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裡面有息肉,我該怎麼辦? | 膽息肉會變小嗎

膽囊息肉會有什麼變化? ... 如前面所說的,腺瘤之外的膽囊息肉除了偶而會引發症狀,原則上不影響身體,也不會變成惡性腫瘤。

但問題在於,光從 ...WFU心得與評論網站首頁肝膽胃腸大腸鏡檢健康話題讀書心得個人簡歷2017年12月31日星期日膽囊裡面有息肉,我該怎麼辦?膽囊息肉大概是肝膽超音波最普遍的異常之一了,和脂肪肝、肝臟囊腫(cyst,也稱作囊泡或「水泡」)都是報告上紅字的常客。

拜大腸之賜,許多人聽到任何地方長了息肉都聞之色變,深怕它會變成癌症,甚至拜託我們把它處理掉。

也有人覺得,膽裡面的息肉不痛不癢,而且既然那麼常見,應該就跟鼻息肉一樣小菜一碟,不用管它啦!到底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呢?如果都不對,究竟該怎麼追蹤和處理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文末有重點結論)膽囊息肉怎麼來膽囊息肉主要的形式有三種,最常見是膽固醇沉積(cholesterolosis),這些膽固醇和脂肪堆積在膽囊壁上,就會形成一球一球的突起;不過誰會產生主要由體質決定,並非比較胖或血脂肪較高就容易產生,跟膽結石也沒有直接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膽固醇沉積的息肉是完全良性的,並不會產生惡性變化,只是偶爾會造成和膽結石一樣的上腹痛,極少見的狀況還可能引起膽道阻塞。

然而有些人的膽囊息肉屬於腺瘤(adenoma),我們的老朋友都知道這兩個字代表未來可能有惡性變化,下面會向各位介紹醫師分辨的方式。

第三種同樣很常見的形式叫做膽囊腺肌瘤(adenomyomatosis),和腺瘤並不相同;它主要因黏膜與肌肉層的增生與憩室造成,在超音波下會有很典型的外觀:彗星尾巴(Comettailsign)。

膽囊腺肌瘤也是良性的變化,對於它是否會隨時間癌化,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如果有合併局部膽囊壁增厚,最好還是小心追蹤。

左圖黑色構造是膽囊,上方的腺肌瘤有沒有很像彗星尾巴呢?(圖片來源:RadiologyPictureof theday網站,已獲得授權)膽囊息肉會有什麼變化?如前面所說的,腺瘤之外的膽囊息肉除了偶而會引發症狀,原則上不影響身體,也不會變成惡性腫瘤。

但問題在於,光從外觀很難去辨認超音波下的息肉實際上是膽固醇沉積還是腺瘤;不過前者因為本身的性質,很難一直越長越大,因此目前的共識認為診斷時息肉的大小是最好的依據。

(2020/06/15修訂)過去認為,超過一公分的膽囊息肉較可能變成惡性腫瘤,而兩公分的息肉,惡性機率更是大幅提高。

而且在所有癌症中,膽囊癌預後相對較差;所以大多數的專家會建議一公分以上的膽囊息肉應該要接受外科的膽囊切除(通常可用腹腔鏡),萬一真的等到已經變成惡性,反而不好處理。

不過近年的研究,發現到過去我們對膽囊息肉的風險可能還是高估了。

根據美國一篇納入60萬人的世代研究,大概一半以上的正常人都有膽囊息肉。

在後續長期追蹤,發現如果是小於0.6公分的息肉,每年的癌化風險僅十萬分之一,而超過1公分,每年癌化率為千分之一。

即便息肉慢慢長大(膽息肉多半為膽固醇沉積,所以逐漸略為長大是常見現象),癌化風險也不見得顯著提高。

這個現象的解釋有兩個。

首先,會變成癌症的膽囊息肉叫做「腺瘤性息肉」,不同於絕大多數的膽固醇沉積,它們可能一開始就長得又大又快,所以不會被忽略。

反過來說,一般正常人常見的息肉,有點像膽固醇形成的鐘乳石,一輩子不會變成別的東西。

而膽囊癌原則上也屬於老年人的疾病,50歲以下的民眾也不需太過擔憂。

依筆者的經驗,很多有類似情形的患者在初次發現超過一公分大的息肉時,都沒有任何症狀;大部分人也會希望能不能「再追蹤、再看看」?通常我會再次看過檢查圖像,或考慮其他檢查確認息肉大小;接下來我會說明癌化的風險,以及膽囊手術可能的併發症;一般我也會建議仍然猶豫的患者,可以到一般外科的門診詢問外科醫師手術的細節再做考慮;如果最後決定先不手術,我會確認患者充分理解可能變化的風險後,每三個月安排超音波密切觀察。

另外如果是有症狀的膽囊息肉(典型腹痛、黃疸),或是合併膽結石(息肉併結石癌化風險較高),都應該考慮外科手術切除。

至於比較小的息肉仍然是看它的尺寸。

通常可能會變化的,都是6-9mm(0.6-0.9公分)的息肉;因此會建議六到十二個月追蹤超音波。

而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更小的息肉(<=5mm),在後續的追蹤幾乎不會產生變化。

所以如果很擔心,頂多一年追蹤一次就可以了。

膽囊息肉能不能「用內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