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 病毒

一些病毒,如愛滋病毒,可以與人體長時間共存,並且依然能保持感染性而不受到宿主免疫系統的影響,即「病毒持續感染」(viral persistence)。

但在通常情況下 ...病毒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生物學上的病毒。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病毒(消歧義)」。

  關於本條目避免深奧術語、較容易理解的版本,請見「病毒概論」。

病毒簡單的疱疹病毒1(HSV-1)病毒分類–未分級–:病毒Virus域雙鏈DNA病毒域Duplodnaviria單鏈DNA病毒域Monodnaviria核糖病毒域Riboviria多變DNA病毒域Varidnaviria組別I:雙鏈DNA病毒II:單鏈DNA病毒III:雙鏈RNA病毒IV:正義單鏈RNA病毒V:反義單鏈RNA病毒VI:單鏈RNA反轉錄病毒VII:雙鏈DNA反轉錄病毒病毒相關詞彙病毒體一個位於宿主細胞之外的獨立、功能完全的病毒顆粒衣殼在病毒基因外包裹著的一層蛋白質外殼。

衣殼由許多相同的、分子較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稱爲「殼粒」(capsomer))組成病毒包膜(包膜)一些病毒擁有的包裹病毒體的脂肪泡基因一段DNA或RNA。

如果把核苷酸比作字的話,那麼基因就是由核苷酸寫成的句子。

基因會指導病毒的複製。

一種病毒只能擁有DNA與RNA中的一種作爲它的遺傳物質。

宿主能被一種或多種病毒感染的動物、植物,或者細菌噬菌體能在細菌體內繁殖的病毒細胞嗜性細胞嗜性決定了會被病毒選爲繁殖場所的細胞的類型血清型病毒表面的抗原不同,血清型也就不同對稱性一種病毒如果(不同個體間)完全相同,而且具有立方體、螺旋形等複雜的結構,那麼它就具有對稱性。

檢視討論編輯病毒(拉丁語:virus)是僅能在生物體活細胞內複製繁衍的亞顯微[註1]病原體[1]。

它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非細胞形態,為類生物,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靠寄生生活,是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

它是由保護性外殼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這些簡單的有機體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自我複製,[2]但無法獨立生長和複製。

病毒可以感染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

第一個已知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由馬丁烏斯·貝傑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3]迄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4]研究病毒的科學稱為病毒學,是微生物學分支。

病毒由兩到三個成份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質組成的普里昂並不屬於病毒[5]);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質形成的衣殼,用來包裹和保護其中的遺傳物質;此外,部分病毒在到達細胞表面時能夠形成脂質包膜環繞在外。

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結構。

病毒顆粒大約是細菌大小的千分之一。

[6]病毒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於不同的機制:部分病毒可能起源於質體(環狀DNA,可以在細胞內複製並在細胞間轉移),而其他一些則可能起源於細菌。

病毒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不同類型的病毒採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植物病毒可以通過以植物汁液為生的昆蟲,如蚜蟲,來在植物間進行傳播;而動物病毒可以通過蚊蟲叮咬而得以傳播。

這些攜帶病毒的生物體稱為「載體」。

流感病毒可以經由咳嗽和打噴嚏來傳播;諾羅病毒則可以通過手足口途徑來傳播,即通過接觸帶有病毒的手、食物和水;輪狀病毒常常是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兒童而直接傳播的;此外,愛滋病毒則可以通過體液接觸來傳播。

並非所有的病毒都會導致疾病,因為許多病毒的複製並不會對受感染的器官產生明顯的傷害。

一些病毒,如愛滋病毒,可以與人體長時間共存,並且依然能保持感染性而不受到宿主免疫系統的影響,即「病毒持續感染」(viralpersistence)。

[7]但在通常情況下,病毒感染能夠引發免疫反應,消滅入侵的病毒。

而這些免疫反應能夠通過注射疫苗來產生,從而使接種疫苗的人或動物能夠終生對相應的病毒免疫。

像細菌這樣的微生物也具有抵禦病毒感染的機制,如限制修飾系統。

[8]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任何作用,但用於治療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藥物已經研發出來。

[9]目錄1歷史2起源3結構3.1螺旋形3.2正二十面體形3.3包膜型3.4複合型4遺傳物質4.1遺傳變異5生命周期5.1D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