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Case 13 |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是指肱骨幹與肱骨髁的交界處發生的骨折。

解剖位置. 前為冠狀窩,後為鷹嘴窩(olecrane fossa),其間僅一層薄骨質。

內科Case13-高點醫護網歷屆考題高分詳解免費考前重點下載歷屆考題線上測驗考取學員心得分享小龍醫師館線上試聽課程全省服務據點看更多熱門資訊後西醫後中醫後獸醫私醫聯招/轉學考護理二技/醫研所護理師醫師國考醫檢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放射師食品技師國外醫師學歷甄試美國護理師公職護理師公職醫檢師衛生技術衛生行政篇名內科Case13說明今日案例:某男童,5歲,C/O:右肘部痛2h...敘述  某男,5歲,兩小時前於遊玩時向前跌倒,手掌著地後不斷哭鬧。

哭訴左肘部疼痛,不敢活動右上肢。

急診理學檢查發現R.elbow處於半屈位,向後突出,腫脹明顯,有皮下淤斑(petechia),局部明顯壓痛(tenderness)。

肘前方可摸到骨折近端,肘後三角關係正常。

右橈動脈(R.radiala.)搏動稍弱,右手感覺正常。

請問一、此患者的初步診斷?二、診斷依據有哪些?三、鑒別診斷有哪些?四、需要做哪些進一步檢查?五、治療的原則為何?解答右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fractureofhumerus)診斷根據如下:(1)該型骨折好發於10y/o以下的兒童。

(2)有明顯的受傷病史。

(3)一般症狀:腫、痛及功能障礙,並可摸到骨折近端。

(4)肘後三角關係正常。

必須與肘關節後脫位(posteriordislocationofelbowjoint)相互鑒別。

為明確診斷,需要進一步做以下檢查:右肘側位元X-ray(目的:瞭解骨折線的位置和骨折移位的情況,並可以明確診斷。

)治療原則:手法復位(屈肘位)後側石膏固定4~5週。

說明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FractureoftheHumerus)是指肱骨幹與肱骨髁的交界處發生的骨折。

解剖位置  前為冠狀窩,後為鷹嘴窩(olecranefossa),其間僅一層薄骨質。

肱骨髁周圍有肱動脈(brachiala.)、正中神經(medianN.)、尺神經(ulnarN.)、橈神經(radialN.),骨折時容易損傷。

特點多見於10y/o以下兒童;分為伸直型(占90%以上)和屈曲型;易損傷vessles、nerves;易出現缺血性肌攣縮(Volkmannsischemiccontracture,VIC);易出現elbowinversionoreversionmalformation(30~57%);可造成elbowjointstiffness(fixation超過4週)。

【註1】提攜角:10°~20°,又稱外翻角,大於該角稱肘外翻,小於該角稱肘內翻。

【註2】前傾角:30°~50°【註3】Volkmannsischemiccontracture(VIC)是Volkmann1881年首先提出,指elbow及forearmfracture或softtissuelesion處理不當,特別是externalfixation過緊所致前臂骨筋膜室內壓力急劇增高,肌肉內的血液供應中斷,發生肌肉壞死及神經損壞。

一般而言,前壁骨筋膜室內組織正常壓力為9mmHg,當壓力升至65mmHg,組織內的血循環完全中斷。

間室內神經組織缺血12~24hr,會發生永久性功能損壞。

間室內肌肉組織缺血4hr則發生肌肉功能改變,缺血12hr會造成永久性肌壞死。

另外,也可能因為組織缺氧進行的無氧酵解,產生大量酸性代謝產物,發生無菌性炎症,並因產生大量毒性介質而造成全身的損害,如心律紊亂等。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移位特點:由近端→向前下;遠端→向後上;橈側偏移或尺側偏移。

一般有外傷史;有一般症狀:腫、痛、功能障礙;特有體徵:肘向後突出,半屈位畸形。

肘後三角關係正常;合併症:神經血管損傷,缺血性肌攣縮,可出現5P症狀及爪形手(即Pain、Pallor、Paresthesias、Pulseless、Paralysis);X-ray檢查:確定骨折和移位,注意肘部骨骺;治療方面要求解剖復位:手法復位、外固定(externalfixation)適用於:(1)無移位或輕移位者:石膏固定或三角巾懸吊2~3週;(2)移位明顯、腫脹不重、無血管損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