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口腔黏膜增生

口腔白斑症、口腔紅白斑症和口腔疣狀增生,是台灣三大最主要的口腔癌前 ... 當口腔白斑症病變位於舌以外的口腔黏膜上、面積小於2平方公分、上皮發生 ... 2010年04月29期  前期內容最新消息藝文創作發燒話題醫療團隊專題報導保健園地醫師介紹台大花絮專題報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最新趨勢口腔癌防治之我見:前期專題報導                                                                                                                                  口腔癌防治之我見內容下載:口腔癌是全世界人類第五大癌症。

於台灣,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男性佔第四位,於全人口則佔第六位,口腔癌之病因主要是嚼檳榔、吸菸和喝酒,在台灣約有200萬以上人口有嚼檳榔之習慣,約80%之口腔癌死亡病例和嚼檳榔習慣有關。

口腔癌是國人男性增加最快速的癌症,近10年發生率和死亡率已分別增加了85%和56%,目前每年分別有5千多人罹患和2千多人死於口腔癌。

此外,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

雖然口腔癌可用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或合併上述三種方法中任二者或三者加以治療,於台灣,口腔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仍然很低,約只有50%。

這麼低的五年存活率顯示,口腔癌必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而最好的預防策略是於口腔癌前病變之階段,就能將其診斷出來,並加以治療,以防止其進一步演變成口腔癌。

 口腔白斑症、口腔紅白斑症和口腔疣狀增生,是台灣三大最主要的口腔癌前病變,此三種病變皆有可能進一步轉變成口腔鱗狀細胞癌或口腔疣狀癌,口腔鱗狀細胞癌和口腔疣狀癌約佔口腔惡性腫瘤90%以上。

根據統計,均勻且厚的口腔白斑症,其惡性轉變之機率為1-7%,粒狀或疣狀之口腔白斑症,其惡性轉變之機率為4-15%,口腔紅白斑症之惡性轉變機率為18-47%,口腔疣狀增生之惡性轉變機率為3-10%。

口腔白斑症、口腔紅白斑症和口腔疣狀增生之高惡性轉變率,更顯示口腔癌前病變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癌症之預防策略分為三段五級:初段預防包括健康促進、特殊保護二級,次段預防包括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疾病控制)一級,三段預防包括限制殘障、復健二級。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台大牙醫學系韓良俊教授等積極說明嚼檳榔、吸菸和喝酒和口腔癌之相關性,預防民眾嚼檳榔、吸菸和喝酒,並協助民眾戒嚼檳榔、戒菸和戒酒,此屬於初段預防。

最近幾年來,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全國牙醫師公會聯合會等積極提倡口腔癌篩檢、訓練口腔癌篩檢種子醫師,及協助篩檢出口腔癌和口腔癌前病變患者就醫,此屬於次段預防,韓良俊教授及本人多年來皆積極參與此次段預防之工作。

癌症預防之三段五級策略,其實皆非常重要,但考慮成本效益,次段預防其實更有效益,理由是篩檢出口腔癌和口腔癌前病變患者已是較少數,一百人中可能只有三至五位,針對此少數得病患者,曉以大義,要其戒嚼檳榔、戒菸和戒酒,都比較容易,況且目前口腔癌前病變,包括口腔白斑症、紅白斑症和疣狀增生,已有多種有效之治療方法,侵入性療法例如一般手術或雷射手術切除,保守性療法例如局部塗抹5-胺基酮戊酸之光動力療法(ALA-PDT)和冷凍治療,皆有滿意之療效。

口腔癌如能在口腔癌前病變之階段,將其消滅,即可防止其繼續惡化為口腔癌,對患者個人身心健康及整個國家醫療成本之節省,皆有大效益。

 以局部塗抹5-胺基酮戊酸之光動力療法(ALA-PDT)為例說明,於過去的八年內,我們利用ALA-PDT,治療了36例口腔疣狀增生,97例口腔白斑症,及20例口腔紅白斑症。

我們發現所有36例口腔疣狀增生病變,經每星期一次的ALA-PDT治療後,病變皆完全消失(圖一A1、A2、B1和B2),平均每一病變治療次數為3.8次,且經追蹤6-56個月後,病變無再發之情形。

對於97個口腔白斑症之病例,65例接受每星期一次之ALA-PDT光動力治療,另32例接受每星期二次之ALA-PDT光動力治療。

前者65例中,有5例為完全反應,33例為部分反應,27例為無反應。

後者32例口腔白斑症病例,每星期接受二次的ALA-PDT光動力治療,其中11例呈現完全反應,21例呈現部分反應。

對於20個口腔紅白斑症之病例,經每星期一次的ALA-PDT光動力治療,其中17例得到完全反應(圖一C1和C2),平均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