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超級惡菌宣戰 微生物學與中藥聯手對抗社區型MRSA (葉碧瑤) | 社區型MRSA

這個細菌中文稱為「金黃葡萄球菌」,英文稱為MRSA,即「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簡稱。

這種惡菌帶來致命威脅 ...特寫向超級惡菌宣戰──微生物學與中藥聯手對抗社區型MRSA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葉碧瑤教授在實驗室測試MRSA葉教授相信,黃芩、馬齒莧及黃蓮很有潛質,對抗社區型MRSA2014年2月試想像電影《世紀戰疫》的情景:一個目前藥物無法控制的超級惡菌,在亞洲由一個案例擴展至多人傳染。

感染者不幸死亡,惡菌卻繼續大行其道......但這次並不是電影,現實中的確存在一種超級惡菌,自從幾年前香港有記錄起,病例數目已倍增。

這個細菌中文稱為「金黃葡萄球菌」,英文稱為MRSA,即「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的簡稱。

這種惡菌帶來致命威脅,特別是在醫院,能乘虛入侵有傷口或免疫力弱的病人,有如野火般傳播感染。

早期MRSA只會在醫院出現,但現在社區內也越來越多病例,所以出現了「醫院型MRSA」和「社區型MRSA」。

中大微生物學系教授葉碧瑤表示MRSA甚具殺傷力,複雜程度超乎我們想像。

MRSA難以對付的原因,是它能不斷變種來對抗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這情況可能與近年社會濫用抗生素有關。

典型的MRSA初期病徵是一個小瘡或膿疱,感染者一開始往往以為是蚊釘蟲咬,但其實細菌已突破受損皮膚,開始寄居於人體。

MRSA的細菌會分泌不同的毒素,其中最有威力的是PVL(Panton-Valetineleukocidin),可穿破人體白血球細胞,破壞人體抵禦感染的第一防線。

一旦開始寄存於人體內,這種病菌便開始在皮肉之間製造含膿的瘡或傷口,並且迅速蔓延。

在最惡劣的病例中,細菌會突破保護肌肉的肌膜,開始極速傳播,有可能會進入血液、關節或器官,嚴重者可導致截肢甚至死亡。

作為微生物學家,葉教授將阻止惡菌肆虐視為己任,致力以兩種方式對付這種病菌:一是找出這種細菌用來產生毒素的「途徑」,尋求方法阻止毒素產生;另一方式,是找出用來對抗或減輕毒素影響的藥物。

對於產生毒素途徑的研究會考慮細菌的生長方式,以及細菌是在哪階段產生並分泌出毒素。

只要能干擾這些階段的任何部份,便能夠防止毒素帶來的傷害程度。

此外,找出對付MRSA的新藥物也十分重要,因為目前的治療方式是使用仍能殺死這種惡菌的抗生素──萬古黴素(Vancomycin),但患者需要留院接受靜脈滴注。

葉教授指萬古黴素是對付MRSA的最後王牌,因為這意味著用同樣帶有毒性的媒介作為治療,可謂孤注一擲。

然而,MRSA又再演變,開始對萬古黴素也發展抗藥性。

隨著人們使用越多這種抗生素,MRSA的抗藥性亦會發展得更快。

葉教授目前正研究開發可對抗MRSA的新藥物,希望毋需依賴萬古黴素。

葉教授亦與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合作,研究傳統中藥能如何對付MRSA。

她相信黃芩、馬齒莧及黃蓮在這方面很有潛質,尤其是對抗社區型MRSA,所以正調查這些活性成分能如何消滅毒菌,而同時有否殺死健康細胞。

她也著手研究是否可蒸餾抽取這些草藥,作為敷料或導管塗層使用,這樣便毋需使用靜脈滴注。

葉教授希望能研究出淨化的化合物,合成作大量生產。

葉教授指治療MRSA並無萬靈藥,因為各品種有不同的演變。

由於各地的條件、基因特性和使用不同的消毒劑,MRSA在全球各地演變為不同品種,發展出不同的抗藥性。

例如ST30在菲律賓很常見,也在香港逐漸廣泛傳播。

亞洲常見的MRSA類型包括台灣或西南太平洋品種,並不含有可穿破白血球細胞的毒素;然而,令人憂心的是,這些MRSA細菌比西方國家的抗藥性更強,能對抗更多藥物。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

上一篇|下一篇工具字型大小AAA列印分享相關資訊葉碧瑤教授微生物學系最新文章 過往文章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