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關節疼痛,該怎麼辦? | 骨關節疼痛

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幾乎沒人能倖免於肌肉、骨關節的老化。

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台大醫院骨科部腫瘤及脊椎骨科主任楊榮森直言,像退化性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其他疾病肌肉、骨關節疼痛,該怎麼辦?收藏圖片來源/陳德信瀏覽數99,2512013/06/01·作者/曾沛瑜·出處/康健雜誌第175期放大字體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幾乎沒人能倖免於肌肉、骨關節的老化。

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台大醫院骨科部腫瘤及脊椎骨科主任楊榮森直言,像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肌少症……等,幾乎都是老化過程會遇上的疾病。

根據國健署的統計,台灣262萬名老人當中,近九成有慢性病,其中兩成深受關節炎所苦,近三成的女性還有骨鬆問題,為數不少。

既然如此,該如何當個聰明的病人?●該掛哪一科?50歲的李小姐膝蓋痛,骨科醫師看完X光片說不用開刀,就叫她離開了。

一陣子過後,李小姐疼痛又復發,這次她選擇到復健科就診,醫生教了她幾個復健動作,從此她學會如何與疾病共處。

骨科醫師並沒有下錯判斷,復健科醫師也只是給了該給的建議,但在李小姐身上卻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應,可見疾病在不同階段也要掛到適合的科才能獲得最好的幫忙。

當病人的退化還不到要需要開刀的程度,或是遇到無法開刀的情況,其實可以看復健科減輕症狀、緩解惡化,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張家銘建議。

復健科可透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改善患者現況,為加強治療效果,他們通常也會特別強調衛教的部份,提供日常生活的改進建議,例如如何保持姿勢正確、如何建立肌肉、分攤力量,避免關節不當磨損……,當然他們也可以透過相關檢查,評估患者是否嚴重到需要開刀的程度。

當退化嚴重到需要開刀的程度,當然就要找外科系醫師,其中骨科、神經外科都是可能的選項。

置換膝、髖關節的病人可以看骨科裡的關節重建科;脊椎相關疾病的患者可以找骨科裡的脊椎外科或神經外科;若因骨鬆嚴重到骨折通常也是直接送到骨科。

如果只是單一器官系統出問題,直接找對應的專科是最好的選擇,但張家銘提醒,當患者合併多科問題,常苦於在各科奔波拿藥、出現多重藥物使用的問題,或當患者合併出現老年病症候群,如生活功能變差、活動力變差、認知功能障礙、憂鬱症、跌倒、尿失禁……等情形,則應考慮掛老年醫學科,接受更全面的照護建議。

治療選項百百種,如何決定?骨鬆跟肌少症(見「站不起來、走不遠,原來是肌少症」)來得無聲無息,通常發現有狀況時都已經很嚴重了,所以這兩個疾病的預防變得非常重要;而關節退化的病人剛好相反,他們得學習減緩疼痛的生活型態,儘量多活動,延遲必須手術、置換關節的那天。

開刀還是有它的風險,所以通常是嘗試所有保守治療都無效後,才考慮開刀,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副部長陳力輝及台北榮總骨折創傷科主任陳威明不約而同地強調。

因此關節退化的病人經常問:究竟在開刀前我還能做哪些努力?為延緩開刀時間,市面發展出不少產品以及治療方法,如葡萄糖胺、玻尿酸、自體生長因子(PRP)、關節鏡手術等,到底值不值得一試?醫師也提出建議。

(見「除了換人工關節,還能做些什麼?」)一旦面臨需要開刀的時刻,則有幾個治療重點一定要把握:1.找專科醫師。

2.請醫師說明為什麼需要開刀,分析開或不開的利弊得失,解釋手術如何進行,及其風險。

3.若對治療有疑慮,最好尋求他院或他科醫師的第二意見。

(見「椎間盤突出、椎間腔狹窄、脊椎滑脫……,該不該開刀?」)然而,最聰明還是不要讓自己成為病人。

既然知道年老必然會遇上肌肉、骨關節退化,何不及早預防?(見「三個方法,及早發現爸媽骨鬆」見「吃對、動對,有效強肌健骨」),讓身體夠強到足以陪你「走」到最後一分鐘,才是所有人面對老化,現在開始永不嫌晚的任務。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什麼是骨質疏鬆症?人的骨質密度會在三十歲時達到高峰,四十歲之後骨質密度會逐年減少。

骨質疏鬆症容易隨著老化或停經而逐漸明顯,病人常常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而掉以輕心,如果出現身高變矮、彎腰駝背、脊椎疼痛時就需要留心,平常體...由康健知識庫提供深入了解什麼是尿失禁?婦女尿失禁,顧名思義就是尿液不由自主排出,而產生漏尿的狀況。

尿失禁容易造成患者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