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2020 | 象皮病香港

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社會,寄生蟲疾病是較為少見的。

... 他建造了一間蚊子屋,然後請象皮病的病人在蚊子屋中睡一晚,然後再在朝早捉蛟子去解剖牠們。

2020年2月28日星期五血液寄生族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叫好叫座,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殊榮,成為了首套獲得此榮耀的外語電影,風頭一時無兩。

韓國有「上流寄生族」,香港也有不少「下流寄生族」。

不過,寄生族除了在貧富懸殊的社會及官場上出現外,在血液中都偶爾會見到的。

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社會,寄生蟲疾病是較為少見的。

不過史丹福還是有一些血液中的寄生蟲圖片可以跟大家分享。

當然,以下圖片可能令人情緒不安,膽小者請慎入。

首先介紹的是這種班氏絲蟲(Wuchereriabancrofti)。

在形態上,班氏絲蟲與羅阿絲蟲(Loaloa)及馬來絲蟲(Brugiamalayi)類似,不過班氏絲蟲的尾巴是沒有細胞核的,我們可以靠這個特徵去分辨牠與其他絲蟲。

班氏絲蟲班氏絲蟲會入侵及破壞淋巴系統,影響手腳的淋巴液循環,令手腳出現嚴重的水腫,皮膚變厚。

受影響的手腳變到粗得像象腿一樣,因此這疾病又叫做象皮病(elephantitis)。

象皮病患者的雙腿(來源:Wikipedia) 班氏絲蟲其實跟香港很有淵源。

研究班氏絲蟲的權威,有「熱帶醫學之父」之稱的白文信爵士(Sir PatrickManson)是位蘇格蘭醫生,卻在香港行醫多年,並在1887年創立了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是今日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

他是該學院的首任院長,孫中山則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就讀港大醫學院的朋友聽到白文信爵士的名字應該會覺得異常親切吧,因為位於沙宣道的香港大學醫科生宿舍白文信樓就是以他來命名。

更有趣的是,他更從蘇格蘭引進乳牛,在薄扶林飼養並生產牛奶出售,他成立的公司就是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牛奶公司。

白文信爵士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班氏絲蟲需要透過蚊子完成其生命周期,並發現蚊子可以傳播班氏絲蟲。

他建造了一間蚊子屋,然後請象皮病的病人在蚊子屋中睡一晚,然後再在朝早捉蛟子去解剖牠們。

這個發現在當年是劃時代的,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原來昆蟲可以傳播疾病。

他更盡一步提出蛟子也可能是瘧疾的傳播媒介,並建議英國軍醫官羅斯(RonaldRoss)研究這理論,結果這理論被羅斯證實了,羅斯亦因此而獲得了1902年第二屆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站在血液化驗的角度來說,班氏絲蟲等絲蟲是很「蠱惑」的。

分享一下自己經驗,史丹福數年前到英國受訓,當年的導師準備了很多不同的周邊血液抹片去考我們。

在其中的一張抹片中,史丹福只見到很高的嗜酸性白血球(eosinophils)數量,看不到其他問題。

但導師開估時,這抹片中竟然有幾條班氏絲蟲!而且一同受訓的醫生中,有九成都看不到絲蟲。

大家可能心想,絲蟲這麼大條,不是比血細胞大得多嗎?為何大家都看不到呢?這是因為絲蟲在血液抹片的數量不多,可能整張抹片只有一兩條,大多數時候更躲了在抹片邊的位置,如果不細心地觀看完整張抹片,是很容易遺漏的。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我在英國受訓時遇到的另一個案例。

由於顯微鏡的問題,所以圖片的品質不太好,還望大家多多見諒。

利什曼原蟲 圖中中間所見的細胞有很多透明的泡沫狀物質,它是一粒巨噬細胞(macrophage)。

大家可以見到中間有很多密密麻麻的一點點,那些是引起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的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利什曼病是一種由沙蠅(sandflies)傳播的寄生蟲疾病。

這種寄生蟲主要活躍於非洲、中及南美洲、歐洲南部及印度。

寄生蟲進入身體後,會被巨噬細胞所呑噬,但這簡直是引狼入室,因為寄生蟲會在巨噬細胞中分裂,產生更多的寄生蟲,之後再走到血液中,攻擊其他細胞。

被沙蠅咬到的傷口會出現潰爛,一般都要半年以上才會癒合,令病人的皮膚留下難看的疤痕。

在皮膚症狀後的幾個月至一年的時間,寄生蟲可能會開始影響身體其他器官,令病人出現發燒、疲勞、肝脾腫脹(病人可以有非常巨大的脾臟腫脹)、貧血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會死亡。

這個情況被稱為內臟型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又叫黑熱病(KalaAzar)。

利什曼病雖然在香港很罕見,卻是一個影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