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6〉:如何學習數學 | 數學不好跟什麼有關

保持登入忘記密碼登入還不是會員嗎?註冊會員E-Mail送出返回登入頁密碼設定成功,請使用新密碼登入 |首頁狗吠火車文(時評)照片來源:pixabay照片來源:pixabay延續第一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1>:是考試制度的錯&認識數學恐懼症&先學唱歌,再學看譜」、第二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2>:建議老師應該怎麼做」、第三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3>:建議課本應該怎麼改」、第四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4>:數學要如何先學唱歌再看譜」、第五篇「<數學不好不是你的錯5>:建議家長與社會改變部分價值觀」。

我們知道考試制度會造成數學恐懼,見圖1,也已經知道那些面向會引起數學恐懼的成因,但大多數人除了數學恐懼的問題外,還對數學好的人有所好奇:「數學好的人到底是如何喜歡上數學?」,而我們除了「先學唱歌再看譜外」,還應該如何學習數學?圖1【大多數人對於數學好的人想知道的問題】以下是由作者的經驗進行討論1.數學好的人是如何喜歡上數學?作者認為:大部分的學生是由考試分數獲得成就感、競爭的優越感、以及征服題目、了解數學原理的滿足感,逐漸的喜歡上數學。

而以作者的經驗來說,作者並非直接喜歡上數學,而是透過一個橋梁,作者是因為研究物理時,應用到許多的數學原理,進而研究後,反而喜歡上數學。

當然,也有少部分的人是因為喜歡分享知識,只不過透過的媒介是數學,進而不斷的教學相長,才喜歡上數學。

換言之這也是數學對於數學家有用的一種案例,同理當我們希望學生理解數學、或是了解數學很有用,不應該先強調數學有用,還有它可應用在萬物上,而是要反過來從學生喜歡、有興趣的事物上,替它找到與數學相關的內容,進而讓學生知道數學的用處。

2.我們都應該喜歡數學嗎?作者認為: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討論。

A不一定要喜歡。

以目前教科書的數學內容僅僅太過狹隘,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

因為是一種考試制度衍伸的科目,並沒有辦法讓大多數人發自內心的喜歡這個科目。

B你應該喜歡。

數學在許多方面都相當重要,而如果要讓人喜歡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將邏輯、統計、數學切開,讓人了解到各自在社會上的功用,同時也要讓人知道數學相關的藝術面、人文歷史、邏輯民主等等,這些內容對每個人而言都是重要的基礎知識,也才是該喜歡的部分。

作者建議B方案。

3.數學真的是一種天賦嗎?數學有可能勤能補拙嗎?作者認為:數學的確是一種天賦,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天賦,有的人擅長體育,有的人擅長音樂,所以人各有所長。

而勤能補拙的確可以緩慢加強數學能力,但在作者的看法是一種沒意義的迎合考試制度的行為,我們應該保證每一科的基本能力後,就精進自己擅長的部份。

而不是作事倍功半的勤能補拙,這並不符合成本效益。

4.數學好的人是如何學數學​作者認為:在台灣的考試制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之下,目前的學生理解數學都真的是靠天賦,而這個天賦是有其一套作法,如「先學唱歌再看譜」的學習模式,或者可以說是把數學抽象的每一環節自行打通的能力,也就是理解每一部份、或是暫定某環節是公理,之後回來再打通。

也就是說「以後會再教、以後你就知道」這種會造成數學疙瘩的事情,數學好的人會想辦法馬上解決、或是之後「記得」解決,而不是含混過去。

換言之,數學好的人不會100%完全用別人教學的方式學習,而是靠自己去思索。

5.數學不好的人與數學好的人,腦袋不同嗎?作者認為:的確存在差別。

數學好的人是對數學問題,腦袋勤勞的人;數學不好的人是行為勤勞的人。

6.數學不好的人與數學好的人,邏輯觀不同嗎?作者認為:數學大家都知道會培養邏輯,但大家都僅僅了解的太過片面。

數學固然會培養邏輯,但大家並不明白邏輯還有細分三種,語言邏輯(非型式邏輯),演繹邏輯(先驗、形式邏輯),科學邏輯(後驗、歸納邏輯、統計邏輯),而大部份人對於邏輯都尚未學好。

好一點的人僅僅是用歸納邏輯及語言邏輯再討論,而數學好的人比較像是機器人,會比較常使用演繹邏輯做事。

這邊有關邏輯的內容將在下一篇說明。

7.數學為什麼這麼抽象,其他學科卻不會?作者認為:這個問題與上一個問題一樣,生活上的東西大多都是歸納而來的邏輯,再加以推導。

即便是科學類的內容,也是歸納邏輯,因為科學的公理有可能會修正,如:四大元素論到現在的元素週期表。

但數學邏輯與歸納邏輯不同,它是演繹的內容,基本上都是正確無誤的內容不斷堆疊組合,換言之用歸納的方式並沒有100%理解。
<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