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 | 捐血條件

單採血小板捐血者:除滿足以上條件外,還應同時滿足:. 紅血球比容(HCT):≥0.36;; 采前血小板計數(PLT):≥150×109/L ...捐血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5月1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8月1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6年3月26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一名正在捐血的美國海軍士兵北京通州正在捐血點排隊捐血的人日本紅十字會流動捐血車捐血標誌捐血,中國大陸稱為獻血,指捐血者自願捐獻全血、血漿或血液成分,而不收取任何報酬(但在一些情況下會贈送紀念品)的行為。

這些血液通常存儲在血庫中,由醫療單位、血站或紅十字會保管,以備需要者輸血時使用。

有償捐血不能確保血液品質,不利於捐血者的健康。

與有償捐血相比較,無償捐血得不到任何報酬。

一般人可在各地區的固定無償捐血站進行無償捐血,許多無償捐血站會定期派遣採血車到學校、單位、人流密集區,或配合地區活動來徵求捐血者。

目錄1歷史2捐血對健康的影響2.1血量和血液循環2.2傳染病2.3併發症3抽取血液4血液化驗4.1捐血前血液檢測4.2捐血後血液檢測5捐血前後的注意事項6對捐血者的要求6.1中國大陸6.2 香港6.3 澳門6.4臺灣6.5 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6.6其他7各地的無償捐血7.1中國大陸7.1.1北京市7.1.2上海市7.1.3浙江省7.2 香港7.3 澳門7.4臺灣8世界捐血者日9參考資料10參見11外部連結歷史[編輯]1616年,英格蘭醫生威廉·哈維證實了動物體內的血液循環現象,並闡明了心臟在循環過程中的作用。

1665年,英格蘭醫生理查·洛爾(英語:RichardLower(physician))完成了狗對狗輸血的首次成功記錄。

隨後,許多醫生將動物血液輸入人體,導致人命傷亡。

1678年,教宗宣告禁止輸血。

1818年,英格蘭婦產科醫生詹姆斯·布倫戴爾(英語:JamesBlundell(physician))發明了一種輸血儀器,將人類的血液直接輸送給一個垂死的病人,挽救她的生命。

他首先傳播一項事實:只有人類的血液可以輸送到另一個人類。

1901年,奧地利維也納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了ABO血型。

1914年,比利時哈斯丁(Hustin)博士發現了使用檸檬酸鈉溶液防止儲存血液凝固的技術。

1930年,卡爾·蘭德施泰納博士因發現血型而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

1932年,俄羅斯醫生安德魯·巴格達薩洛夫(AndreBagdasarov)發展了透過在血液瓶中添加適定量葡萄糖和檸檬酸鈉的方法,可在攝氏4度下將讓儲存於瓶中的血液保存21天。

1936年,加拿大醫生白求恩於西班牙內戰期間在馬德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血庫。

1940年,卡爾·蘭德施泰納和亞歷山大·所羅門·維納(英語:AlexanderS.Wiener)一起發現了血液中的恆河猴因子。

[1]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向世界各國建議「醫療用血要採用無償捐血和免費用血」。

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決議,敦促各成員國加速發展自願無償捐血。

捐血對健康的影響[編輯]血量和血液循環[編輯]參見:血液和血液循環血量:正常人的血液質量占體重的8%左右,一個正常成年人(50-60公斤),全身總血量相當於體重的8%左右,約有4000-4800毫升(ml)的血液[2]。

以美國外科醫師協會的失血分類,血液容量流失15%之內,屬於第一類的失血,並且一般對生命徵象並無影響。

[3][4]健康人每天產生的紅血球約2000億個,血小板約1200億個,每年產生的血細胞相當於人體血細胞的總量,因此捐血後流失的血液會被迅速補充。

[5]世界各國所規定的一次捐血量各有差異,但均不超過500毫升(0.5升),極少引起不良反應[6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