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仔、疔仔?毛囊細菌感染啦@ 眼光藥局-斗六健保特約藥局 ... | 長釘子要擦什麼藥

古人將病灶頂端尖起,膿頭很小,底部堅硬且根深,有如一枝釘子嵌入 ... 粒仔位置表淺,病情較輕,膿出就好了,而疔仔根深,病情凶險,應要 ...眼光藥局-斗六健保特約藥局跳到主文慢箋領藥線上預約戒菸嚼錠貼片補助生活點滴藥局位置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Mar27Tue201223:03粒仔、疔仔?毛囊細菌感染啦天氣轉暖,細菌感染性皮膚病又蠢蠢欲動,常見毛囊細菌感染,西醫依病情的輕重程度分為毛囊炎、癤、癰,閩南語也有粒仔、疔仔、癰仔(「癰」的閩南語發音同「英」)等病名。

「粒仔」、「疔仔」這兩個閩南語病名,到底是什麼樣的皮膚病,恐怕有些醫師與病人都不太清楚。

筆者先從西醫的病名說起:●毛囊炎(folliculitis):只有毛囊自身發炎(圖1)。

●癤(furuncle):毛囊及其周圍結締組織急性化膿性感染(圖2)。

●癰(carbuncle):幾個癤合成一個癰(圖3)。

由上述定義,可知西醫以疾病影響範圍的大小來定義毛囊細菌感染,毛囊炎的面積最小,癤大於毛囊炎,癰又大於癤。

先民則依疾病侵犯皮膚的深淺,將毛囊的化膿性細菌感染分為「粒仔」與「疔仔」兩大類(圖4),浮淺無根的為粒仔(圖2),深入皮膚內部的為疔仔(圖5至8)。

閩南語的「疔仔」語出中醫的「疔」。

古人將病灶頂端尖起,膿頭很小,底部堅硬且根深,有如一枝釘子嵌入皮膚內的化膿性皮膚病歸類為「疔」(圖4)。

由於疔侵犯至皮膚深處,古人體會到疔的病情比較嚴重,如果處理不當,易於惡化,還可能「疔瘡走黃」,即西醫的敗血症,在沒有抗生素時代是會致命的,所以中醫說「治疔如防虎」,甚至還有「朝發夕死」、「隨發隨死」等令人毛骨悚然的說法。

一般民眾受到中醫影響,聽到「疔仔」往往不寒而慄,因為這意謂著一種極為危險的皮膚病;現在醫學發達,細菌感染性疾病已不像古時候那麼令人畏懼了。

由於「疔」乃中醫的觀念,如問西醫:「疔仔是甚麼?」是問不出個所以然的,因為西醫沒有這樣的病名。

從西醫角度,與「粒仔」相對應的西醫病名為「癤」,「疔仔」為往皮膚內部侵犯較深的癤、癰,「癰仔」則同西醫的癰。

筆者認為先民將毛囊的細菌感染分為粒仔、疔仔,充滿了智慧,簡單、明瞭又實際,由病名很容易讓人知曉疾病的危險性、治療方式與預後。

粒仔位置表淺,病情較輕,膿出就好了,而疔仔根深,病情凶險,應要積極治療,以免細菌感染擴散,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由於環境與個人衛生的改善,以及抗生素的發達,細菌感染性皮膚病已沒那麼常見了,使得年輕民眾與醫師不識毛囊炎、粒仔、疔仔為何物,常將之誤認為蚊子、跳蚤叮咬,或是痱子、青春痘。

尤以疔仔初起時,外觀為一顆中有小粒凸起的紅腫疹子(圖6),容易被當成蟲子叮咬的疹子,輕忽其危險性。

一到夏天,常見報章登載「蚊蟲叮咬搔抓引起蜂窩組織炎」、「擠青春痘造成蜂窩組織炎」等新聞,依筆者的經驗,應是醫師一開始就將疔仔誤診為蚊蟲叮咬或是青春痘的機會較大,結果延誤治療,病人的病情惡化(圖7),醫師卻歸咎病人搔抓或擠引發細菌感染。

中醫認為擠膿是疔的禁忌,這句話在疔沒有熟透化膿前是對的,此時擠膿不當反造成細菌往外擴散,嚴重時更使細菌跑到全身,引發敗血症。

其實粒仔、疔仔熟了化膿以後,將裡頭的膿擠出可讓疾病痊癒得更快,此時應及早切開擠膿,不然病灶也會自己破潰出膿(圖8)。

由於擠膿很痛,有人怕痛不願意擠,甚至還有醫師怕麻煩,也誤導病人不必擠膿,只要吃藥就好了,這是不對的。

作者:林仲/林仲皮膚科診所院長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09/06/16補充資料:疔仔(俗稱釘子)◆台語的「釘子」,中醫稱為「疔」,西醫學名則為「癤」或「癰」。

引發疔的原因大致可分為體內排毒不順,與體外衛生環境不良兩種。

什麼又叫『疔仔』?這個學名為「癤(癰)」乃單一個毛囊受到細菌嚴重感染後紅腫及化膿的現象稱為「癤」;較大且嚴重的癤或是數個癤長在一起稱為「癰」。

當局部皮膚擦傷、不清潔或經常受到摩擦時都會引起疔仔的發生。

年輕人時常熬夜,或嗜吃辛辣、燥熱的食物,一旦體內火氣大累積了毒素,就可能形成疔。

另外,大小便不順暢、或排汗不佳者,身體無法將毒素代謝出體外,引發疔的可能性也很高。

特別要注意的是,某些較易含毒素的食物,例如竹筍、蝦子、生蚵等,不宜食用過量,避免毒素沉積體內。

疔仔起初只有局部的紅、腫、熱、痛,中央出現小膿點,然後慢慢的變成白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