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不好跟什麼有關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6〉:如何學習數學

保持登入忘記密碼登入還不是會員嗎?註冊會員E-Mail送出返回登入頁密碼設定成功,請使用新密碼登入 |首頁狗吠火車文(時評)照片來源:pixabay照片來源:pixabay延續第一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1>:是考試制度的錯&認識數學恐懼症&先學唱歌,再學看譜」、第二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2>:建議老師應該怎麼做」、第三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3>:建議課本應該怎麼改」、第四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4>:數學要如何先學唱歌再看譜」、第五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5>:建議家長與社會改變部分價值觀」。

我們知道考試制度會造成數學恐懼,見圖1,也已經知道那些面向會引起數學恐懼的成因,但大多數人除了數學恐懼的問題外,還對數學好的人有所好奇:「數學好的人到底是如何喜歡上數學?」,而我們除了「先學唱歌再看譜外」,還應該如何學習數學?圖1【大多數人對於數學好的人想知道的問題】以下是由作者的經驗進行討論1.數學好的人是如何喜歡上數學?作者認為:大部分的學生是由考試分數獲得成就感、競爭的優越感、以及征服題目、了解數學原理的滿足感,逐漸的喜歡上數學。

而以作者的經驗來說,作者並非直接喜歡上數學,而是透過一個橋梁,作者是因為研究物理時,應用到許多的數學原理,進而研究後,反而喜歡上數學。

當然,也有少部分的人是因為喜歡分享知識,只不過透過的媒介是數學,進而不斷的教學相長,才喜歡上數學。

換言之這也是數學對於數學家有用的一種案例,同理當我們希望學生理解數學、或是了解數學很有用,不應該先強調數學有用,還有它可應用在萬物上,而是要反過來從學生喜歡、有興趣的事物上,替它找到與數學相關的內容,進而讓學生知道數學的用處。

2.我們都應該喜歡數學嗎?作者認為: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討論。

A不一定要喜歡。

以目前教科書的數學內容僅僅太過狹隘,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

因為是一種考試制度衍伸的科目,並沒有辦法讓大多數人發自內心的喜歡這個科目。

B你應該喜歡。

數學在許多方面都相當重要,而如果要讓人喜歡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將邏輯、統計、數學切開,讓人了解到各自在社會上的功用,同時也要讓人知道數學相關的藝術面、人文歷史、邏輯民主等等,這些內容對每個人而言都是重要的基礎知識,也才是該喜歡的部分。

作者建議B方案。

3.數學真的是一種天賦嗎?數學有可能勤能補拙嗎?作者認為:數學的確是一種天賦,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天賦,有的人擅長體育,有的人擅長音樂,所以人各有所長。

而勤能補拙的確可以緩慢加強數學能力,但在作者的看法是一種沒意義的迎合考試制度的行為,我們應該保證每一科的基本能力後,就精進自己擅長的部份。

而不是作事倍功半的勤能補拙,這並不符合成本效益。

4.數學好的人是如何學數學​作者認為:在台灣的考試制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之下,目前的學生理解數學都真的是靠天賦,而這個天賦是有其一套作法,如「先學唱歌再看譜」的學習模式,或者可以說是把數學抽象的每一環節自行打通的能力,也就是理解每一部份、或是暫定某環節是公理,之後回來再打通。

也就是說「以後會再教、以後你就知道」這種會造成數學疙瘩的事情,數學好的人會想辦法馬上解決、或是之後「記得」解決,而不是含混過去。

換言之,數學好的人不會100%完全用別人教學的方式學習,而是靠自己去思索。

5.數學不好的人與數學好的人,腦袋不同嗎?作者認為:的確存在差別。

數學好的人是對數學問題,腦袋勤勞的人;數學不好的人是行為勤勞的人。

6.數學不好的人與數學好的人,邏輯觀不同嗎?作者認為:數學大家都知道會培養邏輯,但大家都僅僅了解的太過片面。

數學固然會培養邏輯,但大家並不明白邏輯還有細分三種,語言邏輯(非型式邏輯),演繹邏輯(先驗、形式邏輯),科學邏輯(後驗、歸納邏輯、統計邏輯),而大部份人對於邏輯都尚未學好。

好一點的人僅僅是用歸納邏輯及語言邏輯再討論,而數學好的人比較像是機器人,會比較常使用演繹邏輯做事。

這邊有關邏輯的內容將在下一篇說明。

7.數學為什麼這麼抽象,其他學科卻不會?作者認為:這個問題與上一個問題一樣,生活上的東西大多都是歸納而來的邏輯,再加以推導。

即便是科學類的內容,也是歸納邏輯,因為科學的公理有可能會修正,如:四大元素論到現在的元素週期表。

但數學邏輯與歸納邏輯不同,它是演繹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正確無誤的內容不斷堆疊組合,換言之用歸納的方式並沒有100%理解。
<



2. 自認數學不好的人,人生該怎麼過下去? | 丘美珍/ 心家書 ...

中小學教育自認數學不好的人,人生該怎麼過下去?作者丘美珍2020-09-25把大多時間花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這是一個挑戰專家生涯的人生;反之專注精進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則是追求低風險的人生,這出於個人選擇,並沒有絕對好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已成功複製連結讀高中的人,都經歷過高一下學期那個選組的抉擇,要選第一類組(文法商),第二類組(理工),還是第三類組(醫農)。

在16歲這個有點年輕的時候,其實很難想像自己未來的樣子。

但是,不論在哪一個班上,總是會有少數的同學,對自己的未來有很清楚的想像。

這些想像,有時是基於浪漫的推論。

例如曾經看到某個小說或影視中,某人從事的行業太帥了,所以決定「我也要這樣」(例如日劇大神木村拓哉演過許多職業,從總理、鋼琴家、髮型師到快遞都有,聽說會影響日本年輕人的職業選擇)。

有些是基於出生迄今對自己的了解,例如,知道自己很愛畫畫,所以,必選藝術相關科系。

也有人是很自然地進入家族傳承之中,因為父親經商,所以就唸商學院。

因為媽媽是醫生,所以就讀醫科。

但是,也有不少的高中生,選擇科系除了上面的考量之外,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就是「我數學不好、或討厭數學」,所以,未來的大學課堂生活中,無論如何不能出現數學。

我家的妹妹(二女兒)向來對數學十分冷感,而對圖文創作有天分。

在今年四月(高一下)的時候,她打定主意要選第一類組。

但是,因為108課綱,今年選擇第一類組的學生,針對數學,還要再選擇一次:要讀比較難的數A,還是比較簡單的數B,而數A和數B會被分到不同的班級。

當她帶著這個問題回家跟我討論的時候,我問她:「你以後會靠數學吃飯嗎?」她翻了一個白眼說「不會」。

然後她補充說,未來她要唸的大學科系,都是選擇數B作為計分科目。

既然如此,當然選擇數B。

我說:「妳可以把時間多花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

」學習應該補強還是補弱?是個人生的抉擇「把時間多花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不是我自己發明的創見,而是聽到當年世界三大男高音多明哥這麼說。

有一次我的記者朋友採訪他,提到台灣的孩子幾乎人人補習,多明哥好奇地問:「是補自己擅長的科目嗎?」「不是」,記者朋友說:「是補自己不擅長的科目」。

多明哥非常訝異說,不是應該讓自己的優勢變得更強嗎?為什麼反而把時間花在自己較弱的學科上?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提問。

把時間花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做到越來越好,這是一個挑戰專家生涯的人生。

把時間花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儘量做到面面俱到,這是一個追求低風險的人生。

年輕時候的我,很容易一面倒地偏向前者,認為那才是輝煌而有夢想的人生。

不過,現在的我,也能體會,為什麼有人要小心翼翼地降低人生的風險。

保守而安全的態度,雖然跟我不同,但是,這出於個人的選擇,並沒有絕對的好壞。

我想到一部自己很喜歡的電影《白日夢冒險王》,走出辦公室去各地冒險的男主角,在電影中雖然經歷了各種辛苦,最後平安回到日常生活,但這畢竟是電影。

真實生活中的人生探險,也可能如同《阿拉斯加之死》所展示的,旅途的終點是意外的、靜默的死亡。

到底哪一種人生比較值得活?這是個人的選擇。

如果以我家的妹妹來說,我作為一個母親對她的了解,知道她的未來應該是邁向專家之路。

所以,我非常堅定支持妹妹的選擇。

不料,妹妹過幾天回來跟我說,班上30個人只有她一個人選數B,老師也認為她選數B風險太大,因為怕選數B的人太少恐怕開不成班。

終究,學校大部分老師還是認為,學生應該要選數A,應該多學一點。

不過,學校顯然是多慮了。

數B雖然只開成一班,但這一班的人數有36個,是全年級人數最多的一班。

家長日那一天,長得清秀可愛的導師與家長見面,說了她在教室與辦公室的見聞。

「辦公室其他老師,知道我要帶有史以來本校第一屆數B的班級時,都報以同情的眼神」,老師開玩笑地說。

也許,大部分老師認為,躲避高難度數學的小孩,是對功課沒辦法的一群人。

(就妹妹之前的觀察,學校有些老師甚至認為,選數B這一班,就如同是校園裡的放牛班。

)「但是,我知道你們的孩子不是對數學沒辦法,而是對自己的未來有想法。

如果數學不是關鍵科目,或是孩子真的沒有興趣,那就多花時間在其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