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自我消亡」的危險︰推崇用藥的作家遇上差點因LSD失去 ... | 迷幻劑持續感知障礙

標籤: 自我消亡, LSD, 用藥經驗, 永久性幻覺, 迷幻藥, 意外, 澳洲, 藥物, ... 年第一次被以文字描述,後來被稱為「迷幻劑持續感知障礙(hallucinogen ...現正閱讀追尋「自我消亡」的危險︰推崇用藥的作家遇上差點因LSD失去兒子的母親2019/02/01,健康《BlackMirror:Bandersnatch》劇照,Credit:Netflix讀者投書投稿請寄到[email protected]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名字、email和電話,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Word、純文字皆可)。

我們會在收到稿件後24小時內回信,建議勿一稿多投。

另外為了國際版翻譯需求,也請附上想要刊登的英文作者名稱。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胡中行(現任澳洲臨床試驗協調員,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2017年,雪梨北部的一幢花園洋房,17歲中學生Tom(化名)獨處臥室。

社交貧乏,寂寥無邊。

「何不來探索點新鮮的?」他曾在網路論壇與YouTube上,瀏覽過資深娛樂用藥者,對「自我消亡(egodeath)」的描繪:當藥效開始,自我意識也逐漸流失。

最終,「我」將不復存在。

及至2016年為止,作家AndrewMcMillen連續五年,每年約嗑一次LSD。

如同多數「2017全球藥物調查」(GlobalDrugSurvey2017)受訪者用藥的目的,他藉此沉靜自我,檢視人生,試圖改變想法。

有時獨自使用,迸發寫作的熱情;有時也和朋友共享。

三個擁有大學學歷、在專長領域工作、戀情穩定、年近30的健康男子,偶爾用藥扭轉對世界的觀感。

激化的色彩、崎嶇的線條,在8至12小時的欣快與荒謬中,無需進食,時間感盡失,堅定的情誼於此更加鞏固。

之前大量呼麻惹事後,Tom開始由母親陪同,去位於北海岸的雪梨藥物教育與諮商中心(SydneyDrugEducationandCounsellingCentre)。

保護當事人隱私的政策,令Tom的母親無法得知諮商內容。

取得Tom的信任後,諮商員讓他暢所欲言,探討用藥習慣是否構成問題。

同時,Tom離開原校,疏遠損友,卻也造成空虛。

在新學校尚未找到的歸屬感,勢必要獲得其他心靈層次的補償。

Andrew用藥的態度,是近乎宗教信仰的虔誠,富含哲思。

崇敬藥物的力量,認知到它們並非得以任意操用的鈍器。

若派對上別人提供不明劑量,你已經灌下十杯啤酒,還敢服用,便是純粹的愚莽。

反之,他視LSD為精雕細琢的器具,如使用得宜,則可以深入一個人的精神核心和決策能力。

這樣的智慧將長久迴盪在心底,即使藥效早已退盡。

2017年的那個週五,Tom決定給自己一份期末考後的獎賞。

澳洲約有310萬人使用非法藥物。

一生中至少用過一次迷幻藥的人口,在14歲以上佔9.4%,12至17歲則約2.8%。

儘管澳洲典型的LSD使用者,通常是20歲時,才在朋友的陪伴下,於家中初嚐此藥。

在Tom尚短的人生中,這已然將是第五次使用迷幻藥。

由於前四次毫無不良副作用,他相信一切都在控制中。

這回勇於加倍劑量,追尋「自我消亡」。

黑市販賣的LSD,每一小片「吸墨紙」(tab,即泡了藥物的小紙片)要價澳幣19元(約台幣423元),但有些實為NBOMe等危險性更高的毒品,從外表上無法辨識。

Tom謹慎地切下的一角,丟入從嬉皮商店買來的玻璃管。

管內的液體轉為暗紫,顯示化學物質確是LSD,絕非其他合成品。

Tom心滿意足,當場吞了四片。

晚間八點,精油香氛與迷幻電音繚繞房間。

他躺上床,靜候藥效。

Andrew他們三人相約,要在2016年聖誕節前的某個週六早晨十點,舒適的家中,由另一名友人的監視下進行。

他確信那會是個難忘的旅程,並於心底反覆彩排當天的程序:將浸潤LSD的小紙片從冷凍櫃取出,小心翼翼地剪成幾份,然後含於舌下。

化學物質會在紙片被嚼碎吞嚥之前,逐漸進入生理系統。

不久,Tom的心跳逐漸加快,胃液翻攪,無論睜眼閉眼,斑斕的浪濤迎面襲來。

Tom的父親突然打開他的房門,瞧他眼神迴避,不發一語,以為是撞見Tom在自慰,於是火速離開,和妻子前往慈善晚會。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