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淺談足底筋膜炎 | 足底筋膜炎中醫

中醫淺談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相當常見的足部疾患。

最典型的特徵,是睡醒下床或久坐後踩地時,足跟底部明顯的疼痛感,開始活動之後減輕,但若持續 ...首頁衛教專區骨傷/痠痛調理中醫淺談足底筋膜炎所有文章瘦身美容婦科/不孕調理一般內科骨傷/痠痛調理三伏貼/三九貼皮膚問題演講/座談會中醫淺談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相當常見的足部疾患。

最典型的特徵,是睡醒下床或久坐後踩地時,足跟底部明顯的疼痛感,開始活動之後減輕,但若持續活動,則疼痛感復發。

若用手按壓跟骨底部內側有疼痛感,或者足部背伸(dorsiflexion)受限並出現疼痛,在排除足踝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足底蹠肌炎、跗骨隧道症候群、足底血管瘤、神經纖維瘤、肌肉層脂肪瘤.....等疾病後,便可診斷為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一片位於足底的扇形結締組織,從跟骨延伸到五個腳趾,具有撐起足弓、支撐身體重量、吸收行走時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等功能。

引起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過度及不當使用:包括過度的久走、久站,或長時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穿著不適合的鞋子,因兩腳不平衡過度使用某側下肢施力,以及體重過重、背負重物加重足底筋膜負擔而造成。

二、足部結構問題:最常見的是退化造成。

足部許多肌腱、肌肉與足底筋膜共同負擔支撐與吸收震動的任務,當這些組織隨年齡增長而退化,足底筋膜的負擔就會相對增加而出現症狀;另外,扁平足患者因內縱足弓塌陷,本來由足弓分配至前後足骨的體重,轉而施加到足底筋膜上,也會加重足底筋膜負擔而產生症狀。

 至於足底筋膜炎的機制,近年學者逐漸發現是與足底筋膜結構逐漸崩解相關,反而與發炎反應未直接關聯。

而足底筋膜的崩塌,則由許多反覆的微小撕裂傷所造成。

因此,也有學者認為足底筋膜炎實際上應稱為「足底筋膜退化」(plantarfasciosis)更為恰當。

 一般西醫的治療方式,包括物理治療、輔具、止痛藥物服用或注射、體外震波促進微血管進入傷處促進組織癒合、手術切開部分筋膜以減低其承受壓力等。

而中醫方面,則以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往往能達到良好效果。

 李主強醫師表示,在中醫十二正經系統內,唯一位於足底的穴位便是湧泉穴。

湧泉穴屬腎經,因此搭配同屬腎經的照海、太谿、復溜等穴,一般便能取得初步療效。

而在解剖概念裡,足底筋膜在發揮功能時,與其他部位的肌筋膜互相影響,其中又以小腿後側的腓腸三角肌,一路向上到大腿的膕旁肌、臀部的薦粗隆韌帶、背部的豎脊肌,甚至頭頸部的顱頂筋膜最為相關。

這是為何足底筋膜炎的患者,也常伴隨腰背痠痛甚至頸部僵硬的問題;而在此路徑上施予針灸治療—如針崑崙、飛揚、承山、懸鍾等穴位(所屬經絡與上述的路徑相關聯),也因此能增強療效。

 在中藥方面,可以「痹症」來思考足底筋膜炎的治療。

痹症乃由正氣不足的內在因素,加上感受風、寒、濕、熱的外在因素而成。

在方藥使用上,除了痛處遊走不定者以防風湯加減、痛有定處伴沈重者以薏苡仁湯加減、疼痛劇烈得熱減輕者以烏頭湯加減治療外,亦可按患者情況,加上獨活寄生湯補氣血、六味地黃丸補陰、或右歸丸補陽,以改善正氣不足的內在問題。

另外,若再加上活血化瘀藥,或有強大通絡效果的蟲類動物藥,如地龍、全蠍、蜈蚣、僵蠶等,往往能增強療效。

然而上列方藥務必由中醫師診斷後方能服用,以免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由以上概略可見,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式相當多樣,只要由專業的醫師進行診斷後,便能採取最適當的治療,甚至多種療法並行,以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了。

 <本衛教資訊為錦禾中醫醫師群撰寫,如需引用請取得原作者同意,謝謝!>上一篇下一篇案例分享[李佩璇醫師減重實例1]帕金森氏症盲腸炎後遺症腹股溝疼痛[減重成果分享5重返少女心的阿桑part1]錦禾中醫院長陳怡蓉醫師[瘻管合併痔瘡治療]錦禾中醫黃景宏醫師內湖電話聯絡士林電話聯絡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