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名稱的由來 | 風濕症狀

在風邪的眾多表現中包含了浮越(頭痛、咳嗽、發熱、汗出等)、善行數變(無定處的肌肉關節的遊走性疼痛、症狀時隱時現)、常兼邪致病(與其它外邪形成複合 ...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風濕病」名稱的由來一般醫學內科  林育志主治醫師(104年4月)現代醫學中的「風濕病」意指因為各種自體免疫問題或發炎所導致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疾病。

這些疾病侵犯的部位常包含肌肉、骨骼與皮膚等結締組織,也可以導致心、肺、肝、腎等不同器官的損傷。

然而許多人一開始到風濕科就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病痛跟氣溫、濕度等氣候變化有關,所以認為自己得到的可能是「風」「濕」病。

這樣的想法其實和現代醫學所謂「風濕病」的常見症狀表現相當吻合,然而在中西醫裡,此類疾病被冠上「風濕」的名字,背後其實是有一定脈絡的。

「風濕病」一詞在我國的民俗傳統中存在已久。

風濕病在《內經》原來統稱「痹證」,但在漢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上就出現了風濕病篇,記載了風濕病的病因和有全身關節痛,發熱等症狀。

以後唐代到清代的著作中都有風濕作病名的記載,也逐漸成為民俗上對筋骨關節病症的用語。

中醫的理論認為人的疾病是由外在及內在的病因所造成。

外在的有外感六邪(又稱六淫),包含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

內在的則為內生五邪,意指因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產生的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熱等五種病理變化。

在風邪的眾多表現中包含了浮越(頭痛、咳嗽、發熱、汗出等)、善行數變(無定處的肌肉關節的遊走性疼痛、症狀時隱時現)、常兼邪致病(與其它外邪形成複合病因)。

而濕邪所致的症狀則會有沉重、穢濁、黏滯等特性。

患者常可見頭重身困,四肢酸懶沉重,關節疼痛重著等症状。

濕邪會侵襲肌表,留滯於經絡關節,可導致惡寒無汗,發熱體酸,頭重身痛等症狀。

最重要的是,中醫認為濕邪會阻滯經絡,產生肢體酸痛、經脈拘急或痙攣等症状;濕邪若深入筋骨則成為濕痺,會導致肢體關節疼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症状。

當風邪合併濕邪時而成為風濕時,其表現就會有皮膚、肌肉骨骼關節及炎症相關的病症。

由以上的描述可知,我國傳統醫學及民俗醫療將這類疾病稱為「風濕病」也是有其脈絡可循。

另外在西方,早期的醫學深受希波克拉底之體液學說的影響。

風濕病的英文RheumaticDisorder中的關鍵字首Rheuma,其實就是指體液(humors)。

早期西方醫學認為關節病痛的原因是因為體液的循環出問題,無法正常的由尿液或其他地方排泄,最後蓄積於關節而發病。

因此在現代醫學發達前的西方醫學也是以筋路阻滯,淤積腫脹的概念來解釋關節病變,其意涵與中醫的理路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代醫學承襲著東西方傳統醫學對疾病的知識,在原來的疾病分類中建立起醫學的科學系統與診療對策。

雖然我們對疾病之病生理的瞭解已經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源自於先人的觀察與命名大多繼續的被沿用下來。

雖然不論東西方社會,現代醫學對風濕病的定義與知識已經與過去傳統醫學有所不同,然而其名稱的意涵仍能充分的表達風濕病的徵候。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聯絡信箱│網頁維護:[email protected]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2013KMUHAllRightsReserveda建議使用IE4.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