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蟲 | 鉤蟲英文

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 Dubini,1843),簡稱十二指腸鉤蟲;美洲板口線蟲(Necator americanus Stiles,1902), ...熱詞榜5月是胆固醇月查找搜詞條名搜全文導航首頁新聞動態最近修訂新增條目隨機頁面優質條目劣質條目實用條目條目討論歷史事件你知道嗎分類索引小工具中醫體質測評女性安全期計算預產期計算器詞條正文修訂歷史相關文獻相關詞條訂閱醫學百科下載醫學百科App鉤蟲廣告廣告醫學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網上藥品郵購信息!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鉤蟲的形態4.1成蟲4.2幼蟲4.3蟲卵5鉤蟲的生活史6鉤蟲的致病6.1幼蟲所致病變及癥狀6.1.1鉤蚴性皮炎6.1.2呼吸道癥狀6.2成蟲所致病變及癥狀6.2.1消化道病變及癥狀6.2.2貧血6.2.3嬰兒鉤蟲病7鉤蟲的實驗診斷7.1病原學檢查7.1.1蟲卵檢查7.1.1.1飽和鹽水漂浮法7.1.1.2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改良Kato-Katz法)7.1.1.3直接涂片法7.1.2鉤蚴培養7.1.3成蟲淘洗7.2血常規檢查7.3內窺鏡檢查8鉤蟲病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8.1尾蚴性皮炎8.2支氣管哮喘8.3慢性支氣管炎8.4消化性潰瘍8.5腸結核8.6慢性結腸炎8.7細菌性痢疾8.8再生障礙性貧血9鉤蟲的流行10鉤蟲的防治1拼音gōuchóng2英文參考hookworm3概述鉤蟲(hookworm)是鉤口科線蟲的統稱,發達的口囊是其形態學的特征。

在寄生人體消化道的線蟲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由于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癥狀。

鉤蟲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人群感染較為普遍。

據估計,目前,全世界鉤蟲感染人數達9億左右。

在我國,鉤蟲病仍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

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duodenale Dubini,1843),簡稱十二指腸鉤蟲;美洲板口線蟲(Necator americanus Stiles,1902),簡稱美洲鉤蟲。

另外,偶爾可寄生人體的錫蘭鉤口線蟲(Ancylostoma ceylanicum Loose,1911),其危害性與前兩種鉤蟲相似。

犬鉤口線蟲(Ancylostoma caninum Ercolani,1859)和巴西鉤口線蟲(Aucylostomabraziliense Gomez de Faria,1910)的感染期蚴,雖也可侵入人體,引起皮膚幼蟲移行癥(cutaneouslarvamigrans,CLM)。

因幼蟲移行蜿蜒彎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線狀,故稱匐形疹(creeping eruption)。

但幼蟲不能發育為成蟲。

4鉤蟲的形態4.1成蟲體長約1cm左右,半透明,肉紅色,死后呈灰白色。

蟲體前端較細,頂端有一發達的口囊,由堅韌的角質構成。

因蟲體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緣為腹面、下緣為背面。

十二指腸鉤蟲的口囊呈扁卵圓形,其腹側緣有鉤齒2對,外齒一般較內齒略大,背側中央有一半圓形深凹,兩側微呈突起。

美洲鉤蟲口囊呈橢圓形。

其腹側緣有板齒1對,背側緣則有1個呈圓錐狀的尖齒(圖1,2)。

鉤蟲的咽管長度約為體長的1/6,其后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發達。

腸管壁薄,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內壁有微細絨毛,利于氧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擴散。

圖1 兩種人體鉤蟲的口囊與交合傘圖2 兩種鉤蟲口囊掃描電鏡圖(許世鍔供圖)鉤蟲體內有三種單細胞腺體:①頭腺1對,位于蟲體兩側,前端與頭感器相連,開口于口囊兩側的頭感器孔,后端可達蟲體中橫線前后。

頭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膽堿酯酶,抗凝素是一種耐熱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腸壁傷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鉤蟲的吸血,頭腺的分泌活動受神經控制;②咽腺3個,位于咽管壁內,其主要分泌物為乙酰膽堿酯酶、蛋白酶及膠原酶。

乙酰膽堿酯酶可破壞乙酰膽堿,而影響神經介質的傳遞作用,降低宿主腸壁的蠕動,有利于蟲體的附著。

經細胞酶化學定量分析,美洲鉤蟲乙酰膽堿酯酶含量比十二指腸鉤蟲高;③排泄腺1對,呈囊狀,游離于原體腔的亞腹側,長可達蟲體后1/3處,腺體與排泄橫管相連,分泌物主要為蛋白酶。

鉤蟲雄性生殖系統為單管型,雄蟲末端膨大,即為角皮延伸形成的膜質交合傘。

交合傘由2個側葉和1個背葉組成,其內有肌性指狀輻肋,依其部位分別稱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