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分類表 | 病毒分類

地位未定種類[編輯] · 阿爾法衛星病毒科 Alphasatellitidae 2亞科、1種 · 瓶狀病毒科 Ampullaviridae 1屬 · 指環病毒科 Anelloviridae 14屬 · 鱷梨日斑類病毒科 ...病毒分類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頁面列出了病毒的分類,包含病毒以及類病毒、普利昂蛋白、衛星病毒等亞病毒因子。

生物分類表病毒分類表古菌分類表細菌分類表原生生物分類表真菌分類表植物分類表(NCBI)被子植物APG分類法(I、II、III、IV)動物分類表魚類分類表兩棲動物分類表爬行動物分類表恐龍分類表鳥類分類系統鳥類傳統分類系統鳥類DNA分類系統哺乳動物分類表由於病毒並不像其他生物能藉由交配產生後代,因此在種別的定義上與一般生物有所不同。

目錄1概論1.1ICTV分類法1.2巴爾的摩分類法2ICTV2019版病毒分類表2.1雙鏈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域Duplodnaviria2.2單鏈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域Monodnaviria2.3核糖病毒域Riboviria2.4多變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域Varidnaviria2.5地位未定種類3亞病毒因子(SubviralAgents)3.1衛星(Satellites)3.2類病毒(Viroids)3.3朊毒體(Prions)3.4干擾缺損病毒(DefectiveInterfering)4參考文獻概論[編輯]ICTV分類法[編輯]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英文: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簡稱ICTV)是國際微生物學聯合會(英文:InternationalUnionofmicrogicalSocieties)發展、改進和維護通用病毒分類的唯一機構,在1966年建立起了一個病毒分類的通用系統和統一的命名法則。

第七屆ICTV會議首次規範化了病毒物種的概念,即病毒分類的分支層次中的最低分類單元[1]。

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病毒顆粒的特性、抗原特性與生物特性。

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小部分的病毒得到了研究,從來自人體的病毒樣品中發現有20%的序列是未曾發現過的,而來自環境中(如海水、大洋沉積物等)的病毒樣品則大部分的序列都是全新的[2]。

病毒分類從域開始,結構如下,分類後綴在括號中:[3]域(英語:Realm(virology))Realm(-viria)亞域Subrealm(-vira)界Kingdom(-viriae)亞界Subkingdom(-virites)門Phylum(-viricota)亞門Subphylum(-viricotina)綱Class(-viricetes)亞綱Subclass(-viricetidae)目Order(-virales)亞目Suborder(-virineae)科Family(-viridae)亞科Subfamily(-virinae)屬Genus(-virus)亞屬Subgenus(-virus)種Species物種名稱通常以[疾病]病毒的形式出現,尤其是高等動植物。

ICTV2019版分類表中總共有4個域、9個界、16個門、2個亞門、36個綱、55個目、8個亞目、168個科、103個亞科、1421個屬、68個亞屬與6590個種。

除亞域、亞界和亞綱外,其他級別的分類單元都被使用。

共有4個域、1個地位未定目、24個地位未定科及3個地位未定屬被承認[4]。

巴爾的摩分類法[編輯]主條目: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巴爾的摩分類法是基於病毒mRNA的合成方式諾貝爾獎獲得者生物學家戴維·巴爾的摩在1970年代提出了巴爾的摩分類系統[5]。

巴爾的摩分類法與ICTV分類法一起用於現代病毒的分類[6][7][8]。

巴爾的摩分類法是基於病毒mRNA的生成機制。

在從病毒基因組到蛋白質的過程中,必須要生成mRNA來完成蛋白質合成和基因組的複製,但每一個病毒家族都採用不同的機制來完成這一過程。

病毒基因組可以是單鏈或雙鏈的RNA或DNA,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反轉錄酶。

而且,單鏈RNA病毒可以是正義(+)或反義(-)。

這一分類法將病毒分為7類:第一類是雙鏈DNA病毒(如腺病毒、皰疹病毒、痘病毒)第二類是單鏈DNA病毒(+)DNA(如小DNA病毒)第三類是雙鏈RNA病毒(如呼腸孤病毒)第四類是(+)單鏈RNA病毒(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披蓋病毒)第五類是(-)單鏈RNA病毒(如正黏液病毒、炮彈病毒)第六類是單鏈RNA反轉錄病毒(如反轉錄病毒)第七類是雙鏈DNA反轉錄病毒(如肝病毒)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