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了解皮膚癌症狀、成因以及如何治療皮膚癌 | 皮膚癌二期
第2期:. 2A:腫瘤厚度介於1.01~2.0mm之間有潰瘍或厚度介於2.01~4.0mm無潰瘍,無淋巴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皮膚癌首頁健康百科皮膚皮膚癌症狀病程併發症成因種類危險族群預防相關檢驗治療照護就醫準備部位分享什麼是皮膚癌?根據衛生署的資料統計,皮膚癌的發生率各占男女癌症第8名(資料來源:民國105年癌症登記報告),但其死亡率較其他癌症為低,所以容易被忽視。
皮膚癌根據不同的癌細胞的來源可而有不同的種類,這些癌細胞來源跟皮膚所在皮層有關,最常見的是表皮中的角質細胞與黑色素細胞,因為它們是第一線接觸紫外線的細胞,長期照射紫外線會使這些細胞易於產生癌病變。
皮膚癌症狀基底細胞癌:皮膚上出現紅色、肉色或黑色腫瘤,腫瘤會漸漸長大,有時出現潰瘍出血,腫瘤周圍可見微血管擴張。
鱗狀細胞癌:外觀為紅色或肉色的腫瘤或潰瘍,且腫瘤會逐漸長大,腫瘤上有時會有一層鱗狀皮屑覆蓋。
3.黑色素瘤:亞洲人的黑色素瘤較好發於患者手腳掌或是指甲,大多數為黑色或深咖啡色。
可使用ABCDE準則判斷良性的痣以及惡性黑色素瘤的區別:A(Asymmetry):痣的外觀是否出現不對稱性B(Border):邊緣是否呈現不規則或模糊不清的現象C(Color):顏色是否不均且深淺不一D(Diameter):大小是否超過六釐米,或有持續變大的情形E(Elevation):表面是否有不規則隆起皮膚癌是如何發展的呢?基底癌和鱗狀細胞癌主要可以分為兩期,局部期以及轉移期。
惡性黑色素瘤可分為以下四期:第1期:1A:腫瘤厚度≦1mm,侷限在真皮層。
1B:腫瘤厚度≦1mm有潰瘍或侷限在皮下脂肪層。
第2期: 2A:腫瘤厚度介於1.01~2.0mm之間有潰瘍或厚度介於2.01~4.0mm無潰瘍,無淋巴轉移。
2B:腫瘤厚度介於2.01~4.0mm之間有潰瘍或厚度>4.0mm無潰瘍,無淋巴轉移。
2C:腫瘤厚度>4.0mm有潰瘍,無淋巴轉移。
第3期: 3A:腫瘤厚度4.0mm無潰瘍,有1~3顆淋巴結轉移。
3B:腫瘤厚度4.0mm無潰瘍或有潰瘍,有1~3顆淋巴結轉移或有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轉移而沒有淋巴轉移。
3C:腫瘤厚度4.0mm無潰瘍或有潰瘍且肉眼可見有1~3顆淋巴結轉移;或≧4顆淋巴結轉移或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轉移合併淋巴轉移。
第4期:腫瘤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臟、肝臟、腦等。
皮膚癌會有哪些併發症呢?轉移:惡性黑色素瘤可能轉移到任何器官,除皮膚外,皮下組織以及淋巴節等也常發生轉移,而最常轉移到的器官為肺臟、肝臟、腦部、骨骼、腸道等。
皮膚癌常見致病原因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的最大元兇,所以只要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工作的人,都會是罹患皮膚癌的高危險群。
經年累月的曝曬,易使表皮當中的角質細胞與黑色素細胞發生癌變,造成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惡性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癌則還有放射線照射、傷口長久不癒、長期接觸化學物質與慢性砷中毒等癌變因素;大量曝曬後的嚴重曬傷、白種人與遺傳因素,則是其他引發惡性黑色素瘤的原因。
皮膚癌種類皮膚癌案常見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基底細胞癌(Basalcellcarcinoma):皮膚中的角質細胞癌變產生,基底細胞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皮膚癌,約佔皮膚癌的半數左右,幸好它的惡性度並不高,轉移比率也不高,很容易可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
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同樣也是皮膚中的角質細胞癌變產生。
鱗狀細胞癌目前是台灣第2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太晚發現有可能會入侵到真皮層的血管與淋巴管,轉移到其他的器官,治癒率與是否轉移密切相關。
它有一部分由「日光性角化症」癌變而成,若有出現這樣的病灶,請務必追蹤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第3常見的皮膚癌,由黑色素細胞癌變所引起,雖然患者較少,但惡性度、轉移率都高,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效果不佳,是目前高度重視的皮膚癌。
肉瘤:真皮層的的組織,包含:血管、神經、汗腺、毛囊、及皮脂腺也都有癌變的可能,由軟組織所形成的多半名稱會帶有「肉瘤」,比率不高且種類各異,治療方式也會隨著種類而各有不同。
皮膚癌好發族群長期曝曬陽光的工作族群(農夫、運動員、工人、水手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皮膚癌首頁健康百科皮膚皮膚癌症狀病程併發症成因種類危險族群預防相關檢驗治療照護就醫準備部位分享什麼是皮膚癌?根據衛生署的資料統計,皮膚癌的發生率各占男女癌症第8名(資料來源:民國105年癌症登記報告),但其死亡率較其他癌症為低,所以容易被忽視。
皮膚癌根據不同的癌細胞的來源可而有不同的種類,這些癌細胞來源跟皮膚所在皮層有關,最常見的是表皮中的角質細胞與黑色素細胞,因為它們是第一線接觸紫外線的細胞,長期照射紫外線會使這些細胞易於產生癌病變。
皮膚癌症狀基底細胞癌:皮膚上出現紅色、肉色或黑色腫瘤,腫瘤會漸漸長大,有時出現潰瘍出血,腫瘤周圍可見微血管擴張。
鱗狀細胞癌:外觀為紅色或肉色的腫瘤或潰瘍,且腫瘤會逐漸長大,腫瘤上有時會有一層鱗狀皮屑覆蓋。
3.黑色素瘤:亞洲人的黑色素瘤較好發於患者手腳掌或是指甲,大多數為黑色或深咖啡色。
可使用ABCDE準則判斷良性的痣以及惡性黑色素瘤的區別:A(Asymmetry):痣的外觀是否出現不對稱性B(Border):邊緣是否呈現不規則或模糊不清的現象C(Color):顏色是否不均且深淺不一D(Diameter):大小是否超過六釐米,或有持續變大的情形E(Elevation):表面是否有不規則隆起皮膚癌是如何發展的呢?基底癌和鱗狀細胞癌主要可以分為兩期,局部期以及轉移期。
惡性黑色素瘤可分為以下四期:第1期:1A:腫瘤厚度≦1mm,侷限在真皮層。
1B:腫瘤厚度≦1mm有潰瘍或侷限在皮下脂肪層。
第2期: 2A:腫瘤厚度介於1.01~2.0mm之間有潰瘍或厚度介於2.01~4.0mm無潰瘍,無淋巴轉移。
2B:腫瘤厚度介於2.01~4.0mm之間有潰瘍或厚度>4.0mm無潰瘍,無淋巴轉移。
2C:腫瘤厚度>4.0mm有潰瘍,無淋巴轉移。
第3期: 3A:腫瘤厚度4.0mm無潰瘍,有1~3顆淋巴結轉移。
3B:腫瘤厚度4.0mm無潰瘍或有潰瘍,有1~3顆淋巴結轉移或有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轉移而沒有淋巴轉移。
3C:腫瘤厚度4.0mm無潰瘍或有潰瘍且肉眼可見有1~3顆淋巴結轉移;或≧4顆淋巴結轉移或通路中轉移或衛星狀轉移合併淋巴轉移。
第4期:腫瘤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肺臟、肝臟、腦等。
皮膚癌會有哪些併發症呢?轉移:惡性黑色素瘤可能轉移到任何器官,除皮膚外,皮下組織以及淋巴節等也常發生轉移,而最常轉移到的器官為肺臟、肝臟、腦部、骨骼、腸道等。
皮膚癌常見致病原因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的最大元兇,所以只要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工作的人,都會是罹患皮膚癌的高危險群。
經年累月的曝曬,易使表皮當中的角質細胞與黑色素細胞發生癌變,造成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惡性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癌則還有放射線照射、傷口長久不癒、長期接觸化學物質與慢性砷中毒等癌變因素;大量曝曬後的嚴重曬傷、白種人與遺傳因素,則是其他引發惡性黑色素瘤的原因。
皮膚癌種類皮膚癌案常見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基底細胞癌(Basalcellcarcinoma):皮膚中的角質細胞癌變產生,基底細胞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皮膚癌,約佔皮膚癌的半數左右,幸好它的惡性度並不高,轉移比率也不高,很容易可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
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同樣也是皮膚中的角質細胞癌變產生。
鱗狀細胞癌目前是台灣第2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太晚發現有可能會入侵到真皮層的血管與淋巴管,轉移到其他的器官,治癒率與是否轉移密切相關。
它有一部分由「日光性角化症」癌變而成,若有出現這樣的病灶,請務必追蹤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第3常見的皮膚癌,由黑色素細胞癌變所引起,雖然患者較少,但惡性度、轉移率都高,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效果不佳,是目前高度重視的皮膚癌。
肉瘤:真皮層的的組織,包含:血管、神經、汗腺、毛囊、及皮脂腺也都有癌變的可能,由軟組織所形成的多半名稱會帶有「肉瘤」,比率不高且種類各異,治療方式也會隨著種類而各有不同。
皮膚癌好發族群長期曝曬陽光的工作族群(農夫、運動員、工人、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