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掰掰寶貝就崩潰!開學時該如何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症 ... | 分離焦慮症症狀

想要避免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可以透過「給予孩子安全感」來預防,如果已經有症狀,也可以透過「門診治療」重建關係。

許多家長覺得「孩子 ...Skiptocontent年後新學期開始,有些孩子開始上幼幼班、幼稚園,但是不少孩子第一次上學,或是長假後一下子無法回到上學的狀態,爸媽送孩子到學校,一講「掰掰」孩子就瞬間崩潰大哭,常常需要老師抓著孩子,爸媽趕緊跑,才能結束每天早上的鬧劇。

許多嬰幼兒在和爸媽分離,或爸媽離開視線時,會出現大聲哭鬧、生氣、焦慮的情緒,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許芳綺指出,這是因為孩子在半歲大時,會逐漸建立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是嬰兒與照顧者間的情感連結,2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孩子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

」分離焦慮是孩子拒絕上學的重要因素之一分離焦慮是依附行為的其中一種,如果孩子因為基因遺傳、天生氣質、分離創傷經驗或不當情緒連結等因素,發展出「不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情形,「這類型的孩子會在跟父母分離時顯得非常焦慮,這種情緒甚至持續到再度見到父母時,也無法緩解,嚴重的可能演變成身心醫學科所指的『分離焦慮症』」。

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但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分離焦慮會在6個月大出現,14-24個月達到顛峰,之後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但有些孩子會到上學時才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據統計,出現分離焦慮症狀的孩子中,有70~80%會拒絕上學;而出現拒學行為的孩子中,也有75%出現分離焦慮症狀,所以可以說分離焦慮症是拒絕上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給予孩子安全感避免極端分離焦慮想要避免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可以透過「給予孩子安全感」來預防,如果已經有症狀,也可以透過「門診治療」重建關係。

許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能一哭就抱,會寵壞」,但就心理學觀點而言,依附關係是靠父母正確解讀嬰兒傳遞的訊息,並給予正確回饋來建立。

但是,如果孩子當下就是需要被抱、被安慰,家長適時擁抱和安撫是沒關係的。

依附關係的建立複雜且需要時間,所以家長無需擔心一、兩次的訊息解讀錯誤,就會造成不安全依附的孩子。

4週以上可考慮門診治療「如果孩子出現超過4個星期依舊無法適應環境、表現很緊張、總是擔心家人發生意外、不敢離開父母親、不斷做噩夢等情況,家長需要多加留意,有需要可前往早期療育特別門診評估。

6歲前,能透過行為治療、遊戲治療、親職諮詢等早療課程重新建立良好的情緒連結,」許芳綺建議。

孩子分離焦慮時,家長可以如何協助?跟孩子分開時,記得接納孩子的焦慮情緒、不要表現不耐煩、跟孩子保證回來的時間、堅定跟孩子道別、在保證時間內準時回來很重要。

此外,再小的嬰兒都有接收訊息的能力,所以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

要離開孩子身邊時,都要清楚告訴孩子「我要去哪裡、離開多久會回來」並確實做到,以免造成孩子的分離創傷經驗。

延伸閱讀: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心理師教5招預防「收假症候群」孩子焦慮暴躁別急看精神科中醫也可養身又養心99%兒童鈣攝取不足想要孩子長高營養師教你牛奶怎麼喝文/林以璿圖/許嘉真COVID-19/男子在美接觸確診者無症狀感染後在社區活動11天才確診2021-02-06部桃事件未結束又增一人確診!案839阿姨也染疫張上淳:推測早期感染2021-02-05新冠肺炎「症狀」已經改變!但有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2020-03-231分鐘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有何差異2020-03-21人體地圖人體地圖腦神經心血管骨骼、關節腸胃腎臟、泌尿系統症狀查詢常見症狀新冠症狀過敏咳嗽頭痛便祕健康百科科研新知用藥安全營養衛教中醫養生運動健身心理健康育兒親子罕見疾病醫學故事傳染疾病請問專家醫生說中醫師說藥師說護理師說營養師說治療師說科學家說專家側寫輔大專家說醫學專區新冠肺炎專區居家防護專家科研獨家專訪圖解疫情糖尿病專區糖友必知預防保養專家科研飲食與運動更多醫學專區十大學者專訪流感疫苗專題美豬開放爭議未來醫學專區急診室直擊圖解健康圖解健康居家保養健康知識穴道運動食物營養漫話健康漫話科普圖解疫情癌症百科治療癌症認識癌症協助資源康復調理抗癌新知預防癌症抗癌故事影音健康健康生活醫療新知吃出營養運動教室健康管理健康檢查自我檢測討論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