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衛福部心理衛生專輯04 | 兒童焦慮行為

強迫症患者會出現一些重複行為動作來減輕讓自己困擾的想法、影像或衝動。

當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子女的害怕,並協助能讓孩子比較不擔心 ...跳到主要內容(轉貼)衛福部心理衛生專輯04-兒童焦慮症日期:12月25,2015取得連結FacebookTwitterPinterest以電子郵件傳送其他應用程式>>說明衛福部和台大精神科製作了二十多本心理衛生相關的小手冊,這些手冊全文都放在網路上可供大家下載。

好書不寂寞,本網站將逐一分享這些手冊的內容,幫忙畫上重要的重點。

有時間的讀者,若能仔細讀過,相信可以對心理健康有更深的認識。

文章有點長,但這些概念都值得大家認識喔!對於首次被診斷有精神疾病的個人或家屬,這篇文章也可以提供初步的衛教。

這篇文章將會介紹下列困擾:1.畏懼症2.社交畏懼症3.恐慌症4.強迫症5.分離焦慮症6.選擇性不語症7.兒童虐待8.兒童霸凌焦慮症是兒童及青少年心理疾患中最常見的一種,兒童期焦慮症多以生理症狀呈現,故容易被家長所忽略,長期下來,學習能力與社交關係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常見的兒童焦慮症包含畏懼症、社交畏懼症、恐慌症、分離焦慮症、以及強迫症。

畏懼症患者會出現對某種物體或情境的害怕(例如怕蜘蛛、怕坐電梯);社交畏懼症患者在社交場合或需要表現的情境時會經驗到焦慮;恐慌症患者容易出現不可預期、短暫性的強烈焦慮發作,常感到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或冒汗等身體不適症狀。

強迫症患者會出現一些重複行為動作來減輕讓自己困擾的想法、影像或衝動。

當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子女的害怕,並協助能讓孩子比較不擔心。

當症狀明顯對孩子生活造成影響時,及時到醫院就診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針對各項常見兒童期焦慮症進行介紹討論。

一、畏懼症疾病原因畏懼症一般在童年早期發生,通常是與令人不愉快的經驗有關,或是從家庭成員學習而得的負面感覺,這些記憶被儲存在腦部杏仁核與海馬迴之中,日後當某些特定情境發生,觸及了已被患者腦中杏仁核和海馬迴標記為致命或危險的事物,即觸發患者的恐懼反應。

若是遭逢恐懼的事物,杏仁核會啟動相關的荷爾蒙分泌,使人體處於警戒狀態,隨時提醒並讓身體準備好進行戰或逃的反應(fightor-flightresponse)。

對恐懼事物,患者呈現的生理反應是過度且不合理的,患者理智上知道不應該如此恐懼,但這無法阻止恐懼與焦慮的產生,而且還是竭盡所能逃避。

另外,研究顯示畏懼症也與基因遺傳有關,某些畏懼症具有家族群聚性。

症狀畏懼症為一種精神官能症,特徵為患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產生莫名的恐懼。

縱使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也無法控制恐懼的情緒。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恐懼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長環境也可能造成特殊的畏懼對象,但是若對某種對象的畏懼或害怕的程度超過一般人的反應,或是對某種對象的畏懼太過強烈,以致於在看到影像而非真實物體時也會產生強烈的害怕,甚至對某種對象的畏懼程度嚴重且經常發生,並影響到個人的日常生活作息和社會功能,那麼畏懼就已達到病態的標準。

一個有畏懼症的患者往往會產生與恐慌類似的症狀,有時因為恐懼造成個人日常生活與社會功能嚴重障礙,可能會伴隨憂鬱的症狀發生。

診斷出現下述狀況,且時間持續至少六個月:1.持續對某種特殊物體或情景的存在或預期,出現過度且不合理的害怕。

2.一接觸所恐懼的刺激,幾乎毫無例外地立即發生焦慮反應。

這種焦慮表現可能為哭鬧、發脾氣、驚嚇愣住或緊緊抓住他人。

3.患者儘量設法避免這種情景,否則便以極度的焦慮或痛苦忍耐著。

4.這種對所畏懼事物的逃避,或因之而生之焦慮、痛苦煩惱,顯著地干擾個人的正常生活、學習或社交活動或關係,或者對自己如此恐懼感到痛苦煩惱。

又可以將畏懼症依照所懼怕的對象做以下幾種分類:1.動物畏懼症:動物或昆蟲,通常自兒童期開始出現。

2.自然環境畏懼症:自然環境,如高度或水,通常自兒童期開始出現。

3.血液、針頭、傷口畏懼症:血或傷口,通常有高度家族傾向。

4.特殊情境畏懼症:某種特定情境,如飛機或電梯,初發年齡呈現雙峰分佈,分別是兒童期或成年早期。

5.其他類型:對於其他項目的畏懼害怕畏懼症呈現高度共病性,患有一種特定對象畏懼症,也可能同時患有另外一種。

此外,診斷畏懼症時也需要與其他焦慮疾患進行鑑別,像是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