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行為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兒童會不會焦慮呢? 認識兒童焦慮症

... 四處標移或是一直手拉扯自己的衣服呢?在大一點的小孩,會表現出身體局部疼痛、注意力短和學業成績退步。

這些都有可能兒童的焦慮行為,當然每一位.KizLab幼兒教養的部落格跳到主文產品請見:www.kizpad.com部落格全站分類:婚姻育兒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Apr25Tue201710:00兒童會不會焦慮呢?認識兒童焦慮症您的孩子是否常常會表現出咬衣袖、咬手指、抓頭髮、和小孩說話時眼神四處標移或是一直手拉扯自己的衣服呢?在大一點的小孩,會表現出身體局部疼痛、注意力短和學業成績退步。

這些都有可能兒童的焦慮行為,當然每一位焦慮的情況都不一樣,這就需要家長在生活中注意的。

認識兒童焦慮症的起因兒童焦慮來自多方面;包括家庭因素、父母的教養態度、兒童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

父、母教養的標準會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觀念而有不同的想法,而造成兒童對於教養的認知有落差;再加上家人之間相處不和睦,兒童在爭吵的環境長大;或父母對子女缺乏關愛與管教太嚴格,這些原因都會引起兒童的焦慮。

 兒童焦慮症在學習上的影響焦慮一種輕微的心理障礙,如果兒童長期處於不愉快的情緒,經常感到緊張、不安、憂愁、恐懼(曾被虐待過)等等,因此這樣的內心壓力就會反應在他們的學習上、交友上和生活上等等。

在學習上就表現出不容易鎮靜、專注力下降、持續性思考能力下降。

在交友上就出現無法順從團體規則,在生活上就不容易完成該項的任務;如洗碗時不小心打破碗。

減低兒童焦慮的方法提昇孩子挫折忍受力可以降低孩子的焦慮。

訓練孩子正視問題、找尋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孩童有勇氣面對困難並從中學習解決的方案。

家長不要一開始就幫您的孩子想好答案,告訴孩子如何做等。

最好的方式就是藉由遊戲中的學習。

不管是在團體的遊戲或是個人的遊戲,讓孩童能夠自己面對一些挫折,家長在一旁觀察,尊重孩子的決定,慢慢的讓孩子在小挫折中學習。

 台北數位樂學_特教顧問_蕭凱仁 【文章由Kizpad兒童教育平板編輯撰寫,更多精彩特教資訊歡迎上Kizpad快樂學習粉絲團】文章標籤#兒童焦慮症#焦慮#心理全站熱搜創作者介紹KizLab幼兒教養KizLab幼兒教養的部落格KizLab幼兒教養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E-mail轉寄全站分類:親子育兒個人分類:情緒發展此分類上一篇:內向的力量:給予內向孩子一個快樂成長的空間此分類下一篇:想知道小小心靈是怎麼想的嗎?了解不同年齡的幼兒心理特徵上一篇:震驚了!造成孩子最嚴重的心理傷害,竟是來自於媽媽!!下一篇:如何教出有創意的孩子?▲top留言列表發表留言教養議題健康保育(3)親子勞作(11)孕婦健康(3)健康測量(4)特殊教育(5)情緒發展(13)教育理念(10)自學(3)智能發展(8)父母教養(15)孩子健康發展(10)孩子性格心理發展(13)學校系列(3)教養補助(4)最新文章熱門文章月曆«九月2021»日一二三四五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文章搜尋參觀人氣本日人氣:累積人氣:QRCode父母不是每一位都是幼教專家,KizLab能專業地成為孩子們在生活中最棒的啟蒙老師、父母們最放心的教育幫手。

更多請見產品官網:www.kizpad.com回到頁首回到主文免費註冊客服中心痞客邦首頁©2003-2021PIXNET關閉視窗PIXNETFacebookYahoo!GoogleMSN{{guestName}}(登出)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請輸入左方認證碼:看不懂,換張圖請輸入驗證碼送出留言



2. 兒童期之焦慮症::

甚麼是焦慮症? What is Anxiety Disorder? ... 患有這症的兒童會因為離家外出,或父母、保姆不在身旁時,表現出過份的擔心或恐慌。

一般來說,嬰幼兒恐懼跟照顧自己的家人 ...主頁HOME-Professionals專業人員-兒童期之焦慮症兒童期之焦慮症AnxietyDisordersinChildren  甚麼是焦慮症?WhatisAnxietyDisorder? 許多人有時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兒童或青少年經常及過度感到焦慮,或長時間在焦慮中,就可能是患有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心理障礙。

它可以使患者充滿極度憂慮和恐懼。

焦慮症是兒童及青少年心理障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

其類別可分為︰ 1.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 患有這症的兒童會因為離家外出,或父母、保姆不在身旁時,表現出過份的擔心或恐慌。

一般來說,嬰幼兒恐懼跟照顧自己的家人分開是正常的。

但如果這種現像出現在年齡較大的兒童和青少年身上就不大正常。

患者可能因此拒絕離家返校或獨自上床睡覺。

 2.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 患者對很多事都表現出過份擔憂。

例如他們可能擔心自己的做事能力,或為未來的災害憂心忡忡。

有時他們擔憂的內容隨時改變。

因為過份焦慮,兒童可能過份去迎合環境和他人,或者成為所謂的完美主義者,或對自己持有懷疑態度。

他們亦會不斷去爭取別人對自己表現的肯定和接納。

 3.社會恐懼症SocialPhobia 患有此症的兒童對社交場合具有嚴重及持久的恐懼,他們的反應往往是哭泣、發脾氣、身體僵硬、黏身、害羞及膽怯。

學齡兒童可能有學習問題,拒絕上學或拒絕朋友間的社交活動。

 4.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 患有此症的兒童有不受自我控制的意念,這些意念不斷重複。

及做重複、費時、不受控制的強迫性動作。

強迫性意念令兒童焦慮,而強迫性的行為可使焦慮得到暫時減輕。

強迫症的一般例子是不停地洗手、重數物件,或反覆檢查事物。

 5.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 患有此症的兒童對於某次創傷的回憶具有持久和深切的恐懼。

創傷例子如性虐待或曾經目睹暴力事件。

他們可能會有噩夢或在遊戲中重溫經歷過的受創經驗。

他們可能對曾經愛好及帶來愉快的活動失去興趣﹐表現出厭倦或麻木。

回憶到創傷事件常常令他們心煩氣躁或焦慮不安。

 其他焦慮症的症狀MoreInformationAboutAnxietyDisorders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往往產生身體上的反應。

例如︰ 頭暈、作嘔、心跳加速頭痛坐立不安、疲倦、睡眠困難不能集中精神顫抖、肌肉緊張、冒冷汗腸胃不適、腹瀉焦慮症的症狀與其他一般疾病或心理障礙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實際上患有焦慮症的兒童也可能同時患有其他疾病。

例如憂鬱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等,所以由專家做一個透徹的檢查和診斷是很重要的。

 焦慮症的病因何在?WhatCausesAnxietyDisorders? 醫學界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大多數心理障礙的病因。

但是一般來說,病因是集遺傳、生理、教養及其他環境因素而形成的。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多有同類家族病史,尤其是強迫症。

 如何治療焦慮症?HowIsAnxietyDisorderTreated? 治療此症可以採取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二者兼備。

兩種有效的心理治療分別為以改變問題行為為主的行為治療,和教導兒童對引起焦慮的情況作重新了解和認識的認知治療。

 應該去何處求助?HowCanIGetHelp?  首先,應該向你的兒科醫生諮詢,為孩子做一個全身檢查。

向醫生詳細敘述孩子的問題行為,研究是否需要請兒童行為專家做進一步的檢查或治療。

你也可以向孩子所在的學校聯絡,老師及學校輔導員都可以提供援助。

   你的子女可能符合條件申請所居住地區的心理健康保險計劃。

加州每一個縣均設有二十四小時服務的求助專線﹐他們可以用你所使用的語言為你解答你對子女行為上的疑問。

你可以在電話黃頁內的政府專頁上找



3. 孩子內在焦慮,這12種反常行為要注意!

孩子有下列行為,可能是因為內在焦慮 · 1. 常出現對立反抗行為: · 2. 不易入睡或睡不好: · 3. 常焦躁易怒 · 4. 對自己的期待或要求過高 · 5. 掌控慾望強 · 6.看文章您現在的位置:首頁1/看文章2/最新文章3/孩子內在焦慮,這12種反常行為要注意!1 1「焦慮」這種情緒,在嬰兒時期就已發展,但,孩子卻不容易釐清自己的感覺是焦慮,「寶寶心理苦,寶寶說不出」,這樣的負能量不斷累積,就會從其他行為找出口,轉變為其他的外顯行為。

 孩子有下列行為,可能是因為內在焦慮1.常出現對立反抗行為:當孩子感到比較無助、沒有安全感時,就可能會出現反抗的行為,想讓自己有掌控權,會較安心。

 2.不易入睡或睡不好:「睡眠問題」與「焦慮」常互為因果,孩子會因為焦慮而睡不著,而睡不夠又會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3.常焦躁易怒從生物本能來看,焦慮感是一種保護反應,讓人選擇要「戰」或要「逃」,因此,你會覺得孩子像刺蝟一樣,愛生氣難溝通。

 4.對自己的期待或要求過高凡事都要贏,比賽總想得名,看起來是孩子好勝,但內心真正想法卻可能是:「我萬一沒有贏,會被笑,爸媽會失望…。

」 5.掌控慾望強當環境一切事情都在掌控中時,是能讓人感到放心安心的,所以焦慮的孩子可能會有較強的控制慾。

 6.逃避參與一些活動躲開令人不舒服或有壓力的事是天性,因此孩子可能會因為焦慮而逃避上台、上學等活動。

 7.常感到肚子痛或頭痛心理容易影響生理,常緊張焦慮的孩子,很容易有腸胃的不適感,甚至頭痛。

 8.對不確定的事容易感到不耐煩在等待事情確定前,焦慮的孩子容易顯得不耐煩,例如說好了看明天天氣決定去哪玩,但孩子今晚可能就會一直盧,那媽媽你覺得明天…。

9.常想東想西無法專心焦慮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想法中,而無法專心於現在該做的事。

文章分類文章分類選取分類家庭與親子  (132)得獎公告  (23)教材下載  (73)教養影音  (36)教養新觀念  (245)教養育兒文章  (709)最新文章  (581)最新活動  (84)熱門精選  (17)營養與健康  (218)社交與情緒  (228)育兒大百科  (312)親子學習趣  (125)最新文章孩子上學不適應,說出這些話,爸媽如何接招?2021年9月1日如何訓練2-11歲孩子的反省能力?2021年8月31日【得獎公告】0830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送「獨家卡通教養書籤」2021年8月30日孩子動手打人,不能只處罰他!爸媽必學STOP四步驟2021年8月26日追蹤天才領袖了解課程廠商合作成為教養LINE好友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56號2樓(古亭捷運站7號出口)週一~週五AM9:00~PM9:00週六AM9:00~PM6:0002-23963177【得獎公布】05/11PHILIPS氣炸鍋一個孩子有沒有吃飽,不能光靠父母的「感覺」判斷!Scrolltotop找課程看文章找商品問專家限時搶



4. (轉貼) 衛福部心理衛生專輯04

強迫症患者會出現一些重複行為動作來減輕讓自己困擾的想法、影像或衝動。

當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子女的害怕,並協助能讓孩子比較不擔心 ...跳到主要內容(轉貼)衛福部心理衛生專輯04-兒童焦慮症日期:12月25,2015取得連結FacebookTwitterPinterest以電子郵件傳送其他應用程式>>說明衛福部和台大精神科製作了二十多本心理衛生相關的小手冊,這些手冊全文都放在網路上可供大家下載。

好書不寂寞,本網站將逐一分享這些手冊的內容,幫忙畫上重要的重點。

有時間的讀者,若能仔細讀過,相信可以對心理健康有更深的認識。

文章有點長,但這些概念都值得大家認識喔!對於首次被診斷有精神疾病的個人或家屬,這篇文章也可以提供初步的衛教。

這篇文章將會介紹下列困擾:1.畏懼症2.社交畏懼症3.恐慌症4.強迫症5.分離焦慮症6.選擇性不語症7.兒童虐待8.兒童霸凌焦慮症是兒童及青少年心理疾患中最常見的一種,兒童期焦慮症多以生理症狀呈現,故容易被家長所忽略,長期下來,學習能力與社交關係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常見的兒童焦慮症包含畏懼症、社交畏懼症、恐慌症、分離焦慮症、以及強迫症。

畏懼症患者會出現對某種物體或情境的害怕(例如怕蜘蛛、怕坐電梯);社交畏懼症患者在社交場合或需要表現的情境時會經驗到焦慮;恐慌症患者容易出現不可預期、短暫性的強烈焦慮發作,常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或冒汗等身體不適症狀。

強迫症患者會出現一些重複行為動作來減輕讓自己困擾的想法、影像或衝動。

當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子女的害怕,並協助能讓孩子比較不擔心。

當症狀明顯對孩子生活造成影響時,及時到醫院就診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針對各項常見兒童期焦慮症進行介紹討論。

一、畏懼症疾病原因畏懼症一般在童年早期發生,通常是與令人不愉快的經驗有關,或是從家庭成員學習而得的負面感覺,這些記憶被儲存在腦部杏仁核與海馬迴之中,日後當某些特定情境發生,觸及了已被患者腦中杏仁核和海馬迴標記為致命或危險的事物,即觸發患者的恐懼反應。

若是遭逢恐懼的事物,杏仁核會啟動相關的荷爾蒙分泌,使人體處於警戒狀態,隨時提醒並讓身體準備好進行戰或逃的反應(fightor-flightresponse)。

對恐懼事物,患者呈現的生理反應是過度且不合理的,患者理智上知道不應該如此恐懼,但這無法阻止恐懼與焦慮的產生,而且還是竭盡所能逃避。

另外,研究顯示畏懼症也與基因遺傳有關,某些畏懼症具有家族群聚性。

症狀畏懼症為一種精神官能症,特徵為患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產生莫名的恐懼。

縱使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也無法控制恐懼的情緒。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恐懼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長環境也可能造成特殊的畏懼對象,但是若對某種對象的畏懼或害怕的程度超過一般人的反應,或是對某種對象的畏懼太過強烈,以致於在看到影像而非真實物體時也會產生強烈的害怕,甚至對某種對象的畏懼程度嚴重且經常發生,並影響到個人的日常生活作息和社會功能,那麼畏懼就已達到病態的標準。

一個有畏懼症的患者往往會產生與恐慌類似的症狀,有時因為恐懼造成個人日常生活與社會功能嚴重障礙,可能會伴隨憂鬱的症狀發生。

診斷出現下述狀況,且時間持續至少六個月:1.持續對某種特殊物體或情景的存在或預期,出現過度且不合理的害怕。

2.一接觸所恐懼的刺激,幾乎毫無例外地立即發生焦慮反應。

這種焦慮表現可能為哭鬧、發脾氣、驚嚇愣住或緊緊抓住他人。

3.患者儘量設法避免這種情景,否則便以極度的焦慮或痛苦忍耐著。

4.這種對所畏懼事物的逃避,或因之而生之焦慮、痛苦煩惱,顯著地干擾個人的正常生活、學習或社交活動或關係,或者對自己如此恐懼感到痛苦煩惱。

又可以將畏懼症依照所懼怕的對象做以下幾種分類:1.動物畏懼症:動物或昆蟲,通常自兒童期開始出現。

2.自然環境畏懼症:自然環境,如高度或水,通常自兒童期開始出現。

3.血液、針頭、傷口畏懼症:血或傷口,通常有高度家族傾向。

4.特殊情境畏懼症:某種特定情境,如飛機或電梯,初發年齡呈現雙峰分佈,分別是兒童期或成年早期。

5.其他類型:對於其他項目的畏懼害怕畏懼症呈現高度共病性,患有一種特定對象畏懼症,也可能同時患有另外一種。

此外,診斷畏懼症時也需要與其他焦慮疾患進行鑑別,像是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5. 兒童焦慮種類多樣

兒童焦慮種類多樣 · 1.廣泛性焦慮:對多數生活環節都擔心和恐懼,把「萬一」、「如果……點算?」等常掛在嘴邊。

· 2.社交焦慮:過度害羞,害怕陌生人,甚至 ...<返回兒童焦慮種類多樣傅子健醫生|2019-10-04近期社會動盪,兒童焦慮問題不可忽視。

焦慮本來是兒童正常發展的重要心理經驗之一,在進化過程中,能讓兒童自我保護。

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會有不同種類的焦慮或恐懼,例如:嬰幼兒會在照顧者離開時出現分離焦慮;幼稚園兒童可能會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學生可能會開始出現死亡概念。

通常這些恐懼和焦慮會隨着年齡而轉變或消失。

但是,當他們的焦慮變得過度和不合理,影響正常學業、工作、社交或日常生活,就會演變成焦慮症。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兒童精神病,每100名學齡兒童便有多達8至10人患上,當中以女童的個案較多。

而焦慮症本身是一個統稱,涵蓋了多種診斷,包括:1.廣泛性焦慮:對多數生活環節都擔心和恐懼,把「萬一」、「如果……點算?」等常掛在嘴邊。

2.社交焦慮:過度害羞,害怕陌生人,甚至社交場合,包括上學、生日會或陌生環境等。

3.分離焦慮:害怕與父母分開,擔心父母會有危險,甚至以大哭大鬧的方式迫使父母留在身邊。

4.選擇性緘默症:患者會在某些社交場合,如學校或聚會等不肯說話,只是用身體語言表達。

但是在他們自在的環境下,卻能如常地交談。

5.特殊恐懼症:對某種處境或事物過度驚恐,嚴重地影響生活,例如過分恐懼植物或昆蟲,不肯到特定場所,寧願繞道而行,甚至會情緒失控。

6.強迫症:一些不合理的想法、意念或影像聲音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須靠一些特定行為去紓緩,例如過度害怕污穢因而不停重複洗手。

7.後創傷症候群:經歷嚴重創傷,例如車禍、被虐待或長期疏忽照顧後,引發的長期心理反應,如情緒不穩、腦海中片段重演、部分失憶等。

藥物心理雙管齊下作為家長,必須額外留意一些行為上的微細差別,如他們的脾氣、睡眠、食慾或行為等。

一旦發現和平日表現有所改變,便要提高警覺。

尤其是較小的孩子,因他們尚未能用語言來表達負面情緒,只會以哭鬧、發脾氣等舉動來發洩,若父母視之為不聽話,嚴加責備,反而會因誤會而令情況惡化。

普遍研究認為兒童焦慮症是由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互相影響而導致。

生理方面與腦部化學物質及遺傳有關。

若家庭成員患有焦慮症,孩子患病的機率會較高。

另一方面,兒童早期發育不良,或出生時受缺氧、腦部受創;又或被疏忽、虐待等;3歲前跟父母或照顧者分離等,都有機會影響情緒發展。

心理方面,思想負面、處理問題傾向逃避、自我形象低落、為人緊張、完美主義思想、害怕犯錯、對學業或朋輩關係有過高期望等,均較容易患上焦慮症。

環境因素方面包括在校內被欺凌;來自父母或自己的學業壓力;家庭生活忙碌、活動過多、家長過於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等,都會使兒童背負着沉重期望,焦慮大增。

此外,近年常有個案因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而發病,家長無意間給予過多的安撫與注意也可能會加強了孩子的焦慮或拘謹行為,而兒童也可能通過模仿而「學習」到來自父母的焦慮行為。

更甚者,近期的社會事件,若兒童觀看新聞直播,會在腦海裏烙下血腥畫面,若家長未能適時開導,更會直接觸發兒童焦慮症。

焦慮症是最能夠處理的精神健康問題,愈早進行治療愈好,特別是小學這黃金階段,而要治療這些兒童患者,藥物及心理治療缺一不可。

心理治療過程通常包括學習如何洞悉自己的情緒、管理焦慮的感覺,透過直接面對所恐懼的事物,協助兒童體驗伴隨而來的合理後果。

一般來說,治療會以層層漸進的方法進行,來鼓勵孩子逐步面對他們所恐懼的事物。

例如,治療患有社交焦慮症的兒童時,會從緊張程度較低的社交情況開始,再逐漸鼓勵兒童面對焦慮程度較為嚴重的社交情況。

加上放鬆身體和呼吸的技巧、改變負面思維、注入彈性和正面思考,以能有效地面對和處理焦慮的處境。

不過,作為醫生,我認為父母的角色比任何治療都重要。

父母應以身作則,雖然小孩不擅於以言語表達或處理問題,但絕對懂得察言觀色,故此,有焦慮症子女的家長,更需要了解何謂「焦慮症」,不妨放鬆點,避免過份執着,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只會令孩子更焦慮。

面對社會上發生之暴力事件,更要不時給予孩子恰當的安慰和保證,容讓他們表達情緒,接納他們任何感覺。

孩子的焦



6. 該如何陪伴焦慮的孩子呢?

幾乎每位父母都有處理孩子焦慮的SOP,然而,你知道我們最習以為常的幾個方法,卻可能是導致孩子遲遲無法冷靜的原因嗎?!以下歸納幾位美國兒童教育及心理學家的建議,在 ...回馨力陽官方網站該如何陪伴焦慮的孩子呢?{{category.name}}「馬麻,我肚子痛,可以不要上學嗎?」「我睡不著,可以跟你們睡嗎?」「這本書一定要這樣放!」你是否曾因為孩子無來由的退縮、或莫名的堅持而氣得火冒三丈?原來計畫好的行程、或是數年如一日的規矩,突然間都行不通了……「究竟是怎麼了?」父母們無奈地嘆息著……。

也許,你的孩子正被「焦慮」所苦!孩子為何緊張、焦慮?當成人遇見危險、高壓力、無法期待的人事物時,我們的焦慮指數即會飆升,輕則面紅耳赤,重則呼吸急促。

「引發緊張情緒的人事物」及「症狀」隨人而異;除非是有精神方面的狀況,否則一般人都能理解他人焦慮的「梗」。

而孩子的緊張/焦慮之所以令大人們抓狂,在於有時我們無法了解他們的梗,即我們不懂:「孩子,你在怕什麼?」其實,孩子幾乎也是因為遇見危險、高壓力、無法期待的人事物而焦慮,然而由於發展的限制,他們無法明確說出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加上父母愈處理愈著急、甚至憤怒,孩子就更不敢表達了。

請別這麼做!幾乎每位父母都有處理孩子焦慮的SOP,然而,你知道我們最習以為常的幾個方法,卻可能是導致孩子遲遲無法冷靜的原因嗎?!以下歸納幾位美國兒童教育及心理學家的建議,在孩子緊張時,什麼事(話)不能做(說)!「這沒什麼好擔心的!」「沒事!」專家們異口同聲「千萬別跟孩子這麼說!」孩子們是絕對相信父母說的每一句話,但同時他們也沒有能力對抗大腦下達的指令。

父母要求孩子相信「這沒什麼」,反而加深孩子「媽咪說沒事,可是我還是很害怕啊,天啊我到底怎麼了!?」的恐懼感。

另一方面,父母們也會因為孩子「屢勸不聽」而喪失耐性,甚至童年時期被自己父母聲聲催促、甚至打罵的情景悄悄鑽入腦海,面對孩子再次複製「失敗的自我」,心情就更加沮喪了。

「我不懂這有什麼好怕的!」的確,對於年長30歲,社會經驗超級無敵豐富的父母而言,跟一群鬧哄哄的小班生一起吃早餐還真是簡單的像一塊蛋糕……。

孩子希望我們懂、需要我們跟他站在一起。

無論懂不懂,至少讓他知道你一直在嘗試。

告訴他你不懂,是一種發洩,不是安慰喔。

「孩子,讓我來告訴你,其實你是……」的確,「認清事實」是我們在一團迷霧中常用的解決方法,然而,對於許多孩子而言(成人不也是),在焦慮情緒中,腦部的認知功能是相對較弱的,要把父母提供的「理由」做完善的處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當我們說得頭頭是道時,孩子卻仍在焦慮的折磨中啊!「勇敢一點!不要那麼沒用!不然我就….」明顯的,責罵與威脅是派不上用場,只會加速孩子崩潰的速度與程度。

孩子當下並沒有「收起害怕的心,勇敢面對」的能力,世界對他們而言還是陌生、並充滿了危險,人生的航程中不小心翻船時,他們需要一塊又大又穩固的浮木,而不是船長大叫著要他們自力救濟。

你可以這麼做~先關心孩子的生理餓了沒?想睡覺?需要一個好大好大、孩子想放掉才放掉的擁抱?太吵,想要一個安靜的空間?好熱好熱?注意孩子的生理情況,或是以生理的方式降低其心理上的焦躁,例如與孩子一起練習深呼吸,輕撫背部、手掌等會讓孩子感到安心的地方。

關心生理,是第一步、也是最直接的陪伴喔!「我懂」:跟孩子站在同條船上我們很可能無法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與情緒,因此,「我懂」的意思,在於讓孩子知道「我會在這裡,陪你度過這不開心的時刻,並給你需要的支持」,也就是「我懂『你需要我』」也可以試著用生活例子來引導孩子說出當下的情緒與感受,例如,「你現在是不是怕怕的,像上次你在遊樂場找不到媽媽一樣?」「你是不是想躲起來,因為看到不喜歡的東西?」這些親子最熟悉的例子,能很快的讓孩子明瞭「媽媽/爸爸真的懂我!」「你知道嗎?我小時候也跟你一樣喔!」仔細想想,當自己也是孩子時,是否曾焦慮、擔心、害怕的例子?也許童年時我們不曾在父母的陪伴下成功克服這些困境,但讓孩子知道「媽媽/爸爸,你也跟我一樣?!」自然會增加他們的「勇氣」,與「被同理」的安心感。

故事教養:「其實有一個小小人,叫做緊張…」如果還沒氣到七竅生煙,不妨跟孩子說個小故事。

這個故事可以是一位緊張的小朋友如何克服障礙,或是把孩子的情緒「擬人化」,描述他們的存在及功能。

例如,可以說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或腦海裡)都住著許多情緒小人(是否讓你想起電影《腦筋急轉彎》),其中一位就是「緊張先生」,緊張先生很厲害,因



7. 兒童焦慮症:英國專家向家長提出六大建議

兒童焦慮症是一組以恐懼不安為主的情緒體驗;簡單告訴孩子別怕,沒事可能適得其反… ... 不要總是問「怎麼了」,而是觀察孩子的行為而得到更多的信息。

兒童焦慮症:英國專家向家長提出六大建議克勞蒂婭·哈蒙德(ClaudiaHammond)BBC記者2019年7月25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極度焦慮讓人麻木兒童與成人一樣,也會不時擔心和焦慮。

有些孩子,甚至可能會過於焦慮,無法正常玩耍。

英國雷丁大學(ReadingUniversity)的克里斯維爾教授(CathyCreswell)的最新研究顯示,其實家長可以做些工作幫助孩子減輕焦慮的折磨。

克里斯維爾教授已經撰寫過幾本如何克服兒童焦慮症的書,並將針對兒童焦慮症所做研究中找到的六大實用、有效辦法總結如下。

1)不要說:別擔心,這種事不會發生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恐懼不會一成不變,要凖備好面對不同時期的焦慮和害怕4至8歲的兒童可能會怕鬼,對惡魔甚至日常動物感到害怕。

父母生活過分焦慮影響孩子健康華裔女孩心聲:父母管得太嚴讓我難堪和孤獨離家出走看世界:澳大利亞4名兒童偷車駕駛900公里後被捕年齡稍大些的兒童更容易擔心害怕遭遇生活中確實存在卻極少發生的事情,如謀殺、恐怖主義或核戰爭。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承認孩子的恐懼無論孩子多大,都不要簡單地忽視他們的擔心、焦慮和恐懼;簡單地安慰他們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或暗示他們這麼想傻乎乎,都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免於焦慮。

相反,家長真正應該做的,是正視和承認小孩的恐懼與擔心,並對他們表示理解。

2)不因孩子憂慮而改變日常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沒有必要幫孩子想辦法,而是讓他們自己想出解決辦法,如果他們要求幫忙才幫忙。

不要圍繞孩子的擔心害怕而改變日常生活,否則就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到他們是可以應對生活當中讓他們害怕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怕狗,見到對面有狗過來,你可能想趕快帶孩子避開。

但是如果這麼做,釋放出的信息是,孩子對狗的恐懼是正確的。

不圍繞孩子的恐懼而改變生活,並不是說逼迫孩子面對那些讓他們恐懼萬分的東西,相反應該支持他們一步步克服恐懼,直到可以坦然面對。

3)不要幫他們找答案,而是耐心傾聽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不要總是問「怎麼了」,而是觀察孩子的行為而得到更多的信息。

這要求家長不必總是詢問孩子的感受,就能非常理解孩子在什麼時候有怎樣的感受。

一定要確保自己仔細傾聽發現孩子恐懼背後的原因。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溝通是關鍵家長通常很容易幫助孩子拿出解決方案,但是相反,家長應該讓孩子解釋他們到底害怕什麼,仔細傾聽,因為孩子害怕發生的事情可能是基於某個錯誤的認知。

克里斯維爾教授說,自己小時候很害怕坐高速火車。

「我站在月台上看到火車呼嘯而過,我以為坐在火車上就是這樣的感受。

」你只有知道了孩子到底在擔心害怕什麼才能提供到位的幫助。

4)提問幫助他們認識焦慮是多餘的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從小開始培養,循序漸進例如,可以問他們以前曾發生過什麼事情,讓他們覺得害怕的事情可能會發生。

慢慢地幫助他們看到,他們因為某件事情而引發的擔心,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發生,或者即便真的發生了,他們也完全有能力應對。

鼓勵並幫助孩子形成心理上的戰略戰術,這樣他們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恐懼和擔心。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充分利用想像力例如,如果他們害怕上台表演,就讓他們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是害怕忘記台詞呢?還是害怕在台上跌倒?同時也讓他們問自己:最好的情況又是什麼?會不會表演得異常精彩,或是星探會上門讓他們去演一部好萊塢大片?而最大的可能是,既不會最糟糕,也不會最精彩,應該就是介於最好和最壞之間。

5)慢慢檢測他們的恐懼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幫助孩子學會應對策略,制定計劃雷丁大學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教育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計劃用10個步驟來做成他們害怕擔心的事情。

每完成一個步驟,就讚揚和獎勵孩子。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讚揚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這些都是家長對孩子所做努力的肯定,同時也鼓勵他們面對棘手難題勇於去嘗試。

6)偶爾焦慮很正常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