應盆腔靜脈流動緩慢的需要。

盆腔靜脈較身體其他部位的靜脈壁薄,缺乏筋膜組成的外鞘,沒有彈性,大多沒有瓣膜,且一些經產婦的瓣膜功能常不全。

穿行在盆腔疏鬆的結締組織中,且女性盆腔靜脈血容量多,故容易引起盆腔內、外生殖器、膀胱、直腸及肛門周圍靜脈淤血,造成血管迂曲、擴張、淤血。

同時合併外陰、宮頸、下腹靜脈曲張。

另外膀胱、直腸、生殖器三個系統靜脈彼此相通,任何一個系統發生障礙,均可以影響到另外兩個系統。

2.體質因素。

有些患者因體質因素,其血管壁組織顯著薄弱,彈力纖維少,彈性差,容易形成靜脈血淤滯。

3.力學因素。

因早婚早育者,在其生殖器未完全成熟時負擔過重,或房事不節、孕產頻繁都容易產生盆腔靜脈淤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