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 | 子宮炎

症狀包括有下腹疼痛、發燒、不規則陰道出血及分泌物。

醫師通常採取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

醫學術語子宮肌內膜炎(endomyometritis)有時是 ...子宮內膜炎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子宮內膜炎顯微鏡下顯示慢性子宮內膜炎中伴有淋巴球和零散的嗜中性白血球類型endometrialdisease[*]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婦科學ICD-10N71ICD-9-CM615.9DiseasesDB4283MedlinePlus001484eMedicinemed/676ped/678MeSHD004716[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子宮內膜炎(英語:Endometritis)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炎症。

子宮內膜炎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臨床以前者較為常見,後著較為少見。

急性子宮內膜炎是在子宮內膜腺體上有微膿腫或嗜中性白血球呈現;慢性子宮內膜炎則是子宮內膜基質上出現大量淋巴球。

子宮內膜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

子宮內膜一般有較強的自然保護作用和抗發炎能力,但一旦遭受破壞,則容易發病且直接波及子宮肌肉層,並延伸至子宮旁組織。

症狀包括有下腹疼痛、發燒、不規則陰道出血及分泌物。

醫師通常採取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1]。

醫學術語子宮肌內膜炎(endomyometritis)有時是指一類特殊的子宮內膜和子宮肌肉層的炎症[2]。

目錄1急性子宮內膜炎2慢性子宮內膜炎3子宮積膿4參考5參考急性子宮內膜炎[編輯]急性子宮內膜炎常見於產褥期感染,包括分娩造成的陰道損傷、胎盤或胎膜殘留、流產、醫療器械感染等,使得病原體易侵入宮腔內,引起感染。

子宮腔操作,如放置子宮內避孕器、子宮內診或診刮時器具消毒不嚴[3]。

子宮黏膜息肉壞死或黏膜下肌瘤壞死,引起感染時也可發生子宮內膜炎。

急性子宮內膜炎的致病菌主要為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少數為淋菌、厭氧菌。

從組織學角度上,急性子宮內膜炎中可觀察到中性白血球浸潤子宮內膜組織。

病症包括有下腹痛、發燒、陰道帶膿液、月經過多。

急性子宮內膜炎可見內膜充血、水腫,重度炎症內膜的表面可有膿性滲出物,形成潰瘍,並可向下蔓延感染子宮肌肉層,在其中形成多發性小膿腫,在鏡檢下可見內膜中有大量散在的白血球,若急性子宮內膜炎未能及時處理,則可能發展成為子宮肌炎、輸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盆腔結締組織炎,甚至敗血症。

在一些人群中,急性子宮內膜炎通常與生殖支原體(英語:Mycoplasmagenitalium)有關[4]。

在常規病例中,可以通過數周的克林黴素、慶大黴素等靜脈抗生素治療(英語:IVantibiotictreatment)或採半臥休息有利於炎症分泌物引流,並保持外陰清潔。

治療時除主要應用抗生素外,尚須除去明顯的誘因,如取出子宮內避孕器,清除子宮腔內殘留的胎盤組織或胎膜、子宮內膜息肉等,有子宮黏膜下肌瘤或子宮內膜癌時則應根據情況做相應處理。

如有發熱症狀可使用複方氨基比林或阿司匹林[5]。

慢性子宮內膜炎[編輯]慢性子宮內膜炎可由急性子宮內膜炎轉變而來,也可由長期的輸卵管炎或嚴重的子宮頸炎擴散而成[6]。

慢性子宮內膜炎的間質部常有大量漿細胞及淋巴細胞,大量漿細胞的存在是病理診斷慢性子宮內膜炎的依據之一。

有時候可見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濾泡。

在超過10%的病例中會出現非常規流血。

最常見的細菌有沙眼衣原體、淋球菌、無乳鏈球菌、人型支原體(英語:Mycoplasmahominis)、肺結核和其他病菌。

其中大多數病菌會引起盆腔炎。

根據潛在病因,慢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會惡化為癌症。

和急性子宮內膜炎的治療相似,可以採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7]。

子宮積膿[編輯]子宮積膿是指一類子宮腔的濃汁積聚。

病發原因通常包括感染及子宮頸堵塞。

症狀通常包括(恥骨弓上的)下腹腹痛、顫抖、發燒和積濃。

一旦診斷確立,將子宮頸擴張,膿液即可順利外流。

如引流不夠,可在子宮頸管內放置橡皮管引流,以防止子宮頸管在短期內又發生阻塞,影響膿液的排出,還需要根據症狀及身體情況採取特定的抗生素進行治療[8]。

參考[編輯]孕婦死亡產褥熱子宮內膜癌參考[編輯]^郭亞芳.6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临床观察.中國實用醫藥.2012,7(26):120[2014-08-31]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