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大腸息肉95%變成癌!中醫推薦這樣吃避免息肉再生

... 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導致腸胃負擔重,腸道提早老化,造成大腸息肉的增長,而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癌化而來的,據統計 ...Skiptocontent從2006年起,大腸癌就成為國內罹癌人數第一名的癌症,近年來像是李國修、賀一航以及豬哥亮,都是因為大腸癌而逝世。

現代上班族普遍缺乏運動,經常聚餐大吃大喝,燒烤油膩全然不忌,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導致腸胃負擔重,腸道提早老化,造成大腸息肉的增長,而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癌化而來的,據統計,有高達95%的息肉會變成癌症。

幸好,現在只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就能找出沒有徵兆的大腸息肉,並且直接在內視鏡檢查中切除息肉,杜絕癌化的可能。

圖說:大腸鏡檢查,找出無症狀的大腸息肉。

這4種人應該要做大腸鏡檢查出現症狀—人體75%免疫力都在腸道,腸道功能不正常容易引發細胞突變。

因此慢性便祕、腹瀉、便血或糞便潛血者,或體重因為不明原因下降5%以上者都要注意。

經常食用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飲食或不良嗜好者也要注意,因為吸菸、喝酒或是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也與罹癌也有高度的相關性。

近親罹癌—若父母、子女等近親有大腸瘜肉或罹患大腸癌,罹癌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就必須提早做大腸鏡,建議從父母親罹患癌症或瘜肉的年齡,再往前推10年,就是你應該做大腸鏡檢查的時候。

年齡50歲以上—根據台灣的流行病學,50歲以上是大腸癌風險比較高的族群,有90%以上的大腸癌患者年齡都在50歲以上。

慢性腸道發炎—如患有慢性腸道發炎疾病,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

罹患時間長達8年以上,也會提升罹癌機率,建議也要接受大腸鏡檢查。

高達2成息肉會復發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因為大腸息肉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如果是健康檢查發現息肉,一般都建議先以手術為優先考量。

但是,統計發現,其實有高達2成的大腸息肉會再生。

所以除了用內視鏡切除息肉,再用飲食調整,避免息肉再生,雙管齊下才能更好的阻絕大腸癌的可能性。

圖說:健康飲食可以降低息肉再生的可能性/圖片來源:iStock-656873420讓息肉不再復發中醫建議這樣吃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認為脾胃虛損,是造成大腸息肉的本質,而痰瘀互結,氣滯血瘀、濕盛相兼為大腸息肉最常見的體質。

他指出,中醫在治療大腸息肉時,會依據症狀不同作出調整。

便秘問題的患者—一般會先使用能夠增加腸胃蠕動的藥方,例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當中含有的大黃具有化瘀做用,可以幫助減少大腸瘜肉排便還算順暢的患者—中醫會使用理氣藥,例如烏藥順氣散,調節腸胃功能,就會使用烏梅丸來改善息肉增長的情況當排便伴有出血—通常就會使用、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地榆炭、仙鶴草涼血止血沒有任何症狀—使用黃耆、當歸、黨參、白朮補脾虛,對於手術後息肉復發有非常好的抑制效果。

高纖飲食避免息肉再生無肉不歡者也可喝茶預防他表示,要改善大腸息肉,飲食絕對是關鍵,首先少吃燒烤︰飲食與大腸瘜肉的生成有相關性,少吃燒烤,油炸物,多吃新鮮的蔬果,烹調方式多選用清蒸、水煮。

另外,就是多吃高纖飲食,木耳、菇類、水果、綠色花椰菜、高麗菜、胡蘿蔔、蕃茄、洋蔥、大蒜、蘆筍、燕麥、小麥、海帶等,可以淨化腸道。

針對無肉不歡的人,周宗翰推薦中藥茶飲「清腸花草茶」,有保健預防息肉的效果。

清腸花草茶材料:金銀花、菊花、蒲公英、槐花各5克。

做法:將藥材以1000CC用100度熱水悶泡即可飲用。

功效,金銀花、菊花、蒲公英、槐花對於大腸息肉有很好的消炎,涼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愛吃肉的朋友也有清腸預防大腸瘜肉的效果。

【周宗翰醫師小檔案】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翰鳴堂中醫診所專長:中醫婦科、中醫內科延伸閱讀:95%大腸癌是息肉變成!怕痛怕灌腸「換水法大腸鏡」效果更好紅酒有益健康!研究:降低血脂、BMI還豐富腸道益生菌!大笑1分鐘抵過慢跑45分鐘!還能預防這些疾病!文/林以璿圖/何宜庭1分鐘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有何差異2020-03-21新冠肺炎「症狀」已經改變!但有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2020-03-23「心包油」讓心血管死亡率上升!心臟科名醫曝控制這項是關鍵2021-01-02《紐約時報》評台灣防疫:鎖國非長久之計,好運能維持多久?2021-01-03人體地圖人體地圖腦神經心血管骨骼、關節腸胃腎臟、泌尿系統症狀查詢常見症狀新冠症狀過敏咳嗽頭痛便祕健康百科科



2. 大腸息肉會癌變?搞懂症狀與預防,遠離95%腸癌禍首! |早安 ...

腸胃保健☀大腸癌☀大腸瘜肉是癌變成大腸癌的罪魁禍首。

腺瘤型瘜肉,最有癌變可能性。

台灣30歲以上的民眾經瘜肉篩檢,有高達50%發現瘜肉 ...國際書展38折!《早安健康》雜誌訂一年送半年再送【鴻參】參沛飲禮盒!立即搶購X為提供更多優質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內容接受並關閉視窗會員會員權益登入/註冊我的收藏會員登入忘記密碼登入Facebook快速登入LINE快速登入還不是會員嗎?立刻註冊搜尋文章/影音會員權益登入/註冊我的收藏facebooklineInstagramsms熱門:安財庫吉時 逆轉白髮菜單 猝死隱藏版原因 疼痛好不了? 免費送專刊  Yahoo奇摩健康頻道合作夥伴健康健康話題養生保健健康飲食對抗老化健康小撇步保健新聞醫療新聞看更多身心健康失眠問題銀髮族健康/長期照護情緒調適壓力紓解憂鬱症狀生理期調適兩性關係家庭關係兒童教育其他身心健康看更多中醫健康穴道導引氣血不足調養濕氣體質節氣養生中醫養生健康生活清潔/打掃防蚊/除蟲省電身體清潔旅遊生活淨化空氣食物保存除臭收納除黴/除濕生活智慧看更多健康醫療藥品安全西醫醫學疾病迷思疼痛醫學頭痛/偏頭痛腰痠背痛肩頸痠痛關節疼痛生理痛腳底痛坐骨神經痛看更多今日熱門文章精選文章白髮黑回來,年輕15歲!營養學博士的三餐食譜你也來試試三元吉時接財神!安財庫別錯過這天,牛年「接天心開運」9步驟旺整年2021新制上路!9大補助好康一次看,「這項」最多幫你省5萬羽絨衣裡面穿什麼最暖?實測溫度最高的穿法勝出驚!台大最新研究:家中天天燒香,寶寶發展遲緩增44%不用再買浴室、玻璃清潔劑!5樣便宜小東西清掉所有汙垢最實用飲食健康食材薑黃水煮蛋優格豆漿花椰菜優酪乳黑木耳黑豆薏仁地瓜咖啡香蕉綠茶/茶類可可酪梨椰子油奇異果海苔黑巧克力肉桂看更多營養成分維生素鐵質茄紅素鈣花青素葉黃素膳食纖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他營養素看更多聰明飲食營養均衡保健食品健康食譜中醫食療低GI飲食低卡飲食預防癌症飲食高血壓/糖尿病飲食生酮飲食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斷食法/輕斷食蔬果汁食譜看更多超級纖維PHGGPHGG便秘纖維素腸躁症今日熱門文章精選文章飯吃對了高血壓風險就降64%!博士再教一招抗老更護腦別被酪梨外表騙了!2招教你挑選完美熟度的酪梨52歲翁虹簡直逆生長!凍齡女神「來不及老」排毒果汁食譜公開為什麼明星都不會老!日本10大抗老食物,拔得頭籌的竟是它咖啡不只助燃脂!這樣喝更能防失智、痛風、糖尿病長壽味噌湯備料只要3步驟,血流順、老得慢、預防大腸癌!瘦身健康瘦身健康減肥方法瘦身體操減重飲食食材享瘦下半身瘦小腹瘦大腿瘦下半身瘦腰臀部減肥醫學中醫減肥西醫減肥輕盈上半身瘦手臂瘦背後贅肉瘦臉/小臉/消水腫今日熱門文章精選文章踢踢腿30下全身有感,腰腿圍都瘦3公分!減肥不能吃澱粉?陳峙嘉中醫師為白飯喊冤:關鍵在菜不是飯!從63瘦到42kg、腰圍不到22吋!早安瑜伽讓全身燃脂變簡單脂肪肝主廚鮪魚肚消風!「小黃瓜瘦身法」2個月甩11kg不復胖每天抬起腳跟左右點10次,瘦腰腹、瘦大腿、消水腫!日本網友票選最有效減肥法Top10!第一名不是斷食和戒糖運動放鬆紓緩運動瑜伽伸展運動紓緩痠痛運動運動養生懶人運動消水腫提高代謝運動瘦身減重運動改善便秘運動矯正姿勢運動運動好處辦公室體操氣功/平甩功/八段錦看更多運動健身深蹲核心訓練有氧運動慢跑/跑步走路/健走運動重量訓練/重訓健身訓練今日熱門文章精選文章紀政半年瘦20公斤、尿失禁也改善...就靠這1件事神奇!日醫師足跟懸空站1分鐘,解救腰痠背痛肩「緊」僵硬反而要按這裡!速效緩解肩痛實用穴位圖解筋膜沾黏毛病連連!院長教你躺著鬆筋膜治腰痛、膝痛總是大不乾淨?10秒練習打開直腸「口袋」讓便便不卡卡睡前3分鐘,跟著國際級教練瘦腿瘦小腹、還能助眠美麗肌膚問題消除皺紋異位性皮膚炎消除黑眼圈眼袋改善痘痘/粉刺肌膚健康體操塑身運動美腿運動按摩身體保養保養頭髮臉部清潔/洗臉防曬豐胸/美胸消除橘皮組織抗老化保養秘訣身體保養今日熱門文章精選文章下巴一直長痘痘該怎麼改善?看懂下巴痘痘的身體警訊,4招告別荷爾蒙失調洗錯了!拯救掉髮沙漠頭皮,這樣洗頭長回茂密黑亮髮哭完眼睛腫怎麼辦?醫師教你消眼睛水腫全方略,按摩、敷眼都有效!眼袋有救了!消除眼袋簡單按摩法讓你年輕10歲頭皮屑分兩種,教你從「頭皮屑形狀」判斷!白頭髮會越拔越多?醫師教你怎樣才能讓毛髮黑回來、長回來!專欄體重控制/肥胖醫學汪國麟醫



3. 發現自己有腸瘜肉 先問醫生這個問題

他進一步解釋,瘜肉其實有4種,真正最可能變癌症的只有頭一種,叫做「腺瘤性瘜肉」。

因此他建議:接受完大腸鏡檢後,一定要問清楚到底有沒有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癌症大腸癌發現自己有腸瘜肉  先問醫生這個問題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196,7772018/04/03·作者/陳俊辰·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大腸癌已經連10年高踞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台灣癌症基金會最近公布2565名25~59歲上班族的調查結果,發現大約12人就有1人曾發現腸裡長瘜肉,而且歸納出這些民眾4種經常共有的生活型態:愛吃宵夜、用餐時間不定、工時超長,還有愛上網、看電視,久坐不動。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在《早期大腸癌,九成可以根治!不罹癌的有效解方》中說,跟瘜肉有關的問題五花八門,有人說「我有瘜肉,所以我罹癌風險很高」,也有人抱怨:「我有瘜肉,但是醫師不幫我割……」。

言下之意,瘜肉=會變大腸癌,非得清得乾乾淨淨不可,其實不對。

邱瀚模一句話點出關鍵:「瘜肉不是都跟大腸癌有關!」他指出,有一些醫療院所把「有瘜肉」當作炒作議題,甚至建議每年都要做大腸鏡追蹤,以免得到大腸癌,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花錢(請假、麻醉費用)事小,冒不必要風險(麻醉併發症、內視鏡相關併發症,例如穿孔或出血)才是真的。

瘜肉不一定等於癌症他進一步解釋,瘜肉其實有4種,真正最可能變癌症的只有頭一種,叫做「腺瘤性瘜肉」。

因此他建議:接受完大腸鏡檢後,一定要問清楚到底有沒有瘜肉?有的話,是哪種瘜肉?這樣才能獲知比較完整的資訊。

腺瘤性瘜肉一般被認知為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為大腸癌的瘜肉。

不過腺瘤中風險真正最高的是進行性腺瘤(advancedadenoma),也就是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和高度細胞變異的腺瘤。

廣告邱瀚模指出,根據台大醫院研究,台灣50歲以上男性平均3個人就有1位有腺瘤,而女性則約5位有1個,但是進行性腺瘤大約20個人才會有一位。

不過這只是平均值,一般而言,年齡愈大有這類瘜肉的機會就越高。

另外,如果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平均2個人就有1人有或大或小的腺瘤性瘜肉。

增生性瘜肉這種瘜肉非常常見,但是癌變的風險非常低,常見於直腸或乙狀結腸的成群微小瘜肉,50歲以上成人幾乎將近一半的人會有這種瘜肉。

因為這種瘜肉風險極低,臨床上不會去切除或摘除,很多人被醫師告知不需要處理的瘜肉,就屬於這類。

「如果在檢查中發現這種病灶,不必恐慌,也不需要常常為此追蹤,」邱瀚模說。

有一類和增生性瘜肉長得很像、但是有可能癌變的瘜肉叫「鋸齒狀腺瘤」,就必須切除。

有經驗的內視鏡醫師,在內視鏡下運用窄帶影像(narrowbandimaging)或染色內視鏡(chromoendoscopy)就可以準確區別以上說的腺瘤性瘜肉、鋸齒狀腺瘤和增生性瘜肉。

發炎性瘜肉這類瘜肉有時候看起來紅紅的很嚇人,常被誤以為是已經癌變的腺瘤性瘜肉,其實它不太會進展為癌,但由於血管豐富,偶爾會出血,所以有時候醫師還是會把它切掉。

青年性(幼年性)瘜肉這種瘜肉多半發生在較年輕的族群,鮮少會癌變,但是跟發炎性瘜肉一樣,有時候也會出血,所以也會把它切掉。

廣告(大腸鏡檢查做完後若發現瘜肉,記得問明白是哪種瘜肉。

如果是選擇做無痛麻醉大腸鏡,記得事先託陪伴看診的親友在鏡檢結束時詢問醫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並非所有瘜肉都是必須切除的。

一般來說,「腺瘤性瘜肉」一定要切掉,至於其他瘜肉是否要切除,就看醫師診斷能力與臨場判斷。

在某些狀況下,有些非腫瘤性瘜肉在內視鏡下看起來像腫瘤性瘜肉的時候,醫師為了不留下病灶在腸子裡面,也會先把瘜肉切除,留待病理化驗出爐再做出最後診斷。

怎麼預防大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正腸3步驟」:●多吃蔬果:減少高油烹煮習慣、少吃點紅肉,提高蔬果攝取量。

●菌相平衡:攝取能幫助好菌生長的食物,例如地瓜、香蕉等高纖維食物、益生菌。

●主動篩檢:不論有沒有家族史,建議50歲以下民眾開始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及早揪出病變。


4. 大腸息肉會變癌!尤其有3種特徵的息肉更危險|健康2.0

黃洸偉提到,並非所有的大腸息肉都會癌變,一般認為「腺瘤型息肉」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為大腸癌,而其中具有高風險的是「進行性腺瘤」(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便為你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下方"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隱私權政策我同意你還沒有登入/加入會員唷!馬上成為會員就可以收藏你喜歡的文章囉!登入/加入會員收藏成功已複製連結播出時間:CH56每天上午10點、六日晚間7點意見反映:[email protected]觀眾服務專線:02-2656-1599©TVBSMediaInc.AllRightsReserved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51號|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醫療大腸息肉會變癌!尤其有3種特徵的息肉更危險王家瑜報導2020/01/1415:32字體放大62歲的高先生在一次腸胃篩檢後,意外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他懊悔地說:「都是因為工作太忙碌,加上自己也輕忽,才會拖到現在變成癌症。

」原來,高先生在5年前曾接受腸胃內視鏡檢查,當時已檢查出多處息肉,卻因為自覺沒有大礙,就輕忽了後續的治療處理。

 大腸息肉放著不管…竟拖成癌症!透過腸胃內視鏡發現,高先生的大腸內有多顆大小不一的大腸息肉,最大的一顆達2.0公分,更驚人的是,直腸內有一處已明顯病變發展成腫瘤,經切片病理檢驗確認為惡性腫瘤。

 示意圖/TVBS 50歲以上、吸菸男性是大腸癌高危險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黃洸偉表示,大腸息肉和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尤其以男性較女性多;此外,高先生有將近20年的吸菸史,更大幅提高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然而,多數的大腸息肉完全沒有症狀,許多民眾可能像高先生一樣,覺得沒有影響到生活,就未安排切除及定期檢查追蹤。

延伸閱讀:預防大腸癌,為何有人得一直做腸鏡追蹤?醫師:清腸藥吃錯等於白做 黃洸偉提到,並非所有的大腸息肉都會癌變,一般認為「腺瘤型息肉」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為大腸癌,而其中具有高風險的是「進行性腺瘤」(advancedadenoma),指的是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villouscomponent)、高度細胞異型變化(high-gradedysplasia)的腺瘤息肉,具有較高的癌變風險。

延伸閱讀:腺瘤性息肉就是大腸癌元凶,3種狀況一定要切除! 3300位腸胃鏡受檢者近4成有腺瘤性息肉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2018年資料,分析3300位健康或亞健康受檢者資料,顯示有36.2%的民眾有腺瘤性息肉;50歲以上的受檢族群中,男性有51.8%、女性也高達41.1%有腺瘤性息肉。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50歲以上受檢者中,檢查出有「進行性腺瘤」的比例高達12.8%。

延伸閱讀:恐怖遺傳!便祕、血便3年竟是家族性大腸息肉,百分之百會變癌 國外大型研究指出,大腸腺瘤性息肉切除可以降低76到90%的大腸癌發生,並且降低50%大腸癌死亡率。

黃洸偉提醒,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關鍵在於「發現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而息肉變成腸癌大約需要5到10年,若能及早檢查出腸內的腺瘤性息肉,及早切除,就能有效預防癌症的形成。

延伸閱讀:「這習慣」讓大腸癌提早5年發生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大腸鏡不要只做半套!除了息肉還能揪出8種疾病大腸息肉切除後,復發率等於零嗎?6大危險因子會讓癌復發!糞便潛血檢查正常但伴隨5症狀一定要做大腸鏡檢查!預防大腸息肉吃「春菜」養腸胃又護肝為何會罹患大腸癌?3種人風險特別高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大腸直腸癌癌變黃洸偉進行性腺瘤大腸鏡吸菸絨毛腫瘤下一則:大腸癌與息肉關連性大!中醫師傳「不長息肉」的飲食法人氣排行榜1腰痛起來全身也好痛!天天做「舒展腰部操」鬆開筋膜沾黏、腰痛不上身2花椰菜正便宜!綠花椰菜預防高血壓、癌症營養師曝4種人別吃太多3泡泡尿是腎臟出問題?江坤俊教你1招分辨蛋白尿恐暗藏這些疾病4體內缺這個,染新冠肺炎機率高!江坤俊:1種營養素有效降低免疫風暴5情緒低落又變胖,小心是缺乏維生素D!醫師教你有效補充維生素D69成頭痛是張力型頭痛!你頭痛到睡不著?中醫有方法幫助你7胃食道逆流可以根治嗎?醫師提點:改變6個小習慣8改善胃酸嗆咳、增強免疫力 常按2穴道+1動作就有效9養成10種習慣讓你一夜好眠、早起頭腦不昏沉10違規可開罰!自主健康管理可以上班嗎?哪些地方不能去?11戴口罩無法100%防病毒!醫師警告:戴口罩3個動作小心「接觸感染」12一次看懂!自主健康管理、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最新規定總整理人氣排行榜1腰痛起來全身也好痛!天天做「舒展



5. 這3種人最容易長瘜肉!全台第一名胃腸肝膽科醫師:預防大腸 ...

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經由息肉衍生,大腸癌也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到底大腸息肉有多可怕?今天就請陳炳諴醫師為我們解答! 有「瘜肉」 ...目前位置首頁防癌這3種人最容易長瘜肉!全台第一名胃腸肝膽科醫師:預防大腸癌的...25科良醫的診間故事About撰文者陳稚華2017-04-06瀏覽數:557194在《良醫健康網》25個科別中,網友評價最高的各科醫師,這些醫師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4千多位醫師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

photos放大顯示攝影:張家毓根據衛福部民國10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腸癌排名第三,101與102年國人(男女合計)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皆為「大腸癌」。

而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顯示,民國95年大腸癌發生人數超過15,000人、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可見腸癌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

「家中有家族病史,我的父母經同事推薦,先給陳醫師做腹部超音波及糞便潛血檢驗,然後安排進一步的胃鏡、大腸鏡,幸好有及時切除瘜肉,媽媽長期的胃痛也一併被治療。

」一位公務員網友這麼說。

他是陳炳諴,現任台南「胃腸肝膽科成美診所」院長,曾在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擔任內科主治醫師、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胃腸肝膽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

他曾讓一名93歲阿公,免開刀、免化療就治好大腸癌;甚至將50歲大叔、70歲伯伯從死亡邊緣救回。

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經由息肉衍生,大腸癌也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到底大腸息肉有多可怕?今天就請陳炳諴醫師為我們解答!有「瘜肉」就該注意!用內視鏡,早期癌99%都能處理photos放大顯示攝影:張家毓「一定要很在意瘜肉,別開玩笑!我的病人10個中,有4~6個都有大腸瘜肉。

」從醫16年,陳炳諴提到在診間發現大腸瘜肉的案例,比想像中還多,「但用內視鏡把它處理掉就沒事了,你沒有處理掉就會變大腸癌啊!」陳炳諴解釋,「大腸瘜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之總稱。

舉個例子,我們的皮膚有些人會長痣或凸出一顆小肉塊,若這些東西發生在大腸黏膜,我們會稱它們為『瘜肉』。

我們的黏膜組織,會不斷被破壞、再不斷重建,就像老舊房要拆掉,再蓋新的房子。

」「而人體細胞內的基因,就像房子的藍圖,細胞內有胞器(可想像成細胞內的器官)就好像建築工人;藍圖會一次又一次被複製,被建築工人拿來生產一樣的房子。

但如果基因出了問題或胞器發生錯誤,這時製造出來的細胞就會異常;就像房子藍圖畫錯或建築工人亂蓋房子,蓋出來的屋子就會容易倒塌、漏水,也會因為錯誤的大小,讓錯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

而這些錯誤的細胞,我們可說是『瘜肉』,就像我們稱一些房子叫海砂屋、違建。

有些房子會輕易壓死人,有的細胞會害死人,我們就稱它為癌細胞。

而惡性瘜肉就是腫瘤,也就是癌細胞。

」瘜肉大致上分兩種:一種是增生性瘜肉、另一種是腺瘤。

「增生性瘜肉它比較不容易變惡性,但腺瘤會變惡性;若是腺瘤的話,按照醫生建議看多久要追蹤一次,增生性瘜肉比較不要緊,當場把它處理掉看切片就可以。

腺瘤變成癌症就會有低度、中度和高度分化異常(dysplasia),若不處理就會變成大腸癌,所以要看它是什麼樣的狀況。

」他舉例,曾遇到一名93歲的老伯伯,除了有一顆早期癌,還有許多其他瘜肉,瘜肉切除後,病理切片有些是低度分化異常、有些是中度分化異常,共有7顆。

「我們把它(瘜肉)切下來,後來一樣還是長很多的瘜肉!我覺得跟體質有些關係,所以後來又切很多顆。

我想是因為他90幾歲,細胞異常狀況越來越多,他會長第一顆癌症,其實就表示已經有很多的細胞在轉變了。

」陳炳諴形容,就像車子開久了難免會有問題,當一個零件開始壞掉,很快就有許多其他零件接踵而來開始要維修。

「當我們(醫生)發現一個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其實會擔心是不是其它部位的大腸黏膜也開始有了變化。

所以如果檢查發現有瘜肉,一定要送病理檢驗;若是腺瘤,一定要按照醫師建議定時追蹤,尤其是大腸腺瘤合併分化異常,或較大顆的腺瘤。

」「所以如果做大腸鏡,發現大腸瘜肉,醫生說是良性的,一定要問看看是不是大腸腺瘤!而且如果有瘜肉,一定要問醫師是哪一種,因為會影響之後的建議。

」陳炳諴說。

但陳炳諴也強調,「你長瘜肉再把瘜肉切除,這些內視鏡都可以處理,把大腸腺瘤整個切掉,就不會變成大腸癌。

只要早期癌之前被偵測出來,其實9



6. 成因以及如何治療大腸瘜肉

大腸瘜肉進展. 大腸直腸癌腫瘤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進行到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大腸瘜肉首頁健康百科腸胃大腸瘜肉症狀病程併發症成因種類危險族群預防相關檢驗治療照護就醫準備部位分享什麼是大腸瘜肉?大腸瘜肉就是大腸壁上的一個凸起,是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

有少數瘜肉長在大腸中的直腸段,就稱為直腸瘜肉。

大腸瘜肉主要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增生性或發炎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較容易轉變為腺癌;而增生性或發炎性的瘜肉,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有,且大多是良性、癌變的可能性較低。

一般來說,從大腸瘜肉轉變為大腸直腸癌的時間較長,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瘤性瘜肉平均約需10年,從腺瘤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5年。

不過,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在45歲時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高達9成,如果能先透過大腸鏡檢查出腸內瘜肉,並且在瘜肉演變成腫瘤前手術切除,便能預防腸癌的形成。

大腸瘜肉症狀大部分的大腸瘜肉不會有任何症狀,部分人雖然會出現一些症狀,卻難以由這些症狀確定是大腸瘜肉,例如:血便、黑便、腹瀉或便秘等。

大腸瘜肉進展大腸直腸癌腫瘤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進行到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

研究顯示,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瘤性瘜肉平均所需時間約10年,從腺瘤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5年時間。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有這種疾病的病人在45歲時,有90%的機率罹患大腸直腸癌,因此需要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進行大腸瘜肉篩檢,以降低癌變的機會。

大腸瘜肉併發症出血:大部分是手術切除時所造成的出血,一般而言不會太過嚴重。

腹膜炎:瘜肉切除手術時可能造成腸穿孔,甚至併發腹膜炎,有致死的危險。

大腸瘜肉常見致病原因肥胖:國人理想體態男性腰圍應低於90公分,女性腰圍低於80公分。

過度攝取高熱量、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且少運動易造成肥胖,肥胖者體內容易產生腺瘤或瘜肉,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家族病史:家族中有腸道方面癌症或是家庭遺傳性大腸瘜肉症時,則得到瘜肉或是腺瘤性瘜肉惡性癌變的機率會高於一般人。

飲食習慣:研究指出,長時間食用過多肉類,且蔬菜攝取不足時,大腸瘜肉的增生率便會提高。

大腸瘜肉種類大腸瘜肉主要分為兩大類:增生性瘜肉(hyperpasticpolyps):也稱為發炎性瘜肉,通常是微小的凸起,顏色與周邊黏膜相近或偏白,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會有這種瘜肉。

通常只有大於0.5公分以上,擔心有可能癌化的腺瘤,才會考慮予以切除。

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polyps):這類型瘜肉是大腸癌的前身,形狀不一、多呈紅色,因為癌化風險較高,一般多半會直接切除,除非是瘜肉太大或侵犯到黏膜下層,有可能另外安排時間選擇治療術式。

大腸瘜肉好發族群肥胖飲食習慣不正常抽菸喝酒排便習慣不正常有家族病史(遺傳性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大腸瘜肉預防重點維持理想體重:男性腰圍應低於90公分,女性應低於80公分。

多喝水,飲食更應注意,少吃高熱量、高蛋白質、油炸類或是精緻食物,每餐最好是菜多於肉,不喝酒不吸菸,且偶爾補充益菌生,以促進腸道健康。

定期大腸鏡篩檢:由於瘜肉轉變為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如果能先檢查出腸內瘜肉,並在瘜肉演變成腫瘤前切除,便能預防腸癌的形成。

大腸瘜肉診斷方式大腸瘜肉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方式是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侵入性檢查,但可以針對0.5公分以下的微小病變進行染色或放大觀察,甚至能夠直接進行大腸內視鏡瘜肉切除術,是一種非常方便且效果極佳的檢查方式。

大腸瘜肉治療大腸瘜肉一般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

當瘜肉較小時,可用切片夾除去;但當瘜肉較大時,則需使用內視鏡瘜肉切除術予以切除。

大腸瘜肉照護重點術後3天病人在飲食方面需多加注意,儘量以軟質飲食為主(稀飯、麵條、白吐司、麵包、豆腐、蒸蛋、魚肉等),避免高纖的食物(蔬菜或水果)。

手術後不可做劇烈運動或提重物,以免出血。

返家後如果出現血便或腹痛不止,應回醫院檢查。

大腸瘜肉就醫提醒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



7. 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要切除嗎?

大腸息肉指的是大腸黏膜表面的隆起組織,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與「腺瘤性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第79期出刊日:2017-07-15返回上一層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要切除嗎?藝人豬哥亮因大腸癌離世,讓民眾再度警覺到大腸癌的嚴重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意願也升高不少。

但若檢查發現有息肉,是否就代表有罹癌可能而需切除?也許民眾該先弄清楚的是,「我的息肉是哪一種?」諮詢╱邱世賢(好心肝門診中心醫療總監)撰稿╱邱俐穎57歲的陳老闆在公司年度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大腸長了息肉,但醫師研判他的息肉屬於良性,所以不必切除;但同仁小許不僅發現息肉,在進行大腸鏡時直接切除,甚至被醫師提醒每1到3年還要再做大腸鏡檢查,讓陳老闆不禁納悶,都是大腸息肉,為什麼處理方式大不同?大腸癌連續9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讓民眾對大腸息肉聞之色變。

不過,大腸息肉種類不只一種,並非一律要切除。

大腸息肉指的是大腸黏膜表面的隆起組織,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s)與「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polyps)兩大類,臨床上95%息肉皆屬於這兩種息肉,性質不同,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增生性息肉」多出現在乙狀結腸、直腸部位,通常呈現微小的黏膜突起,形狀偏平坦,顏色通常和周邊黏膜同一顏色或略呈白色調,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

台灣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有大腸增生性息肉。

若醫師根據型態研判是增生性息肉,且該息肉又長在增生性息肉特別好發的乙狀結腸、直腸部位,因判斷準確率高,此時多偏向不處理;但若是長在非乙狀結腸、直腸位置的息肉,又大於0.5公分以上,則有可能是另一種也會癌化的扁平鋸齒狀腺瘤(sessileserratedadenoma),此時仍會考慮予以切除。

腺瘤性息肉有癌化風險 建議切除不過,另一種「腺瘤性息肉」就需要特別提高警覺,因為此類息肉為癌症的前身,可能生長在大腸的各個位置,比起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的顏色偏紅,形狀較為多元。

腺瘤性息肉在病理組織上又分為管腔狀(tubular)、絨毛狀(villous)以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其中又以絨毛狀的腺瘤癌化的可能性較高。

雖然不是每個腺瘤性息肉都會演變為癌症,但由於腺瘤性息肉未來癌化的風險相對高,若大腸鏡檢查時發現腺瘤性息肉時,除非太大或已癌化且侵犯到黏膜下層,要另外安排時間處理,否則原則上會直接切除。

大腸鏡檢判斷息肉腫瘤準確度可達八、九成目前大腸鏡檢查,隨著影像系統的改良,加上操作內視鏡時可簡單地切換成特殊光,如窄頻光波(NarrowBandImaging,簡稱NBI),以觀察黏膜表面的毛細血管及細微構造,可當場分辨是哪一種息肉及息肉是否已經癌化。

醫學中心多半有放大大腸鏡設備,可將病變特殊染色後觀察,更能預測癌化的息肉是否可用內視鏡切除或需要開刀。

但由於息肉種類的判斷準確率畢竟非百分之百,所以仍有灰色地帶,「如果醫師認為這個息肉有持續追蹤觀察必要,意味著這個息肉未來可能有變化,既然如此,切除是比較保險的選擇。

」較大息肉需內視鏡切除若息肉需要切除,對於較小的息肉,可用切片夾,直接把息肉夾掉;而較大的息肉(0.5公分以上),單用切片夾可能夾不乾淨,則會用電燒切除,此類切除術係利用一種特製的金屬套環,先把息肉套起來,之後將套環收緊後,接上電燒機器,通電後把息肉切除,息肉切除後視傷口狀況,必要時可使用止血夾將傷口夾住、縫合,以預防術後出血或穿孔。

大多數執行電燒術產生的出血,可經由大腸內視鏡做局部止血處理,不過偶而會有極少數個案在接受電燒切除術時,出現大腸壁穿孔,此時可用止血夾嘗試將傷口縫合,並住院觀察,若此處理無效,需要趕緊開刀修補腸道,以免引發腹膜炎等嚴重後果。

息肉病理檢驗若為惡性 須評估是否進一步開刀臨床上,切除之息肉皆會送病理檢查,若檢查結果為良性息肉,則不必做進一步的治療,但若確定為惡性,需進一步判斷癌細胞侵犯的深度及是否切除乾淨。

若癌細胞只局限於黏膜層,則為原位癌,由於沒有轉移風險,切除後即能根治,不需再治療;如果癌症已侵犯至黏膜下層,可能合併有淋巴結轉移,此時須評估進一步開刀,切除部分大腸及淋巴結。

大腸鏡多久做一次?視病理報告及腺瘤數量而定目前政府針對50歲以上、75歲以下民眾,提供2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再做大腸鏡檢查。

不過,由於大腸癌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對於高危險群民眾如:飲食習慣不良(如嗜吃紅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