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熱成因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登革熱

登革病毒由黑斑蚊屬的幾種蚊子傳播,主要是埃及斑蚊(A. aegypti)。

登革熱病毒有五型;感染後對同型病毒可獲得終身免疫,但對異型病毒免疫力維持時間較 ...登革熱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登革熱同義詞登革熱、骨痛熱症[1][2]登革熱患者常見的皮疹讀音英國/ˈdɛŋɡeɪ/or美國/ˈdɛŋɡiː/症狀發燒、頭痛、關節痛、紅疹[1][2]併發症出血、血小板低下(英語:thrombocytopenia)、血壓過低[2]常見始發於暴露後3-14日[2]病程2-7日[1]類型病毒感染,flavivirusinfectiousdisease[*],被忽視熱帶病肇因白線斑蚊及埃及斑蚊散布的登革熱病毒診斷方法偵測對抗病毒或其RNA的抗體[2]相似疾病或共病瘧疾、黃熱病、病毒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3]預防登革熱疫苗、防蚊[1][4]治療支持療法、靜脈注射、輸血[2]盛行率每年5000萬至5.28億例[5]死亡數~20,000例[6]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感染科(英語:Infectiousdisease(medicalspecialty))ICD-9-CM061OMIM614371DiseasesDB3564MedlinePlus001374eMedicine215840PatientUK(英語:PatientUK)登革熱Orphanet99828[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登革熱(英語:denguefever),也稱為骨痛熱症、斷骨熱、天狗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由蚊媒熱帶病(英語:tropicaldisease)[1]。

患者大約會在感染後3到14天後發作[2],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和關節痛,還有典型性的麻疹樣(英語:morbilliform)皮疹[1][2]。

一般會於2至7天痊癒。

少部分患者病情可進一步惡化,出現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熱,患者有出血、血小板減少(英語:thrombocytopenia)和血漿蛋白滲出,或者進展為登革休克症候群,此時會出現致命性的低血壓休克[2]。

登革病毒由黑斑蚊屬的幾種蚊子傳播,主要是埃及斑蚊(A.aegypti)[1]。

登革熱病毒有五型[7];感染後對同型病毒可獲得終身免疫,但對異型病毒免疫力維持時間較短。

且感染異型病毒會增加嚴重併發症的風險[1],目前的篩檢方式包含偵測血液中是否存有對抗病毒或其RNA的抗體[2]。

目前已有多種登革熱疫苗在某些國家上市[4]。

其他預防方式包含減少斑蚊滋生地及斑蚊數目,以及避免蚊蟲叮咬。

方法包含移除積水或、靜水加蓋,以及穿著包覆衣物[1]。

輕度或中度的急性登革熱的治療方式包含支持治療,包含口給輸液或靜脈注射,重症則必須輸血[2]。

全球約有50萬人因此病住院[1]。

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不建議使用[2]。

登革熱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成為嚴重的全球公眾衛生議題,遍及全球110國[8][9][10]。

每年有5000萬至5.28億人感染,約20,000人會因此死亡[11][5][6][12]。

該病最早的爆發紀錄為1779年[9],至20世紀初,人們已經了解此病由病毒引起,且經由蚊子傳播[13][14]。

除了滅蚊計畫之外,目前科界也致力研發直接對抗病毒的藥物[15]。

該病被歸類於被忽視熱帶病之一[16]。

目錄1症狀和體徵1.1臨床病程1.2相關臨床表現2病因2.1病毒學2.2傳播2.3易感因素3發病機制3.1病毒複製3.2嚴重疾病4診斷4.1分類4.2實驗室檢查5預防5.1疫苗5.2抗登革熱日6治療7流行病學8歷史8.1詞源學9研究10參考文獻11注釋12外部連結症狀和體徵[編輯]登革熱的臨床症狀示意圖一般來說,登革病毒感染者80%都無症狀,或者只有輕度症狀如簡單的發燒[11]。

其它感染者中5%有嚴重臨床症狀,其中一小部分患者生命會受到威脅[11][17]。

登革熱潛伏期(從接觸病毒到出現臨床症狀的時間)為3-14天,但通常為4-7天[18]。

因此,從流行區域旅行歸來者如果在到家後14天內沒有發燒或其它臨床症狀,那就不太可能感染登革病毒[8]。

兒童感染後常有與普通感冒或腸胃炎類似的症狀(嘔吐和腹瀉)[19]。

雖最初症狀一般較輕但包括高燒,且出現嚴重併發症的



2.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登革熱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

當登革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會帶有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 ...Skiptocontent登革熱登革熱2018年8月22日按此瀏覽登革熱專題網頁病原體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毒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

登革熱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例如在鄰近的多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已成為一種風土病。

登革熱病毒共有四種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又稱為登革出血熱)。

病徵登革熱的病徵包括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噁心、嘔吐、淋巴結腫脹以及出疹。

有些人在感染登革熱病毒後,可以沒有明顯的病徵,有些人則只會有發熱等輕微病徵,例如兒童發病時或會出現一般性的發熱症狀及出疹。

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的病情一般都較輕,病癒後對該血清型病毒會產生終生免疫能力,但對其他三種血清型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暫的交叉免疫能力。

若隨後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出現重症登革熱的機會則較高。

重症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所引起的併發症,病情比較嚴重,可導致死亡。

重症登革熱的患者初時會出現發高燒、面部發紅,以及與登革熱相關的一般病徵。

高溫可持續2-7天,而體溫甚至高達攝氏40-41度。

及後,患者或會出現一些預警症狀,例如嚴重腹痛、持續嘔吐、呼吸急促、乏力、煩躁不安,和出血的症狀,例如皮膚出現瘀斑、鼻或牙齦出血、甚或內出血等。

最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

傳播途徑登革熱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

當登革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會帶有病毒,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此病並不會經由人與人之間傳播。

近年在本港並未有發現主要傳播登革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常見的蚊品種。

潛伏期潛伏期為3-14天,通常為4-7天治理方法目前並沒有針對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的治療。

患有登革熱的人士一般都會自行痊癒,而症狀療法可助紓緩不適。

重症登革熱患者則須接受適時的支援性治療,而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保持血液循環系統的運作。

只要有適當與及時的診治,重症登革熱的死亡率不足百分之一。

預防方法目前沒有預防登革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

在本港預防登革熱的最佳方法是清除積水,防止蚊子滋生,以及避免被蚊子叮咬。

預防蚊子傳播的疾病的方法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採取其他關於戶外的預防措施: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出外旅遊須知:如果打算前往相關疾病流行的地區或國家,應在出發前六星期或更早諮詢醫生,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避免受到叮咬。

如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應帶備便攜式蚊帳,並在蚊帳上使用氯菊酯(一種殺蟲劑)。

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

如感到不適,應盡早求醫。

科學研究顯示即使沒有病徵或尚未出現病徵的感染者被蚊叮咬,也有機會把病毒傳給蚊子,繼而造成進一步傳播。

因此,旅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14天内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作為防蚊措施。

若感到身體不適,如發燒,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

防止蚊蟲滋長防止積水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避免使用花盆底盤緊蓋貯水器皿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避免蚊蟲滋生應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孕婦及6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如兒童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國家或地區而有機會被蚊叮咬,兩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使用濃度上限為30%的避蚊胺。

關於使用昆蟲驅避劑的詳情和須注意的要點,請參閱「使用昆蟲驅避劑的注意事項」。

有關更多防治蚊子滋生的資料,請瀏覽食物環境衞生署網頁:http://www.fehd.gov.hk/tc_chi/pestcontrol/handbook_prev_mos_breeding.html其他語言印尼文版BahasaIndonesia菲律賓文版Tagalog泰文版ไทย印度文版हिन्दी尼泊爾文版नेपाली巴基斯坦文版اردو 



3. 登革熱的症狀與診斷

臨床表徵可以從無症狀(或稱為無症狀感染)、或像感冒一樣,至嚴重如出血性登革熱、甚至休克。

有明顯症狀的登革熱主要分為典型性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 ...登革熱的症狀與診斷感染內科 盧柏樑講師(92年4月)登革熱是一種發病率高,傳播快且病程短的疾病,潛伏期二至十五天。

臨床表徵可以從無症狀(或稱為無症狀感染)、或像感冒一樣,至嚴重如出血性登革熱、甚至休克。

有明顯症狀的登革熱主要分為典型性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其症狀分別如下:(一)典型性登革熱:突發性高燒(體溫常驟昇至三十九至四十℃,而後可能持續五至六天)、伴隨著畏寒、頭痛、四肢酸痛、骨關節酸痛、肌肉痛、背痛、後眼窩痛、畏光、虛弱及全身倦怠。

有些則有臉部潮紅、眼皮水腫、結膜充血、味覺改變、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及肝腫大,但脾腫大則不常見。

發燒及全身症狀約三至四天後消失,一部份人會在體溫下降後再度上升,形成像馬鞍狀的體溫曲線,在發燒後期可能會出現出血斑,尤其常見於下肢。

有些人在第三、四日短暫出現疹子,有時會引起全身發癢。

一些較少見的症狀則包括喉嚨痛、相對性心搏過緩、腦膜炎等症狀及大腦病變等。

患者的檢驗數據大多呈現白血球、血小板低下、肝臟發炎指數上升之情形。

(二)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為較嚴重的登革熱臨床表徵。

潛伏期與初期症狀典型性登革熱相同,通常在發病二至五天後病情嚴重,有自發性出血現象,如牙齦出血、流鼻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女性月經大量流血、經期延長。

也可能出現血管通透性明顯增加的證據,如低蛋白血症,肋膜或腹膜積水。

更嚴重時會血壓下降至休克狀況,甚至量不到血壓。

診斷登革熱要與一些疾病做鑑別診斷,在發燒早期應與流行性感冒、瘧疾、斑疹傷寒、日本腦炎等鑑別;皮疹出現後,易與麻疹、德國麻疹、猩紅熱或藥物疹混淆。

休克發生時則應與敗血症及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做鑑別,此外亦須與其他病毒引起的出血熱與腸病毒、腺病毒、急性腎盂腎炎等做鑑別診斷。

確立診斷必須靠實驗室的檢驗。

目前疾病管制局有血清學檢驗來測登革熱抗體、聚合 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偵測病毒基因、病毒培養分離三種方法,其中聚合 反應和病毒的分離必須在發病七天內取得病人檢體。

血清學檢驗是偵測抗體(身體為了對抗外來的病菌會產生抗體來對抗病菌)的存在,因此在疾病恢復期時患者體內的抗體通常是最高的,急性發病時可能身體尚未產生抗體,雖然患者正在發燒、關節痛,但是血清學檢驗卻是呈陰性反應。

因此,登革熱的檢驗必須在患者急性及恢復期各採取次血液檢驗。

登革熱的傳播靠病媒蚊,隨著蚊子的飛行,帶有登革熱病毒的蚊子所到之處就可能形成一處新的疫區。

所以防治登革熱首重病媒蚊的防治。

民眾應提高警覺,了解登革熱的症狀,一來發病時早日就醫、儘量避免併發症及重症發生,而發病後使用蚊帳也可避免被病媒蚊叮咬,減少登革熱的再傳播,至以往零本土病例的目標。

希望經由大家的努力能早日防治登革熱成功。

【回本期目錄】



4. 世界卫生组织

重要事实. 登革热由蚊子传播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类流感疾病。

有时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并发症,称为登革出血热。

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增长。

现在,约 ...全球网站区域网站世卫组织区域办事处网站非洲美洲东南亚欧洲东地中海西太平洋Whenautocompleteresultsareavailableuseupanddownarrowstoreviewandentertoselect.عربي中文EnglishFrançaisРусскийEspañol世卫组织网站主页健康主题Alltopics»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资源实况报道图片事实出版物问答热门主题肝炎癌症狂犬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WorldHealthAssembly»国家Allcountries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区域办事处»非洲美洲东南亚欧洲东地中海西太平洋世卫组织与国家的合作»开展的工作特写故事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 »WHO©来源 媒体中心Headlines »Timeline:WHO'sCOVID-19response » 突发卫生事件突发卫生事件»COVID-19大流行世卫组织的作用人道主义卫生行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出版物新闻和特写有关紧急情况的特写后备合作伙伴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重要作用捐助方对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应急基金承诺捐款疾病爆发新闻Coronavirusdiseaseoutbreak(COVID-19)»WHO©来源WHO©来源关于世卫组织关于世卫组织»我们是谁我们开展何种工作我们在何处工作世卫组织总干事联系我们»理事机构»世界卫生大会执行委员会规划、资金与问责»Betterhealthforeveryone »WHO©来源跳转到主要内容AccessHomeAlt+0NavigationAlt+1ContentAlt+2媒体中心导航媒体中心新闻新闻稿往年的新闻稿声明往年的声明向媒体提供的简讯往年向媒体提供的简讯要事宣传活动会议一览实况报道特写评论多媒体联系我们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实况报道第117号重要事实登革热由蚊子传播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类流感疾病。

有时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并发症,称为登革出血热。

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增长。

现在,约有五分之二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登革热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带,多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

登革出血热在亚洲一些国家是导致儿童严重患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登革热没有特异的治疗办法,登革出血热更为严重,但是适宜的医护常常可挽救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生命。

预防登革热病毒传播的惟一途径是与携带疾病的蚊子作斗争。

登革热是一种蚊传感染,近年来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公共卫生关注问题。

登革热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多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

登革出血热(DHF)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并发症,于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和泰国登革热流行期间被首次发现。

当今,登革热影响到大多数亚洲国家,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一个主要病因。

登革热由四种不同、但却紧密相关的病毒引起。

感染一种病毒并恢复后,对该病毒具有终生免疫,但对此后感染的其他三种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暂免疫力。

有足够证据表明,连续感染会增加患登革出血热的危险。

登革热全球负担登革热发病率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升。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二的约25亿人面临罹患登革热危险。

世卫组织现在估计,每年世界上可能有5000万登革热感染病例。

仅在2007年,美洲就有89万多登革热报告病例,其中2.6万为登革出血热病例。

目前该病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

1970年之前,只有九个国家发生过登革出血热流行,到1995年时这个数字增加了四倍以上。

随着疾病向新的地域传播,不仅病例数量有所增加,而且暴发性疫情也在出现。

2007年,委内瑞拉报告8万多病例,包括6000多登革出血热病例。

其他一些统计数字:登革热流行期间,未曾接触病毒者的感染率通常为40%至50%,但可高达80%至90%。

每年约有50万人因患登革出血热需住院治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儿童患者。

感染者中约2.5%发生死亡。

如果得不到适当治



5. 登革熱知多少

 ※ 高師大健康簡訊第六期登革熱知多少 什麼是登革熱■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斷骨熱。

■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依登革熱病毒的抗原性可分為一、二、三、四型。

種類與症狀依發病症狀可分為: ■典型登革熱(denguefever)又稱原發性登革熱(primarydengue) ■出血性登革熱(DHF,denguehemorrhagicfever),或稱續發性登革(secondarydengue),又稱登革休克徵候群(DSS,dengueshocksyndrome)。

■典型登革熱(denguefever),原發性登革熱(primarydengue)潛伏期為三至十四天,兒童發病時通常情況較成人為輕。

前驅症狀於發熱12小時內發生,可能有頭痛、厭食、背痛、僵硬、臉部潮紅等症狀。

  典型登革熱■典型登革熱臨床症狀 1.發燒:體溫遽然升高至39°C至40°C,持續5至6天,有時會呈現雙峰性的發燒,即約於第3天體溫下降,1至2天後再度發熱2至3天,發熱時會有寒顫的現象。

 2.疼痛:與發燒同時發生,會感覺頭痛、骨頭痛、關節痛、肌肉痛、背痛,還有眼球轉動或按壓時眼窩後部會覺得疼痛,也會有畏光的現象。

所謂斷骨熱(Breakbonefever)之稱就是為了形容這種劇烈的疼痛。

 3.發疹:約於3至4日時會出現,有些病患會於早期發疹,也有不發疹,疹子先出現於四肢和軀幹,再擴散至胸部和臉部,有時像斑狀丘疹,有時像猩紅熱紅斑。

其特徵為搔癢、刺痛,且予施加外壓時,紅疹不會消退,疹子於發熱末期或退熱時消退。

 4.併發症:病後有可能出現極度疲倦及抑鬱症狀,偶然病者會惡化至登革出血熱,並進一步出血、休克,甚而死亡。

 5.死亡率:典型登革熱致死率低於1﹪。

 出血型登革熱(一)■出血性登革熱(DHF,denguehemorrhagicfever),或續發性登革熱(secondarydengue)又稱登革休克徵候群(DSS,dengueshockyndrome)。

 ■出血性登革熱的成因是因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病毒患者,可引起對該型病毒的終身免疫;但若又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將可能發生出血性登革熱,且多於第一次感染後三個月至五年內發生。

 ■自1953年開始,發生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等各地的奇異性登革熱。

 ■出血性登革熱臨床症狀: 1.對象:主要侵襲3至10歲的兒童,以嚴重而可能致命的出血徵候乃至休克為特徵。

2.徵兆:有發燒、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全身倦怠、情緒顯得不安、明顯出血現象,如皮下點狀出血、腸胃道出血、子宮出血、血尿等,四肢冰冷、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甚至休克。

 3.出血:出血性登革熱發生出血的時間,大約是在發燒將退的時候,或是退燒後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家屬應當多加留意,避免延誤就醫時效。

4.死亡率:致命率高達40到50%,但如經適當的醫療照顧,致死率<5%。

登革熱傳染途徑■登革熱之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aegypti)和白線斑蚊(Aedesalbopictus)■斑蚊喜歡在日間叮人,尤其是日出後兩小時及日落前數小時,吸血場所大多在屋內或野外陰暗處,如樹林或竹林內。

 ■埃及斑蚊分佈於嘉義布袋以南、屏東恆春以北地區;而白線斑蚊則分佈全島各地。

斑蚊之生活史 斑蚊生活史包括卵、孑孓、蛹、成蚊四階段,其中斑蚊幼蟲期(從卵孑孓蛹)約八至九天,雌蚊約可存活四週,雄蚊約一週。

故針對清除病媒蚊孳生源(積水容器,如花瓶、花盆、貯水桶、水缸等)為何倡導至少每週刷洗並換水一次,即為防止斑蚊在水中由卵孑孓蛹(至少八至九天)蛻變為成蚊,使病媒蚊無繁殖下一代之機會。

■登革熱病毒只能存於人、猴及病媒蚊體內。

 ■病毒必須藉由病媒蚊叮咬才能從人傳給人,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

■可傳染期(Periodofcommunicability)從開始發燒的前一天直到退燒都具有傳染力,病媒蚊叮咬登革熱病患,吸取病人的血液,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可能傳給蚊子繼而傳播開去,不過與患者接觸是不會被傳染的。

八至十五天後,則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其時期可能長達幾個月。

 ■病媒蚊如在氣溫攝氏18度以下,在高溫下已具有感染力之蚊蟲,如置於溫度攝氏18度以下,吸取含有病毒之血液時,病毒並不會在蚊體內繁殖,將會喪失感染性。

但如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