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蜜鸚鵡之鸚鵡喙羽病病毒與多瘤病毒混合感染症-凡賽爾寵物 ... | 鸚鵡病毒
非鸚哥類的鸚鵡(non-budgerigar psittacine birds)之APV感染症,其常常為不顯性感染。
超急性感染之雛鳥可能猝死,而急性感染的臨床症狀包括精神沉鬱、厭食、 ...寵物寶典寵物寶典吸蜜鸚鵡之鸚鵡喙羽病病毒與多瘤病毒混合感染症李照陽、許志明、林靜怡、陳榕思、蔡向榮協作研究2015-04-13 吸蜜鸚鸝之鸚鵡喙羽病病毒與多瘤病毒混合感染症蔡向榮李照陽許志明 林靜怡 陳榕思共同編著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學系暨獸醫學研究所台北市凡賽爾賽鴿寵物鳥醫院台北市(收稿日期:94年9月5日。
接受日期:94年10月31日)摘要某飼主新購入之28至35日齡吸蜜鸚鵡雛鳥陸續出現悼羽、厭食、下病和焦躁不安的情形,死亡率高達70.6%(12/17)﹒存活的鸚鸝有生長遲緩、羽毛不全、焦燥不安的情形﹒經採取三隻較嚴重之鸚鵡剖檢,並未發現有特異性病變﹒但組織病理學檢查在心肌與毛囊細胞發現核內包涵懂,臟器檢體經分別以二對偵測鳥多宿病毒(avianpolyomavirus,APV)之VP1或tIT抗原基因的引子,及對偵測鸚鵡喙羽病病毒(psittacinebeakandfeatherdiseasevirus;PBFDV)之ORFV1基因的引子進行聚合臨鏈反應(PCR)﹒此三隻鸚鵲以三對引子檢測結果均呈陽性反應,PCR產物經定序後與基因庫內之序列比對﹒分別證實為APV及PBFDV。
本文為台灣首次在非鸚哥類鸚鵡的APV與PBFDV混合感染病例報告﹒[蔡向榮、李照陽、許志明、林靜怡、陳榕思。
]吸蜜鸚鵡之鸚鵡喙羽病病毒與多瘤病毒混合感祟症。
台灣獸醫誌32(1):56-日·2006。
連絡人TEL:02-23692844•FAX:02-23649154•E-mail:“[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 鸚鵡喙羽病毒,多瘤病毒,吸蜜鸚鵡,聚合脢鏈鎖反應緒言 鳥多瘤病毒(avianpolyomavirus;APV),屬於FamilyPapovaviridae,GenusPolyomavirus,為無被膜的環狀雙股DNA病毒,大小約40-55nm。
APV主要在鸚哥的雛鳥(budgerigarneonates)造成急性全身性的症狀,又稱小鸚哥病(budgerigarfledglingdisease;BFD),但由於所有的年齡的鸚鵡科鳥類皆可被感染,因此現在常用APV感染症的病名取代BFD[27]。
APV感染症之臨床症狀的表現和鸚哥(budgerigars)的年齡有關。
10-15日齡的小鸚哥可能在尚未出現臨床症狀前就急性猝死,未發生猝死的小鸚哥則會有臨床症狀的出現,包括明顯的對稱性掉羽、腹部腫大、皮膚變色、皮下出血,有時還會出現神經症狀,如頭頸的震顫、共濟失調。
本病的死亡率和感染年齡相關,未成年之小鸚哥在臨床症狀出現後通常都會迅速死亡,耐過的鳥隻於隔年之換羽季節會再長出羽毛[2,5,27]。
非鸚哥類的鸚鵡(non-budgerigarpsittacinebirds)之APV感染症,其常常為不顯性感染。
超急性感染之雛鳥可能猝死,而急性感染的臨床症狀包括精神沉鬱、厭食、體重、嗉囊排空延遲、食物逆流、共濟失調、癱瘓、皮下出血、呼吸困難。
患病鳥隻極易出血,肌肉注射或是羽毛被拔出都會大量出血。
慢性感染的臨床症狀包括體重下降、間歇性厭食、多尿、羽毛發育不全以及二次性感染等。
非鸚哥類的鸚鵡之APV感染症,其羽毛病變不如鸚哥嚴重。
疾病發生時,通常超急性、急性及慢性感染都會。
非鸚哥類的鸚鵡之APV感染症,在高風險之雛鳥死亡率在27-41%之間[8,13,27]。
鸚鵡喙羽病病毒(psittacinebeakandfeatherdiseasevirus;PBFDV),屬於FamilyCircoviridae,GenusCircovirus,為無被膜的環狀單股DNA病毒,大小約14-26nm[29]。
PBFDV可感染鸚鵡科鳥類,臨床症狀包括體重減輕、羽毛發育不良、脫毛及喙部會有畸型情況,及會損害免疫組織器官並會抑制免疫系統。
急性感染大多發生在三歲以下之鳥禽,在第一次長羽時期(28-32日齡),鳥類會有沉鬱及脫羽情形,並會造成敗血症性肺炎及腸炎,嚴重時會致死,但大多數死亡病例多為二次性感染造成,慢性感染則在換羽後發生,以慢性漸進性、對稱性的羽毛生長不良和偶見的嘴喙病變,故稱鸚鵡喙羽病(psittacinebeakandfeatherdisease;P
超急性感染之雛鳥可能猝死,而急性感染的臨床症狀包括精神沉鬱、厭食、 ...寵物寶典寵物寶典吸蜜鸚鵡之鸚鵡喙羽病病毒與多瘤病毒混合感染症李照陽、許志明、林靜怡、陳榕思、蔡向榮協作研究2015-04-13 吸蜜鸚鸝之鸚鵡喙羽病病毒與多瘤病毒混合感染症蔡向榮李照陽許志明 林靜怡 陳榕思共同編著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學系暨獸醫學研究所台北市凡賽爾賽鴿寵物鳥醫院台北市(收稿日期:94年9月5日。
接受日期:94年10月31日)摘要某飼主新購入之28至35日齡吸蜜鸚鵡雛鳥陸續出現悼羽、厭食、下病和焦躁不安的情形,死亡率高達70.6%(12/17)﹒存活的鸚鸝有生長遲緩、羽毛不全、焦燥不安的情形﹒經採取三隻較嚴重之鸚鵡剖檢,並未發現有特異性病變﹒但組織病理學檢查在心肌與毛囊細胞發現核內包涵懂,臟器檢體經分別以二對偵測鳥多宿病毒(avianpolyomavirus,APV)之VP1或tIT抗原基因的引子,及對偵測鸚鵡喙羽病病毒(psittacinebeakandfeatherdiseasevirus;PBFDV)之ORFV1基因的引子進行聚合臨鏈反應(PCR)﹒此三隻鸚鵲以三對引子檢測結果均呈陽性反應,PCR產物經定序後與基因庫內之序列比對﹒分別證實為APV及PBFDV。
本文為台灣首次在非鸚哥類鸚鵡的APV與PBFDV混合感染病例報告﹒[蔡向榮、李照陽、許志明、林靜怡、陳榕思。
]吸蜜鸚鵡之鸚鵡喙羽病病毒與多瘤病毒混合感祟症。
台灣獸醫誌32(1):56-日·2006。
連絡人TEL:02-23692844•FAX:02-23649154•E-mail:“[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 鸚鵡喙羽病毒,多瘤病毒,吸蜜鸚鵡,聚合脢鏈鎖反應緒言 鳥多瘤病毒(avianpolyomavirus;APV),屬於FamilyPapovaviridae,GenusPolyomavirus,為無被膜的環狀雙股DNA病毒,大小約40-55nm。
APV主要在鸚哥的雛鳥(budgerigarneonates)造成急性全身性的症狀,又稱小鸚哥病(budgerigarfledglingdisease;BFD),但由於所有的年齡的鸚鵡科鳥類皆可被感染,因此現在常用APV感染症的病名取代BFD[27]。
APV感染症之臨床症狀的表現和鸚哥(budgerigars)的年齡有關。
10-15日齡的小鸚哥可能在尚未出現臨床症狀前就急性猝死,未發生猝死的小鸚哥則會有臨床症狀的出現,包括明顯的對稱性掉羽、腹部腫大、皮膚變色、皮下出血,有時還會出現神經症狀,如頭頸的震顫、共濟失調。
本病的死亡率和感染年齡相關,未成年之小鸚哥在臨床症狀出現後通常都會迅速死亡,耐過的鳥隻於隔年之換羽季節會再長出羽毛[2,5,27]。
非鸚哥類的鸚鵡(non-budgerigarpsittacinebirds)之APV感染症,其常常為不顯性感染。
超急性感染之雛鳥可能猝死,而急性感染的臨床症狀包括精神沉鬱、厭食、體重、嗉囊排空延遲、食物逆流、共濟失調、癱瘓、皮下出血、呼吸困難。
患病鳥隻極易出血,肌肉注射或是羽毛被拔出都會大量出血。
慢性感染的臨床症狀包括體重下降、間歇性厭食、多尿、羽毛發育不全以及二次性感染等。
非鸚哥類的鸚鵡之APV感染症,其羽毛病變不如鸚哥嚴重。
疾病發生時,通常超急性、急性及慢性感染都會。
非鸚哥類的鸚鵡之APV感染症,在高風險之雛鳥死亡率在27-41%之間[8,13,27]。
鸚鵡喙羽病病毒(psittacinebeakandfeatherdiseasevirus;PBFDV),屬於FamilyCircoviridae,GenusCircovirus,為無被膜的環狀單股DNA病毒,大小約14-26nm[29]。
PBFDV可感染鸚鵡科鳥類,臨床症狀包括體重減輕、羽毛發育不良、脫毛及喙部會有畸型情況,及會損害免疫組織器官並會抑制免疫系統。
急性感染大多發生在三歲以下之鳥禽,在第一次長羽時期(28-32日齡),鳥類會有沉鬱及脫羽情形,並會造成敗血症性肺炎及腸炎,嚴重時會致死,但大多數死亡病例多為二次性感染造成,慢性感染則在換羽後發生,以慢性漸進性、對稱性的羽毛生長不良和偶見的嘴喙病變,故稱鸚鵡喙羽病(psittacinebeakandfeatherdisea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