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病毒 | 小兒麻痺

小兒麻痺病毒. 小兒科. 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小兒麻痺症乃是由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感染引起。

小兒麻痺病毒是一種腸病毒(Enterovirus),具有 ...>>上一頁小兒麻痺病毒小兒科  致病因子(Infectiousagent)小兒麻痺症乃是由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感染引起。

小兒麻痺病毒是一種腸病毒(Enterovirus),具有三種抗原型式(antigenictypes)即第1,2,3型。

此三種抗原都能引起小兒麻痺,但其中以第1型最常引起大流行。

傳染方式(Modeoftransmission)主要由糞-口途徑傳染,在大流行期間由飛沫(口咽)途徑傳染,但也有可能由人-人來傳染,而且人類是唯一的傳染窩,一般潛伏期通常為7-14天,有可能3-35天。

發生情形(Occurrence)小兒麻痺症之發生為世界性,並有季節性。

在溫帶地區,常發生在夏季及早秋,在熱帶國家則好發於雨季。

在開發中國家及小兒麻痺疫苗口服率低的地方,小兒麻痺仍是常見的小兒疾病。

在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病例主要發生在沒接種疫苗的人。

目前美國每年約10─12例報告,極少部分的病例是在美國本土以外地區感染。

自1988年到1993年小兒麻痺症的報告病例降低了70﹪,由32,286病例降到9,714例。

台灣地區自民國55年實施小兒麻痺疫苗預防接種計劃後,病例顯著下降。

民國70年為零件,但民國71年曾爆發全島大流行,計有1,043例報告(98例死亡),報告病例以第一型最多,經加強預防接種後,民國72年下降為10例。

依據本署前預防醫學研究所之病毒檢驗,民國73年以後即沒有分離出野生株之小兒麻痺病毒。

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1﹒絕大部分幼兒感染小兒麻痺病毒之後,產生不明顯或無症狀的感染,小部分產生輕微症狀(發燒、倦怠、噁心)或無菌性腦膜炎(asepticmeningitis),但無任何麻痺症狀。

大約0.3-1﹪感染到小兒麻痺病毒的人會出現麻痺症狀。

2﹒小兒麻痺病毒:從口入腸道繁殖,由糞便排出感染他人。

少數小兒麻痺病毒可侵入血液中,或侵入中樞神經運動細胞而引起麻痺。

3﹒麻痺部位通常是不對稱,視中樞神經運動細胞破壞部分而定。

4﹒有麻痺症狀的感染,其死亡率約為2-10%,年齡愈大死亡率愈高。

5﹒除了有小兒麻痺病毒可引起麻痺症狀,其他腸病毒(enterovirus)如Echovirus及柯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也可引起類似小兒麻痺的症狀。

預防接種口服活的減毒小兒麻痺病毒疫苗(OPV)或注射用不活化病毒疫苗(IPV)皆廣為使用。

有些國家只用IPV,有些只用OPV,有些則兩者皆用。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OPV應例行性使用。

活的減毒小兒麻痺病毒疫苗服用後,身體產生自然感染,從而刺激產生循環抗體(Circulationantibodies)及腸道免疫。

同時又可由糞便排出而感染未接種疫苗者,使其自然感染而產生免疫。

台灣地區目前使用三型混合的OPV(即包括三種抗原型),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DPT)注射同時接種。

滿二個月時給第一劑,滿四個月給第二劑,滿六個月時給第三劑。

通常三劑之後,身體即產生足夠保護抗體,但為安全起見一年後及入學前再追加給予兩劑,以維持足夠之免疫力。

患者防治措施發現任何疑似病例,立即進行疫情調查,採行防治措施如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