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應 | hypersensitivity中文

超敏反應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2年8月28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2年6月16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過敏反應。

超敏反應(英語:Hypersensitivity),是免疫反應產生作用分子移除外來抗原的過程,這些作用分子誘導產生輕微、無臨床症狀或局部性的發炎反應,並不會對宿主造成組織傷害。

在特殊的狀況下,發炎反應可能導致明顯的組織傷害甚至死亡,這類免疫反應稱為過敏反應。

大部分的過敏反應是個體因無害性抗原或過敏原的刺激而產生IgE抗體所導致。

過敏症狀可由體液性或細胞媒介免疫反應中發展出來。

體液性的過敏反應:由抗體或抗原-抗體複合物所啟動,而特別的媒介物:IgE、IgM、IgG或補體等,可調節超敏反應,使敏感宿主在意外接觸抗原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就產生臨床症狀,最明顯的例子是立即性過敏反應;TDTH細胞媒介型過敏反應:延遲性過敏反應(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是屬於細胞性調節的反應,為一種宿主接觸抗原數天之後所產生的延遲性症狀。

延遲性過敏反應是提供對抗細胞內病原體(intracellularpathogen)的重要防禦陣線,但是它們有時會導致嚴重的組織傷害。

目錄1超敏反應的分類2超敏反應的引發2.1超敏反應的引發是許多因素複雜且連續交互作用2.2免疫球蛋白E,IgE2.3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球2.4過敏毒素2.5促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2.6可待因(codeine)2.7嗎啡(morphine)2.8鈣離子通道劑(calciumionophore)3第一型超敏反應3.1構成要素3.2介質3.2.1白三烯素3.2.2前列腺素3.2.3細胞激素3.3疾病3.3.1全身性過敏3.3.2局部性過敏3.4偵測3.4.1皮膚測試3.4.2放射性免疫分析法3.4.3放射性過敏吸附測試4第二型超敏反應4.1治療4.2輸血之超敏反應4.2.1立即性的輸血超敏反應4.2.2延遲性的輸血超敏反應4.3藥物引發之溶血性貧血5第三型超敏反應5.1第三型超敏反應種類5.1.1局部性第三型超敏反應5.1.2全身性第三型超敏反應6第四型超敏反應6.1引起的疾病6.2接觸性皮膚炎反應7外部連結超敏反應的分類[編輯]有第一、二、三型:體液性超敏反應與第四型:細胞媒介性超敏反應。

第一型超敏反應又稱為立即性超敏反應,是由特定類型的抗原所引起的,抗原我們稱之為過敏原(allergen)。

過敏原刺激漿細胞和記憶性細胞產生正常的體液性免疫反應,可能引發個體產生立即性超敏反應。

正常的體液性免疫反應和第一型超敏反應的區別於後者會刺激漿細胞分泌大量IgE。

IgE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白血球表面上的Fc接受器(Fcreceptor)之間具有高度的親和力,因此會與之結合。

當個體再次接觸過敏原時,此外來抗原會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白血球細胞膜上的IgE交叉連結(cross-link),引起肥大細胞或嗜鹼性白血球進行去顆粒作用導致立即性超敏反應。

由IgE所媒介,所以也稱為IgE媒介型超敏反應(IgE-mediated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應的引發[編輯]超敏反應的引發是許多因素複雜且連續交互作用[編輯]過敏原種類和劑量致敏途徑遺傳基因免疫球蛋白E,IgE[編輯]IgE能與嗜鹼性白血球和肥大細胞表面上的Fcε接受器(FcεR)結合。

IgE在血清中的壽命只有大約3天,IgE與嗜鹼性白血球和肥大細胞表面接受器結合時,這種穩定的結合體將可持續穩定長達數星期。

正常個體IgE血清濃度約為0.1~0.4µg/ml,即便嚴重過敏個體,IgE血清濃度很少超過1µg/ml。

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球[編輯]肥大細胞:肥大細胞的前驅細胞經由骨髓中造血作用形成後,會再輸送到周邊血管組織分化為成熟的肥大細胞。

可在結締組織中發現(尤其是鄰近血管和淋巴腺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