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症怕被判為精神疾病醫師真心話:診斷重要 ... | 思覺失調症診斷

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的病患跟親友要如何面對精神疾病的診斷,好好過生活? 精神科門診中最常遇到的挑戰是:「醫師,為什麼要說我有病?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專欄心靈關係怕被判為精神疾病 醫師真心話:診斷重要?還是解決問題好好生活重要?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58,6652019/12/31·作者/黃偉俐·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前陣子有一位音樂人鬧出一連串風波,他之前有清楚的躁鬱症病史,是躁症又發作了嗎?但為何有時他的行為似乎又可控制良好呢?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的病患跟親友要如何面對精神疾病的診斷,好好過生活?精神科門診中最常遇到的挑戰是:「醫師,為什麼要說我有病?我真的生病了嗎?」很多人都不希望自己生病,甚至有人因為醫師說他有憂鬱症,氣到當場跟醫師翻臉。

(推薦閱讀:「惡」離我們很近,生病也離我們很近害怕和污名化有一天可能反撲到我們身上)老實說,要是不自覺可能生病了,到醫院做什麼呢?至少家屬覺得問題不小,才會不辭辛勞地勉強陪同就醫。

在這之前,當事人可能已經受了好幾個月的苦,無論朋友、家人如何努力協助,甚至其他科醫師都幫不上忙。

但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這樣好了,你先吃個幾天藥,看看有沒有進步,我們再來討論好嗎?」「可是,醫師,我這輩子沒生過病、沒吃過藥,我不想吃藥,還是回家再看看好了!」對於那些不管是憂鬱或焦慮,都堅稱自己沒病、連一顆藥都嫌多的病人,我只能告訴他們:「我是個精神科(身心科)醫師,根據症狀來做疾病判斷,我們能提供藥物、心理治療,或者同時進行。

但醫生不是魔術師,不可能只是門診幾句話,就把問題和痛苦都變不見。

」這種好說歹說都不願意被當作病人、拒絕藥物或心理治療的,還好並不是那麼多。

但是在網路上卻有很多宗教團體、社會組織,某些民眾就是徹底拒絕有所謂的「精神疾病」,認為這些都是精神科醫師搞出來賺錢的,連讓家人來看病都不肯。

(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懼怕精神疾病標籤 延緩就醫恐加重病情就像討論廢死一樣,沒有人能夠保證不會抓錯人、判錯案,沒有人冤死。

偏偏精神疾病被標籤化、嚴重化、污名化,連失眠病人都怕會變成醫不好的「精神病」,當然很多人對診斷很敏感。

精神科醫師單單靠問診,可能才十幾分鐘,就下一個精神疾病的診斷,憑什麼?搞不好就因為這個精神疾病的診斷,以後連要就業、結婚,或者保險都會受影響。

(推薦閱讀:「我們」與正常的距離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創傷與擔憂)一位兒童心智科醫師演講時這麼說:「小孩子過動,我都會先跟老師、家長討論處理方法,不忍心給小孩吃藥。

」可是幾十年、幾百個研究下來,當初第一個吃藥的孩童至少60幾歲了,藥物的安全性完全沒有疑慮,那位資深醫師還暗諷別家醫學中心就是愛開藥給小孩吃,到底是不忍心些什麼?父母還要擔心些什麼呢?精神科醫師的內心其實也都有不同想法、有著各自的掙扎,甚至到了退休後,有位教授竟然講出:「其實沒有精神疾病這種事,只是一時心理的狀況而已。

」那我自己掙扎過嗎?有絕對信心靠準則、經驗,做出的診斷都對嗎?我們精神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是:醫師必須做個詳實的詢問者,問完規定的題目、對某個疾病只要幾項症狀中出現至少有幾項以上,並排除生理上、藥物或毒物的副作用,或其他精神疾病影響下的因素,那就可以並應該下診斷。

這套系統是來自美國的《診斷與統計手冊》、所謂的DSM(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這是經過非常謹慎分析過程的產物,它的使用要經過對住院醫師嚴格的訓練跟校準。

即使如此,很多東西依然是經過專家討論之後勉強達成的結論,背後的邏輯並不廣為人知,甚至不見得符合科學標準,所以幾十年來,《診斷與統計手冊》歷經不斷地修正,診斷的標準跟看法都不斷在改變,現在來到了第5版。

缺乏了客觀的數字、確實的影像,單單依靠《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問診來做精神疾病最後的診斷,這真的很難令一般人完全信服,尤其當民眾心中對精神疾病有成見的時候。

即使科學已經很進步,很多人卻忽略了偌大的腦子其實負擔了很多的功能,包括感覺、運動、平衡、思考、情緒、衝動控制等等。

他們莫名地選擇相信思考、情緒、衝動的控制是由靈魂主管的,甚至會受奇怪靈界的影響。

思考、情緒、衝動的控制確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