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疾病 | 克隆氏症傳染

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而非傳染性的消化道疾病(即腸道無明顯原因下慢性 ... 克隆氏症潛伏期由數個月至數年不等,初期病徵與腸胃炎有點相似,包括 ...Tsuitracy的部落格跳到主文歡迎光臨Tsuitracy在痞客邦的小天地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Oct16Fri200921:44恐怖疾病-克隆氏症,你聽過未?克隆氏症1. 何謂克隆氏症?克隆氏症是一種慢性而非傳染性的消化道疾病(即腸道無明顯原因下慢性發炎和潰瘍)。

由於此病是在1932年由美國醫生Dr.BurrillCrohn和他的同事發現此病,故命名為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

大部份患者均發病於小腸和結腸,但其他消化道的部位(由口腔至肛門)也可受到影響。

克隆氏症多在西方國家發現,但近年在亞洲包括中國的發病率亦有上升的趨勢。

據研究,本港每10萬人中約有1至2人發病,以男性患者居多,發病高峰期更是20至30歲的壯年一族。

2. 患者有何徵狀?克隆氏症潛伏期由數個月至數年不等,初期病徵與腸胃炎有點相似,包括腹部不適、肚痛、肚瀉及明顯消瘦等。

由於炎症反應可貫通整條消化道,由口腔、小腸至肛門均會受到破壞,故口腔生飛滋、經常有痔瘡問題,亦有可能是發病徵兆。

另外,部分患者會同時患有關節炎,部分病人或會出現類似強直性關節炎病徵,少數患者的皮膚會長出膿瘡,常見於腳部上5吋或下5吋的位置,亦有患者會出現虹膜炎,嚴重可致失明。

3. 患病成因?克隆氏症成因至今未明,過去有研究指,發病與某種遺傳基因NOD2有關,本港亦曾有父子、兄弟共同發病,但科學家在亞洲人身上並無發現此遺傳基因,故有否家族性仍待進一步考究。

另邊廂,有人相信此症與衛生環境有密切關連,愈富有的地方,發病率愈高。

要強調的是,克隆氏症與患者吃下不潔食物是沒有關連。

4. 有何危險性?小腸內的回腸(小腸連接大腸的位置)是克隆氏症最常見的病發地方,透過腸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病情,惟不少患者往往出現屙血、肛漏、穿腸、腸塞及腹膜炎等併發症才求診,嚴重者更有性命危險。

本港研究數據顯示,約有四成患者因併發症影響,需要進行腸道切除手術以保生命。

5. 有何治療方法?克隆氏症屬於難斷尾的疾病,患者須長期透過藥物控制病情,包括服用5-ASA局部消炎藥、類固醇或可抑壓免疫系統的硫唑嘌呤(Azathioprine),但後兩者的藥物副作用較多,部分患者病情反覆,所以要經常調整藥物劑量。

近年,醫學界出現以靜脈或皮下注射式的生物製劑作為最新治療,為克隆氏症患者帶來一絲曙光。

外國研究顯示,約七成曾注射生物製劑的患者,臨床病徵有明顯改善,大大紓緩不適感覺之餘,亦有望減低日後患癌及切腸的風險,效果比傳統藥物更佳。

切除小腸後患無窮根據外國的研究,患病時間愈久,患者接受手術的機會愈大。

患病5年,約四成四機會接受手術;患病15年,則上升至七成。

但患者毋須過於擔心,因為還有三成機會毋須捱一刀。

接受手術的原因,相當部分是清理肛門「瘺管」或替膿瘡放膿,部分是因為腸道發炎結痂收窄而需要擴闊,亦有患者需要切除狹窄的小腸段。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教授兼結直腸外科主管羅偉倫指出,有些個案是藥物治療失敗或副作用太大,需轉而接受手術。

以瑪麗醫院而言,每年約替5至10名克隆氏症患者施行上述不同的手術。

無法吸收營養維生姚英翔稱,切除發炎的病變部位,不是根治克隆氏症的方法,因為被切除而縫合起來的旁邊位置,很大機會出現病變。

由於小腸是吸收營養的器官,因此盡量不要把小腸切去太多,剩下太短,故此,醫學界以不同的手術技巧,盡量保留小腸,同時能把收窄的地方擴闊。

萬一因多次手術而切除太多,只剩約2呎的話,便不能吸收足以維生的營養,此時病人要透過鎖骨下的靜脈,輸送營養液至肝臟以維生。

小腸移植排斥機會大美國有醫院替克隆氏症患者移植小腸,但只限因長期依賴靜脈輸送營養液至肝臟以致它也衰竭的個案,這種情况則要肝腸同時移植。

本港方面,據悉暫未有同類移植個案。

姚英翔指出,小腸移植最大的難度,在於它排斥機會大,但隨着抗排斥藥的改善,1年生存率已提升至90%,3年為62%,但與前述的靜脈輸送營養治療相比,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別為最高的96%及90%,小腸移植短期內未必可取代營養治療。

而根據日本口生省多年的研究均指出,確診患上克隆氏症的患者均絕大機會不能再進食任何肉類以減輕腸道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