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發炎出血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肛門流血不一定是痔瘡!「腸道發炎」拖10年恐成大腸癌

一般認為潰瘍性大腸直腸炎和壓力有關。

陳周誠建議民眾,平時要了解自己的壓力來源,並做好情緒上的管控;如果出現如廁出血、腹脹腹痛、排便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便為你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下方"我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隱私權政策我同意你還沒有登入/加入會員唷!馬上成為會員就可以收藏你喜歡的文章囉!登入/加入會員收藏成功已複製連結播出時間:CH56每週六、日下午1點及晚上6點意見反映:[email protected]觀眾服務專線:02-2656-1599©TVBSMediaInc.AllRightsReserved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51號|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醫療肛門流血不一定是痔瘡!「腸道發炎」拖10年恐成大腸癌健康2.02019/01/1812:01字體放大上廁所時發現「流血了」,通常會認為是痔瘡又發作,但如果是斷斷續續流血,時而鮮血、時而暗紅色或帶白黃色分泌物,還伴隨腹脹或腹痛、大便次數變多、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那就要特別注意了,可能是「潰瘍性大腸直腸炎」作祟!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周誠提醒,痔瘡是發生在肛門口的良性疾病,但潰瘍性大腸直腸炎會從直腸開始蔓延,可能導致整個大腸發炎,如果不積極治療,超過10年可能會癌化成為大腸癌。

 示意圖/TVBS 潰瘍性大腸直腸炎(ulcerativecolitis,簡稱UC)是一種腸道發炎性疾病,原本好發於歐美國家,因國人飲食西化、生活步調加快,近年來發生率逐漸增加。

根據統計,台灣潰瘍性大腸炎盛行率約每10萬人口有17人;有別於大腸癌好發於年長者,潰瘍性大腸炎則常見於年輕族群,以20至40歲族群為主,但仍有部分60至80歲患者。

 傳統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或塞劑阿腸克藥錠、類固醇控制;陳周誠提到,潰瘍性大腸直腸炎是「連續性的」,從直腸一路往上延伸,進入乙狀結腸,甚至繞過脾臟轉彎處,漫延至橫結腸,演變成「潰瘍性全大腸炎」,就得開刀切除部份大腸,甚至需要做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

 另外,近來也發展出生物製劑導入潰瘍性大腸直腸炎,中重度患者每4週施打一次,可控制病情、減少腸道出血,改善腹痛與發燒,住院次數也可降低。

高小姐在2009年出現潰瘍性大腸炎症狀,多年來以藥物控制症狀,後來改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並在個案管理師幫助下調整工作因素的壓力,排便次數慢慢原本一天8-9次降低為1-2次。

 據台中榮總統計,該院共有107位輕中重度潰瘍性大腸炎患者列入追蹤,其中接受生物製劑的14位中度及重度患者,其排便次數及排便帶血情形明顯減少,疾病控制率達95%;類固醇服用比率也從93%降低至43%,可大幅改善類固醇帶來的副作用,如傷口癒合不良、胃腸道潰瘍、糖尿病、肝腎衰竭、免疫系統受抑制、脫毛等。

 一般認為潰瘍性大腸直腸炎和壓力有關。

陳周誠建議民眾,平時要了解自己的壓力來源,並做好情緒上的管控;如果出現如廁出血、腹脹腹痛、排便次數增加等症狀,建議透過乙狀結腸鏡和切片檢查來鑑別診斷,並配合醫師安排適當治療。

 ◎編輯/王家瑜報導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長期腹瀉、貧血?6大警訊,別讓「發炎性腸道疾病」變腸癌「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竟然可以促進腸道健康?康普茶厲害在哪?跟著達人自己做整腸排毒又抗發炎大腸癌帶走葉教授怕得癌,這3種習慣一定要養成大家都搞錯了!其實痔瘡不是一種病……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保健新知搶先看肛門痔瘡流血如廁潰瘍性大腸炎腸道發炎陳周誠壓力年輕人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怎麼辦?營養師推薦5種食材可有效降低膽固醇2021/08/1616:05中元普渡16大禁忌!命理專家曝「鬼月勿拜食物」 當心衰一整年2021/08/1610:00打疫苗前後吃阿斯匹靈防血栓?醫點名3種人當心更危險6症狀恐是疫苗血栓徵兆2021/08/1710:00幫腸道養好菌提升免疫力!益生菌最愛的7大類食物2021/08/1618:2512款農藥殘留最多蔬果出爐!草莓、菠菜、羽衣甘藍都上榜營養師教你「清洗蔬果訣竅」2021/08/1610:30一天可以吃幾顆蛋?營養師曝4種人不可超過1顆這樣吃蛋增肌減脂2021/08/0211:45人氣排行榜1膽固醇過高怎麼辦?營養師推薦5種食材可有效降低膽固醇2中元普渡16大禁忌!命理專家曝「鬼月勿拜食物」 當心衰一整年3打疫苗前後吃阿斯匹靈防血栓?醫點名3種人當心更危險6症狀恐是疫苗血栓徵兆412款農藥殘留最多蔬果出爐!草莓、菠菜、羽衣甘藍都上榜營養師教你「清洗蔬果訣竅」5幫腸道養好菌提升免疫力!益生菌最愛的7大類食物6「



2. www.kmuh.org.tw/www/kmcj/data/9511/5.htm

急性下腹痛及血便--藥物引起之急性出血性大腸炎胃腸內科 潘永生助理教授(95年11月)陳小姐四十八歲女性,因下腹劇烈痛及血便住進胃腸病房。

陳小姐住院後,立刻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

檢查結果,左側大腸呈現廣泛性發炎及黏膜出血,病理切片檢查證實是出血性大腸炎。

回顧陳小姐的病史發現,陳小姐平常健康情形良好,無高血壓或糖尿病史,過去亦無其他疾病。

但是,在出現下腹劇烈痛及血便的症狀前數天,陳小姐因為接受雙眼皮的手術而接受術後抗生素與非固醇類抗炎性藥物的治療,數日後便出現下腹劇烈痛及血便的症狀。

由於,陳小姐並無發燒的症狀且糞便以及組織切片的細菌培養也沒特殊發現。

而且,陳小姐也沒有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的病史,因此可排除細菌感染或是放射線治療相關出血性大腸炎的可能。

陳小姐住院後接受內科支持性治療與觀察,數日後陳小姐下腹痛及血便的情形大幅改善並出院。

兩週後陳小姐回到門診接受追蹤檢查,發現下腹痛及血便的情形已完全改善。

綜合陳小姐的病史以及檢查結果發現,陳小姐的是出血性大腸炎的原因應該是抗生素或是非固醇類抗炎性藥物所引起。

出血性大腸炎臨床上並不多見,其臨床症狀包括急性下腹痛,血便,或合併發燒。

引起出血性大腸炎的原因包括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EnterohemorrhagicE,coli,O157:H7),抗生素(antibiotics)或是非固醇類抗炎性藥物(NSAIDs),以及放射線治療。

由於出血性大腸炎的臨床症狀非常特別,因此診斷並不困難。

治療上也沒有特別的地方,主要還是以內科支持性治療為主。

雖然,大多數出血性大腸炎的病患在接受內科支持性治療後會完全康復。

但是,有些病患還是會產生併發症,其中以血性大腸桿菌感染(EnterohemorrhagicE,coli,O157:H7)所引起的出血性大腸炎最須注意。

由於,出血性大腸炎臨床症狀包括急性下腹痛,血便,以或發燒。

因此,臨床醫師常常會以抗生素來治療病患。

但是,許多的研究報告指出,抗生素的使用不但無助於病情的改善,反而會增加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uremicsyndrome)的發生。

所以,臨床上碰到急性下腹痛,血便,或合併發燒的病患,最好不要急著用抗生素來治療病患,而是要仔細的做好病史回顧,並從中找出病因。

出血性大腸炎臨床上雖不多見,但是,在近兩年出血性大腸炎的病患有逐漸增加的情形。

其中又以抗生素以及非固醇類抗炎性藥物引起的病例站最多。

因此,對於藥物的使用醫師或是病患都必須要非常的謹慎。

而病患本身也必須要清楚知道自己所服用藥物的藥名,劑量以及藥物的效用與副作用。

如此,才能有效的降低藥物副作用的發生。

【回本期目錄】



3. 「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年輕族群下腹痛、排血便是警訊

潰瘍性大腸炎屬於發炎性腸炎的一種,為遺傳和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所引起 ... 排不出來、失禁、出血或血便,有時也會有腸道外症狀發生,如:關節炎、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專欄醫生這樣說「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年輕族群 下腹痛、排血便是警訊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39,9492020/08/07·作者/林峰年·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2020.8.28更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傳出身體不適已久,根據日本媒體報導,他已經決定要請辭。

安倍晉三主要因為潰瘍性大腸炎惡化,不想因此影響政務。

潰瘍性大腸炎常見症狀是下腹疼痛、排血便,更容易誤認是腸躁症而延誤治療黃金期。

------------------以下為原文26歲陳先生因近期下腹經常疼痛、排血便,且體重明顯下降,至胃腸肝膽科就醫。

詳細檢查後,發現他的大腸有連續性的發炎現象,經切片化驗,證實為罕見疾病潰瘍性大腸炎,對症下藥後,陳先生症狀逐漸好轉,同時也阻止了病情持續惡化發展成大腸癌的可能性。

近期因疫情影響工作,陳先生心情持續焦慮,今年(2020)3月開始,經常出現下腹疼痛需跑廁所的狀況,排便也時常見血,且一天上超過10次廁所,體重更是3個月內下降10公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疫情嚴峻時,陳先生不敢就醫,上月終於在疫情趨緩後就診,還好拖延的時間不長,陳先生的潰瘍性大腸炎算輕中度,透過藥物治療,可有效緩解症狀,否則若持續拖延,有可能引發腸穿孔、腸阻塞等腸道併發症,嚴重者須手術切除腸道,也可能因此提高發展成大腸癌的機率。

(推薦閱讀:大腸癌10警訊 立即check!)潰瘍性大腸炎屬於發炎性腸炎的一種,為遺傳和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終身疾病。

在台灣的盛行率為每十萬人口有12名患者,每年新確診之個案分別約為350人,臨床症狀包含腹痛、腹瀉、想排便卻排不出來、失禁、出血或血便,有時也會有腸道外症狀發生,如:關節炎、皮膚結節、眼睛問題(如葡萄膜炎)或肝膽疾病如:原發硬化性膽道炎或其他非消化道的發炎症狀等。

(圖片來源:羅東博愛醫院)因症狀不容易診斷,需透過大腸鏡檢查、影像檢查、血液檢查、糞便檢查與培養,另外也需要較大的病理切片才能確診,因此較容易誤認為腸躁症而延誤治療黃金期。

有鑒於近年來潰瘍性大腸炎在台灣的盛行率與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所以我們需要對這疾病有一些基本的認識。

病理雖然尚未明確,但是目前整理出來的成因包括:細菌因素:腸道的共生菌因免疫反應改變造成黏膜傷害。

情緒因素:負面情緒或壓力會使病情再發及加劇。

飲食因素:與某些食物過敏有關。

 環境因素:環境中某些過敏原會觸發免疫反應。

遺傳因子及基因。

潰瘍性大腸炎可視為慢性病,需長期且經常性的服藥與門診追蹤,以達抑制症狀的目的。

目前的治療方式很多種,其中藥物治療以5-ASA消炎藥、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等為主。

潰瘍性大腸炎以往的發生率偏低,但近幾年案例有增加的趨勢,推斷除了基因因素,應也與飲食西化和壓力有關。

臨床上,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年輕族群,建議若有反覆發燒、腹瀉、解血便的症狀,應積極就醫了解病因,並建議生活中,仍應養成充足睡眠、飲食均衡、規律運動與適時排解壓力的好習慣。

(推薦閱讀:經常脹氣可能是警訊!大腸癌、大腸激躁症等7種導致放屁的身體異常原因)(圖片來源: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本文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峰年)<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看更多文章關鍵字下腹痛大腸癌腸道血便潰瘍性大腸炎羅東博愛醫院羅東博愛醫院為宜蘭縣規模最大的區域教學醫院,致力追求優質醫療,提供全人、高品質、有特色的專業服務。

本院秉持核心價值:尊重生命、追求卓越、誠信當責、人文博愛與精進醫術,期望為大眾帶來盡善盡美的健康服務。

把握黃金復健期 腦中風病人回歸生活更有利增肌、減脂可以同時進行嗎?運動營養師幫你畫重點每天5分鐘 正念減壓讓緊張與壓力輕輕釋放更多文章分享收藏訂閱重點分享加入康健Line好友看下一篇文章肺癌第四期≠末期 肺癌治療最新趨勢|2021康健癌症線上影音論壇熱門文章1.30秒算出你能健康活幾歲4.張忠謀:20歲到90歲



4. 黏液...醫師教你從「便便型態」看出「潰瘍性大腸炎」

後來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整段大腸潰瘍發炎嚴重,經腸黏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潰瘍性 ... 延誤治療恐造成患者腸道出血,更甚者會導致嚴重貧血,出現其他腸道相關併發症,如 ...大便有血便、黏液...醫師教你從「便便型態」看出「潰瘍性大腸炎」警訊!小心大腸癌風險倍增2020年09月11日良醫健康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近來因病短時間內2度入院檢查,並於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說明情況,同時宣布請辭首相職位。

讓安倍二度入院,最終決定辭職的舊疾,並非普通的腸胃發炎,而是一得到就容易復發、且讓大腸癌風險飆高的「潰瘍性大腸炎」。

事實上,這病好發於20歲左右,一但罹患了就很難擺脫...潰瘍性結腸炎屬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症狀為慢性、反覆性的腸道發炎。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王俊偉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明確,但可能與數種因素有關,第一是基因遺傳,第二是免疫系統失調,第三是腸道共生菌失衡,導致腸道黏膜持續發炎;另外,飲食、壓力等環境因素亦可能產生影響。

據統計,相較於歐美地區,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案例較少,但可能由於飲食西化(高油、高糖)的改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盛行率和發生率逐年攀升。

目前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人被診斷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每年新增案例約350人左右。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在哪些族群?王俊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有兩大好發年齡高峰,最常見好發於20歲左右,第二個高峰在50~60歲左右,性別上男性患者比例會稍多一些。

愈年輕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愈困難,診斷也較不易,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已有併發症產生。

故若身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至專科就診。

王俊偉醫師分享,有位令他印象深刻的55歲男性患者,確診前曾因反覆腹瀉問題困擾多年,因工作上需長時間開車,多年來僅靠自行服用成藥及朋友介紹的偏方來緩解症狀,但腹瀉程度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行車安全,有好幾次因急著找廁所而差點發生意外。

後來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整段大腸潰瘍發炎嚴重,經腸黏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依「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原則,使用傳統藥物合併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症狀已大幅改善,也能放心回到工作崗位。

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診斷?王俊偉醫師解釋,患者最常抱怨會不斷腹瀉,甚至出現嚴重腹痛,因疾病會影響到腸道黏膜,有部分患者會解血便、黏液便,甚至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

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這些症狀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急性腸胃炎,容易與其混淆,單靠臨床症狀較難明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需綜合病史、臨床表現、血液和糞便檢驗、影像學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併組織病理切片結果,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主要著重在抑制急性發炎,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

對於輕度和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先以口服或浣腸劑型的抗發炎藥物治療,若成效不彰,會根據臨床狀況加上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治療,口服類固醇的選擇會以腸道局部作用的劑型做短期使用。

對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急性復發的患者,會以全身作用劑型的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同時治療,若前述藥物無效時,就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好,可長期控制病情,但礙於藥價昂貴以及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目前臨床上符合健保條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只占一小部分。

另外,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有大小型臨床試驗使用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療效和安全性尚待進一步的證實。

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疾病,經過治療後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任意停藥,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應配合醫師視病況調整藥物劑量,長期服藥持續追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日常生活建議培養良好習慣,如飲食作息正常、避免熬夜,讓免疫狀況維持穩定。

延誤治療問題多,及早治療很重要延誤治療恐造成患者腸道出血,更甚者會導致嚴重貧血,出現其他腸道相關併發症,如腸阻塞、腸瘻管、腸穿孔等,部分患者可能因併發症需切除部分腸道。

潰瘍性結腸炎有時也會伴隨腸道外的症狀,如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等共病,若能順利控制發炎狀況,這些腸道外症狀也可獲得改善。

王俊偉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一旦罹病超過十五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攀升至一般人的2倍,通常患者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