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實症 | 失實症

失實症(英語:derealization,有時簡稱為DR)是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或經驗的改變,讓人覺得周圍環境奇怪或不真實。

其他症狀包括感覺環境不自然,缺乏感情性 ...失實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目前正依照en:derealization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20年8月17日)如果您擅長翻譯,並清楚本條目的領域,歡迎協助翻譯、改善或校對本條目。

此外,長期閒置、未翻譯或影響閱讀的內容可能會被移除。

目前的翻譯進度為:15%失實症(英語:derealization,有時簡稱為DR)是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或經驗的改變,讓人覺得周圍環境奇怪或不真實。

其他症狀包括感覺環境不自然,缺乏感情性色彩和深度。

[1]這是一種解離症狀,可能在遭遇嚴重壓力時出現。

[2]這是一種許多疾病的解離症狀,如精神病和神經疾病,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

這也是急性藥物中毒、睡眠不足和壓力的短暫副作用。

失實作為人格解體的一種典型症狀,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

慢性失實的原因可能是大腦枕葉、顳葉功能障礙[3]。

在人群中這些症狀是常見的,患病率高達5%。

66%到31%之間的分布是臨時的創傷性事件[4]。

目錄1描述2患者說法3成因4另請參閱5參考描述[編輯]現實的隔離可以被描述為非實質的物質把一個人從外面的世界分隔,如霧,一個窗格玻璃,或面紗。

患者可能會抱怨,他們眼中看到的事物缺乏生動性和感情性色彩。

對識別親人的感情反應可能會大大減少。

感覺似曾相識和舊事如新很正常。

熟悉的地方可能看起來怪異離奇和超現實。

患者可能覺得世界是經歷滑動變焦(Dollyzoom)。

這種感知異常可能還延伸到聽覺,味覺和嗅覺。

因為孰悉程度本身就是在一個人的感知和心理數據之間,當經歷一個地方,這個失實症阻斷一個人對環境的識別,環境的識別有助於區別在失實下一個人對環境的識別與在非失實之下。

由於這個原因,當一個人正在經歷失實,通常比較熟悉的地方看起來更不熟悉。

通常情況下,失實發生在不斷的擔憂或侵入性想法(Intrusivethoughts),人們發現很難不去否絕。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潛在焦慮重視這些令人不安的想法,它可以不被注意的建立,並在領悟危機的後果後,常常是驚恐發作才發現,在之後很難或不可能被忽視。

這種類型的焦慮可以削弱影響,以及可能導致迴避行為。

患者會重視現實感喪失的原因。

往往是很難被接受的事這樣一個令人煩惱的症狀是一個簡單的焦慮的結果,患者往往認為有更重大的成因。

這可以反過來導致更多的焦慮和惡化的失實。

患者說法[編輯]病患S表示,這是一個身心分離的症狀,也許和他年幼時最愛的母親過世、在班上被同學霸凌、功課差常常遭受師長責備有關。

罹病初期,患者會處於經常性放空的狀態,這也許是患者重視內心層面過於身體層面所導致的影響,病患類型多為害羞內向、不重打扮、缺乏自信。

罹病中期,患者漸漸習慣失實症帶來的影響,放空時間減少,但是遇到突發事件還是會無法做立即性的決定,並且對於自身無法飛黃騰達,引發思想層面的偏激,產生想要做大事的想法。

病患y表示,每每他發病時,時間過的飛快。

30分鐘前做的事離自己好遠,像是久遠以前的事。

更常有滑動變焦的困擾。

更因此延伸出社交障礙,由於無法融入當下的環境,所以無法自在應對別人。

就像隔著一層透明的薄膜生活著,一切虛假、且不真實。

成因[編輯]失實症可能伴隨神經癲癇、偏頭痛、輕度腦部外傷。

與感知不足、降低情緒反應看事物與失實症有相同處。

這表明知覺情感上的豐富的過程中的中斷。

這種在經歷感知的性質上變化可能導致認為不真實或脫落的回報。

另請參閱[編輯]人格解體參考[編輯]^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4)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IV-TR(TextRevision).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ISBN 0-89042-024-6.^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disorder-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