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 | 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拉丁語:Leptospirosis,又譯細螺旋體症)簡稱鉤體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由鉤端螺旋體(拉丁語:leptospira)類細菌引起的感染。

鉤端螺旋體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鉤端螺旋體病鉤端螺旋體症狀發熱,肌肉疼痛,頭痛,中毒[*],腎功能衰竭,心肌炎,疹,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冷類型primarybacterialinfectiousdisease[*],spirochetaldiseases[*]肇因腎臟鉤端螺旋體[*]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傳染病科ICD-10A27ICD-9-CM100OMIM607948DiseasesDB7403MedlinePlus001376eMedicinemed/1283emerg/856ped/1298PatientUK(英語:PatientUK)鉤端螺旋體病MeSHC01.252.400.511Orphanet509、509[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鉤端螺旋體病(拉丁語:Leptospirosis,又譯細螺旋體症[1])簡稱鉤體病[2],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由鉤端螺旋體(拉丁語:leptospira)類細菌引起的感染。

患者可能無症狀或表現輕度頭痛、肌肉疼痛、發熱到嚴重的肺出血(英語:bleedingfromthelungs)或腦膜炎[3][4]。

如果此感染造成黃疸、腎衰竭或出血,此時疾病又稱為威爾氏病(英語:Weil'sdisease[5])。

如果造成肺部大量出血則稱作嚴重肺出血症候群[4]。

鉤端螺旋體病在1886年的德國由威爾氏發現[3]。

該病曾於中國大陸有過廣泛分布,[6]然而,據2016年數據統計,全中國大陸總計報告僅354例。

[7]目錄1病因與診斷2預防與治療3流行病學4參考資料病因與診斷[編輯]鉤端螺旋體中共有10種能感染人類[8]。

例如牛、豬、犬等家畜與貓、狗、鼠等野生動物都可能傳染鉤端螺旋體病[2][4][9],最常見的宿主是齧齒目動物[10],特別是野鼠類(黑線姬鼠、黃毛鼠、黃胸鼠、褐家鼠等)[9]。

動物可能在感染鉤端螺旋體後本身不發病,但造成腎臟慢性感染,並經由尿液大量排菌,鉤端螺旋體病通常由染病動物的尿液或被染病動物尿液汙染的水傳播,當尿液或被汙染的水接觸到皮膚上的傷口或眼睛、口腔、鼻腔或陰道等黏膜表面時便可能會感染[3][11]。

進食受污染的肉類或奶品也可能感染,而在牧場或屠房等地方工作的人士,受感染風險會較高[12]。

在開發中國家,鉤端螺旋體病最常感染城市中的貧民或農民[4],在已開發國家中則常感染在氣候暖溼地區從事戶外活動的人[3]。

臨床特點早期為鉤端螺旋體敗血症,中期為各器官損害及功能障礙,後期則為各種變態反應併發症。

[2]由於患者的初期表現多為突發性發燒、頭痛、畏寒、肌肉疼痛及結膜充血漲紅[13],這些症狀也是常見於其他各種感染症,例如登革熱、恙蟲病、或是流行性感冒。

所以並不易由臨床症狀做區分,因此治癒重點是患者提供各種資訊如旅遊史或職業,以及醫師及早考慮此病之可能並且快速用藥及檢驗[12]。

確診鉤端螺旋體病的方式包括在血液(頭7天)、腦脊液(第4-10天)或尿液(10天後)中培養出鉤端螺旋體、在前述數種體液中測得鉤端螺旋體的脫氧核糖核酸、以及測得針對鉤端螺旋體感染的抗體(恢復期血清相比早期血清抗體效價升高4倍或以上)[3][13]。

預防與治療[編輯]預防鉤端螺旋體病的方式包括使用防護裝備以避免與可能染病的動物接觸、與動物接觸後確實清洗、以及減少居所與工作場所的齧齒類動物[3]。

通過改造農田排灌系統、退耕還湖可以有效減少鼠類棲息地及控制洪水型鉤體病流行;提倡圈養豬也是其中一環。

[6]疫苗接種應在流行期之前進行(通常為每年4-5月份),接種後約需1個月才能產生有效抗體。

[6]對於已發生鉤體病流行的人群接種疫苗,來不及產生抗體,效果較差,故多採取口服去氧羥環素(強力黴素),200mg於一周內1次或分2次服用。

[6]旅遊時有時會服用抗生素,比如去氧羥四環素(強力黴素),以預防鉤端螺旋體病,但是否有效果尚不確定。

有幾類的鉤端螺旋體已經有可讓動物施打的疫苗,替動物施打疫苗也同時能減少鉤端螺旋體病傳染給人類的風險[3]。

治療鉤端螺旋體病的抗生素有去氧羥四環素、青黴素、以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