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大腸直腸癌,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 | 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的榜首,很多人一聽到大腸癌就擔心要做人工肛門而害怕治療,其實腫瘤長在大腸或直腸,部位不同,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第85期出刊日:2019-01-15返回上一層罹患大腸直腸癌,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的榜首,很多人一聽到大腸癌就擔心要做人工肛門而害怕治療,其實腫瘤長在大腸或直腸,部位不同,治療方式和預後也不太一樣。

 諮詢/林本仁(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副教授)撰稿/張雅雯 本土綜藝天王豬哥亮2017年5月15日因大腸癌病逝,據媒體報導,他本來是大腸癌二期卻拖到晚期才尋求西醫治療,與擔心切除肛門不想做人工肛門有關。

另外以電視節目「星海羅盤」聞名的葉教授,2018年初發現罹患直腸癌,因不願化療,也不願裝人工肛門,拖到2018年7月14日病逝,享年66歲。

 而52歲的香港演員林立洋也傳出罹患直腸癌第3期,2018年初開刀切除,178公分高的他體重最低曾跌到剩下60公斤。

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術後常常吃了就拉,有時一天甚至要上10幾次廁所。

一般的下消化腸管是指由迴盲瓣到肛門的範圍。

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由盲腸、結腸(可分升、橫、降、乙狀結腸)、直腸、肛門所組成,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殘渣中的水分重新吸收、讓糞便成形,也是糞便儲存的地方。

大腸(盲腸及結腸)發生的癌症一般統稱大腸癌,其實腫瘤長在大腸的部位不同,治療方式和預後也有所不同,在醫師眼中,大腸癌和直腸癌,甚至可說是不同的癌症。

 大腸總長度約120~140公分,以ㄇ字型占據了腹腔的四周。

過去大腸癌主要發生在乙狀結腸,但隨著大腸鏡篩檢更普遍後,由於可以檢查整條大腸,因此右邊大腸、也就是升結腸,發現腫瘤的比例也提高。

 直腸則是乙狀結腸以下、肛門以上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12~15公分,最主要的作用是儲存糞便。

腫瘤若長在肛門往上15公分內的距離,就稱為直腸癌。

直腸因為最接近肛門口,較容易檢查,因此發現癌症的機率相對高,比例約占大腸直腸癌的三分之一。

民國104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患大腸直腸癌總人數為15579人,其中直腸癌有5755人,佔36%。

 直腸癌常見保留肛門與否難題臨床上直腸癌的手術處理,會比大腸癌來得困難些。

一方面是解剖位置因素,不同於大腸癌位於腹腔內,直腸癌位於比較狹窄的骨盆腔,旁邊有許多骨頭包覆,尤其男性的骨盆腔又比女性來得狹小,所以手術可用的空間相對比大腸癌少很多。

 另一方面則是保留肛門的考量。

切除長在結腸的腫瘤時,基本上沒有保留肛門與否的問題,因為大腸很長。

不過,為了把腫瘤拿乾淨,醫師會在腫瘤前後兩端各留一定的安全距離,也就是多切5~10公分。

但對直腸腫瘤而言,臨床上患者多半希望能保留肛門,因此目前直腸癌切除時腫瘤末端的安全距離最好能超過1公分。

 是否保留肛門,要綜合考量腫瘤侵犯的位置以及病患的需求,應該和醫師討論評估所有可能性,以現在的技術,醫師的態度是能保留就盡量保留;但若是低位直腸癌,也就是肛門上5公分以內的腫瘤,對醫師的挑戰性最大,前提是把腫瘤清乾淨,之後才考慮肛門保留與否的問題。

 侵犯外括約肌應做人工肛門低位直腸癌患者即使接受肛門保留手術,由於剩餘肛門管有限,多半會影響排便控制,只是症狀輕微或嚴重的差別,稱為低前位切除術症候群(Lowanteriorresectionsyndrome,LARsyndrome),患者的排便習慣會出現波動式變化,可能一天拉十多次、過幾天又便秘,對生活造成很大困擾,出門在外時不知道何時需要找廁所。

 所以,對直腸癌患者來說,手術後排便方式一定會改變,只是造成的影響是大或小。

一般建議可以透過調整飲食,比如減少蔬果等纖維質攝取量來減少排便量。

有些病人認為飲食忌口和排便的不確定性,會影響生活品質,選擇做永久性人工肛門;也有人原本堅持保留肛門,但後來因為排便的困擾太大,又動第二次手術改做人工肛門。

 但若腫瘤已經侵犯到外括約肌,多半不建議硬要保留肛門,因為外括約肌是控制排便用,腫瘤侵犯勢必得切除外括約肌,日後就會面臨大便失禁的問題,做人工肛門是較為妥善的方式。

 在腫瘤沒有侵犯到外括約肌的情形下,如果要保留肛門,目前有兩種常見的術式:直腸拖出手術(Pull-throughoperation)或括約肌間切除(InterSphinctericResection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