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有腸瘜肉 先問醫生這個問題 | 大腸息肉

他進一步解釋,瘜肉其實有4種,真正最可能變癌症的只有頭一種,叫做「腺瘤性瘜肉」。

因此他建議:接受完大腸鏡檢後,一定要問清楚到底有沒有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癌症大腸癌發現自己有腸瘜肉  先問醫生這個問題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196,7772018/04/03·作者/陳俊辰·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大腸癌已經連10年高踞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台灣癌症基金會最近公布2565名25~59歲上班族的調查結果,發現大約12人就有1人曾發現腸裡長瘜肉,而且歸納出這些民眾4種經常共有的生活型態:愛吃宵夜、用餐時間不定、工時超長,還有愛上網、看電視,久坐不動。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在《早期大腸癌,九成可以根治!不罹癌的有效解方》中說,跟瘜肉有關的問題五花八門,有人說「我有瘜肉,所以我罹癌風險很高」,也有人抱怨:「我有瘜肉,但是醫師不幫我割……」。

言下之意,瘜肉=會變大腸癌,非得清得乾乾淨淨不可,其實不對。

邱瀚模一句話點出關鍵:「瘜肉不是都跟大腸癌有關!」他指出,有一些醫療院所把「有瘜肉」當作炒作議題,甚至建議每年都要做大腸鏡追蹤,以免得到大腸癌,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花錢(請假、麻醉費用)事小,冒不必要風險(麻醉併發症、內視鏡相關併發症,例如穿孔或出血)才是真的。

瘜肉不一定等於癌症他進一步解釋,瘜肉其實有4種,真正最可能變癌症的只有頭一種,叫做「腺瘤性瘜肉」。

因此他建議:接受完大腸鏡檢後,一定要問清楚到底有沒有瘜肉?有的話,是哪種瘜肉?這樣才能獲知比較完整的資訊。

腺瘤性瘜肉一般被認知為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為大腸癌的瘜肉。

不過腺瘤中風險真正最高的是進行性腺瘤(advancedadenoma),也就是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和高度細胞變異的腺瘤。

廣告邱瀚模指出,根據台大醫院研究,台灣50歲以上男性平均3個人就有1位有腺瘤,而女性則約5位有1個,但是進行性腺瘤大約20個人才會有一位。

不過這只是平均值,一般而言,年齡愈大有這類瘜肉的機會就越高。

另外,如果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平均2個人就有1人有或大或小的腺瘤性瘜肉。

增生性瘜肉這種瘜肉非常常見,但是癌變的風險非常低,常見於直腸或乙狀結腸的成群微小瘜肉,50歲以上成人幾乎將近一半的人會有這種瘜肉。

因為這種瘜肉風險極低,臨床上不會去切除或摘除,很多人被醫師告知不需要處理的瘜肉,就屬於這類。

「如果在檢查中發現這種病灶,不必恐慌,也不需要常常為此追蹤,」邱瀚模說。

有一類和增生性瘜肉長得很像、但是有可能癌變的瘜肉叫「鋸齒狀腺瘤」,就必須切除。

有經驗的內視鏡醫師,在內視鏡下運用窄帶影像(narrowbandimaging)或染色內視鏡(chromoendoscopy)就可以準確區別以上說的腺瘤性瘜肉、鋸齒狀腺瘤和增生性瘜肉。

發炎性瘜肉這類瘜肉有時候看起來紅紅的很嚇人,常被誤以為是已經癌變的腺瘤性瘜肉,其實它不太會進展為癌,但由於血管豐富,偶爾會出血,所以有時候醫師還是會把它切掉。

青年性(幼年性)瘜肉這種瘜肉多半發生在較年輕的族群,鮮少會癌變,但是跟發炎性瘜肉一樣,有時候也會出血,所以也會把它切掉。

廣告(大腸鏡檢查做完後若發現瘜肉,記得問明白是哪種瘜肉。

如果是選擇做無痛麻醉大腸鏡,記得事先託陪伴看診的親友在鏡檢結束時詢問醫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並非所有瘜肉都是必須切除的。

一般來說,「腺瘤性瘜肉」一定要切掉,至於其他瘜肉是否要切除,就看醫師診斷能力與臨場判斷。

在某些狀況下,有些非腫瘤性瘜肉在內視鏡下看起來像腫瘤性瘜肉的時候,醫師為了不留下病灶在腸子裡面,也會先把瘜肉切除,留待病理化驗出爐再做出最後診斷。

怎麼預防大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正腸3步驟」:●多吃蔬果:減少高油烹煮習慣、少吃點紅肉,提高蔬果攝取量。

●菌相平衡:攝取能幫助好菌生長的食物,例如地瓜、香蕉等高纖維食物、益生菌。

●主動篩檢:不論有沒有家族史,建議50歲以下民眾開始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及早揪出病變。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