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 | 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英語:Carpal tunnel syndrome),縮寫:CTS)又稱腕道症候群、腕管综合症,俗稱滑鼠手,是指正中神經在穿過腕部的腕隧道(英语:carpal ...腕隧道症候群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腕隧道症候群腕部橫切面。

正中神經標示為黃色。

數塊骨骼與橫腕韌帶構成腕隧道(英語:Carpaltunnel)。

症狀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靠中指側有疼痛、麻木感、刺痛感(英語:Tingling),握拳乏力[1][2]肇因壓迫腕隧道處的正中神經[1]風險因子遺傳、肥胖症、手腕過度使用、妊娠、類風溼性關節炎[3][4][5]診斷方法症狀、特定理學檢查、電學診斷(英語:Electrodiagnosticmedicine)[2]預防身體活動(英語:Physicalactivity)[3]治療豎腕副木、皮質類固醇注射、手術[3]盛行率5–10%[6][7]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骨外科、整形外科、復健醫學ICD-9-CM354.0OMIM115430DiseasesDB2156MedlinePlus000433eMedicine1243192、327330、822792、388525[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腕隧道症候群(英語:Carpaltunnelsyndrome),縮寫:CTS)又稱腕道症候群、腕管症候群,俗稱滑鼠手,是指正中神經在穿過腕部的腕隧道(英語:carpaltunnel)處受到神經壓迫的疾病[1]。

主要症狀為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靠中指側會發生疼痛、麻木感、刺痛感(英語:Tingling)[1],典型症狀通常是漸進式的,而且發生於晚上[2]。

疼痛感可能延伸至手臂[2]。

患者抓握力量可能減弱且在長時間後大魚際肌(拇指根部肌肉)會萎縮[2]。

超過一半的個案是兩手都有症狀[1]。

風險因子包含肥胖、腕部重複動作、妊娠,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3][8]。

有初步的證據顯示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會增加患病風險[9]。

糖尿病與此病有輕度相關[3][7]。

複合口服避孕藥目前顯示與此病無關。

高風險職業包含電腦作業、操作震動機械,以及需要用力抓握的工作[3]。

根據病徵、症狀和特定的理學檢查而懷疑有此症時,也許可藉電學檢查(英語:electrodiagnostictest)來確診[2]。

若拇指根部肌肉萎縮則可能罹患此症[3]。

進行體能訓練可以降低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風險。

症狀可以透過穿戴豎腕副木或是施打皮質類固醇獲得改善。

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加巴噴丁並沒有效果。

切斷橫腕韌帶的外科手術效果,比一年的非手術治療效果來得更好。

術後不需要再使用副木。

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磁療有益[3]。

在美國大約有5%的人患有腕隧道症候群[10]。

通常發生於成人時期,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2],女性發生此疾病的比例為男性的3-10倍。

超過33%的患者可以在沒有特別治療的情況下於約一年的時間後改善病況[1]。

腕隧道症候群的敘述初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1]。

目錄1症狀與徵象2病因3診斷3.1理學檢查3.2電學診斷3.3影像檢查3.4鑑別診斷4治療4.1副木4.2皮質類固醇4.3手術4.4物理治療5參見6參考資料7外部連結症狀與徵象[編輯]腕隧道症候群患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的橈側(靠中指側)會有麻木感、刺痛感(英語:Tingling)、或灼熱感,因為這個範圍的感覺和運動功能(肌肉控制)是由正中神經支配。

疼痛和不適感可能往近端延伸到前臂甚至上臂[12]。

低特異性的症狀可能包括手部或手腕疼痛(英語:Wristpain)、握力下降[13]、手部敏捷度下降[14]。

有些人認為正中神經症狀可以起因於胸廓出口(英語:Thoracicoutlet)或前臂旋前圓肌(英語:Pronatorteresmuscle)兩頭之間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15],雖然這部分尚有爭論。

正中神經支配範圍的麻木感和感覺異常(英語:Paresthesia)是腕隧道神經壓迫症候群(英語:Nervecompressionsyndrome)標誌性的神經病變症狀[7]。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因為肌肉缺乏足夠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