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蟲病病媒蚊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2015諾貝爾生醫獎-寄生蟲病依舊糾纏人類

相較於傳播迅速且致死率高的病毒和細菌性疾病,世人對久遭忽視之寄生蟲病明顯 ... 俗稱象皮症之淋巴血絲蟲症,目前感染全球120萬餘人,威脅58個國家近1億2千萬 ... 一經篩檢確認,立刻投藥治療,並在全島定期噴灑殺蟲劑,力求撲滅病媒蚊。

Search/搜尋分類選單-文章分類-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1年2010年372期-諾貝爾獎百年紀念專輯(2000年12月號)108期-化學元素週期表(1978年12月號)60期-激素(1974年12月號)2008年2009年封面故事2015年552期-諾貝爾獎特別報導(12月號)文章專區2015-12-012015諾貝爾生醫獎-寄生蟲病依舊糾纏人類552期Author作者施秀惠/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臺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董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測國文科專案研究員。

諾貝爾生醫獎寄生蟲瘧疾疫苗蚊子病媒蚊運動神經默克今(2015)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之貢獻為研發抗寄生蟲藥物,大幅提升人類健康。

相較於傳播迅速且致死率高的病毒和細菌性疾病,世人對久遭忽視之寄生蟲病明顯陌生而無感;而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獎,百餘年來亦僅兩度獎勵寄生蟲學成就:1902年羅斯發現瘧蚊傳播瘧疾、1907年拉韋朗發現原生動物瘧原蟲為瘧疾病原。

輿情遂有「看不懂」之質疑:為何如此懷舊復古,獎勵遠離我們已久的寄生蟲治療藥物研究?諾貝爾委員會洞察世事,頌詞開宗明義,振聾發聵:寄生蟲病困擾人類數千年,導致全球嚴重健康問題,尤其影響最貧窮的人群,成為改善健康與福祉之障礙。

獲獎者開發出之新藥物,對最具破壞性的數種寄生蟲病提供革命性治療。

臺灣和三種寄生蟲病間關係不一:瘧疾偶有外來病例,河盲症從未發生,而象皮病確曾荼毒金門地區。

本文側寫諾貝爾獎示眾而不容忽視之三病,尤著重於臺灣前輩寄生蟲學家的貢獻。

 范秉真教授一網打盡班氏血絲蟲俗稱象皮症之淋巴血絲蟲症,目前感染全球120萬餘人,威脅58個國家近1億2千萬人口,其中逾90%係由隸屬圓形動物門之班氏血絲蟲(Wuchereriabancrofti)引發。

成蟲寄生於人體淋巴系統,雌雄異體且為卵胎生,交尾後產出第一期幼蟲(即微絲蟲),蚊子吸食人血時攝入,在蚊體兩度蛻皮發育為感染性第三期幼蟲;再度吸食人血時注入人體,幼蟲移行至淋巴管,蛻皮兩次後發育為成蟲。

阻塞淋巴管,導致水腫、肢體腫脹如象腿、陰囊腫大喪失生育力等長期病變。

臺灣曾遭班氏血絲蟲荼毒,澎湖、金門和馬祖等離島之感染率皆逾10%,根除成就首推范秉真教授。

范教授自民國58年起,積極展開金門地區血絲蟲防治工作。

由於微絲蟲在人體晝伏夜出,夜間始出現於末梢血管,范教授團隊不辭辛勞,實施夜間全民抽血檢驗;一經篩檢確認,立刻投藥治療,並在全島定期噴灑殺蟲劑,力求撲滅病媒蚊。

然而歷時3年卻成效不彰,遂大刀闊斧,仿照霍京醫師前例,在食鹽中加入微量殺蟲藥物海喘散(Diethylcarbamazine),同時全面停售普通食鹽,所有居民無論是否得病,皆食用政府配給之含藥「健康食鹽」。

海喘散包衣食鹽防治計劃成效卓著:自民國63~66年間,大小金門分別施行半年和4個半月後,感染率歸零。

而後連續8年驗血追蹤,皆未發現微絲蟲蹤跡,證實血絲蟲症已在金門地區根除。

范教授榮獲多項獎勵,隨即捐獻獎金於69年設立「范秉真教授寄生蟲學研究論文獎」,激勵年輕學子投身寄生蟲學研究,延續至今。

血絲蟲症常識已藉文創作品普及傳播,醫師作家汪湘琦撰寫之〈無卵頭家〉,76年獲得第一屆聯合文學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隔年改編為電影。

描寫澎湖流行一種怪病,患者陰囊腫大達數十倍,不僅影響外觀更妨礙行動,部分患者忍痛割除,雖能順利跑船成功創業,卻也成為無卵頭家,中斷香火而衍生人倫悲劇。

小說生動描述村民對此病之茫然困惑:「蚊子這麼小的嘴巴,怎能吹出如此巨大的卵袋?」;評審委員雖決議發給首獎,卻仍在評審會議中提問:「真有這種寄生蟲嗎?」展望科普,路漫漫其修遠兮,有待上下而求索。

 默沙東藥廠永久支援河盲症防治河盲症之病原蟠尾絲狀蟲(Onchocercavolvulus)亦為血絲蟲,但傳播者為黑蠅。

微絲蟲在皮下組織移行引起強烈發炎反應,發癢疼痛且可形成纖維性結節,若發生於眼部則可因慢性結膜炎而視力受損,甚至永久失明。

黑蠅生活於人類生活仰賴之河川,此症因此得名。

大村



2. 環境、蚊子、傳染病

直到1878 年,曼遜(Patrick Manson)證實絲蟲是由蚊蟲所媒介。

絲蟲有許多種,曾 ... 臺南最早發現的血絲蟲病流行,是1937年在澎湖所作的調查。

後來,高雄縣、 ... 人是經由病媒蚊叮咬帶病毒的動物後,再叮咬人體而感染。

由於人並非日本腦 ...環境、蚊子、傳染病陳維鈞長庚大學醫學院寄生蟲學科  環繞人之情境即構成環境,而人一旦存在即與環境相融合。

環境有變,影響層面往往十分廣泛,疾病(尤其是熱帶疾病)的發生與分佈所受到的影響,就是其中顯著的例子。

可能改變環境的因素包括:氣候變遷、自然災變、土地開發、都市化、人口遷移及社經發展等。

  環境和生活品質的關係是無法一分為二的,雖然保護環境本應是人類與大自然共存的基本態度,但人類在環境中生活,卻不得不去運用環境。

結果當然有得也有失,從世界衛生組織在泰緬邊界區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從1986年的59.5%下降至1995年的23.5%,這些新開發區雖然改善了當地部份民眾的生活,瘧疾病例卻同時在這些區域迅速增加。

人類究竟該怎麼與環境共處?真是一門科學與藝術兼具的學問。

完全自然的環境,不一定適合人類生活,怡人的生活環境也不必然有益健康。

傳染病的發生受環境的影響很人(如下圖),因此,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環境是另一個必須思考的層面。

  適當的環境在適宜的氣候調節下,造就蚊蟲孳生,透過蚊蟲傳播病原體,最後由病原體致人於病,這是蚊媒疾病在自然界的循環。

臺灣有這樣的條件,也曾有這樣的疾病,值得我們回顧,也值得我們思考:血絲蟲病(象皮病)--人類對象皮病的認識,可以回溯到西元前600年的古印度和和波斯。

直到1878年,曼遜(PatrickManson)證實絲蟲是由蚊蟲所媒介。

絲蟲有許多種,曾流行於臺灣的種類是班氏絲蟲(Wuchereriabancrofti),人為其唯一的寄主,病媒是熱帶家蚊。

這種蚊蟲是居家常見的騷擾性害蟲。

在呈丙,終年可見,每當午夜時分,好夢正酣,郤聞嗡嗡蚊聲,繞耳下去,多半是熱帶家蚊來襲的徵兆。

  象皮病乃因患者的組織增生導致肥厚腫大,主要發生於四肢和陰囊等部位。

臺南最早發現的血絲蟲病流行,是1937年在澎湖所作的調查。

後來,高雄縣、臺南縣、金門及馬祖均陸續出現規模不等的流行,其中以金門地區較為嚴重,根據1954年所作的調查,感染率為19.1%不過,目前已無確定的臨床病例。

  瘧疾--近代科學發展以前,"瘴氣致瘧"一直被認為是瘧疾的致病原因。

目前,瘧疾仍是大部份熱帶國家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近年來,由於土地利用的型態改變(例如水稻栽培面積增加)、人口因經濟或政治因素而遷移,加上全球氣溫普遍上升,間接促成瘧疾病例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在1994年所做的統計顯示,全世界大約有3.5億的人感染瘧疾,其中死亡病例超過一百萬。

儘管許多國家都不遺餘力地進行防治工作,病例卻仍有增無已。

  瘧疾的主要病徵是呈週期性的發燒型態,紀元前三百多年前,醫界先哲希伯拉提斯(Hippocrates)對此就已有詳細的觀察。

瘧原蟲則在1880年由法國軍醫拉法蘭(C.L.ALaveran)從患者體內發現。

而瘧原蟲的有性生殖則是由羅斯(Rona1dRoss)於1897年發現。

羅斯和拉法蘭也因為在瘧疾研究的重大發現,分別在1902年和1907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瘧疾在臺灣曾有過一段鼎盛的時期,戰後初期全臺灣約六百萬人口中,至少有一百五十萬人口感染瘧疾。

之後,由於DDT廣泛使用,配合各項積極的防治措施,世界衛生組織1965年宣佈臺灣為瘧疾根除區。

  瘧疾治療藥物的使用,可以回溯到1638年,當時秘魯總督的妻子金瓊伯爵夫人(Countessd'ElCinchon)染患瘧疾,被當地一種稱為金雞納樹的樹皮治癒。

後來大量使用的抗瘧疾藥物--奎寧(quinine)即是由此提煉出來。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大力推介一種新的抗瘧藥物--青蒿素(artemisinin),這種藥物是從中國傳統用於解熱的草藥--青蒿(Artemisiaannua)中提煉出來的。

  登革熱--登革熱開始在人類的傳染病學史上出現,始於十八世杞末葉,及至1906年,埃及斑蚊被發現是主要的傳播媒介;翌年,又證實病毒



3. 登革熱治理

... (病毒、瘧原蟲等)就隨著口水直接注入人體,而使人生病,但是感染絲蟲病的病媒蚊並不直接將絲蟲注入皮膚,而是具感染力的血絲蟲幼蟲會鑽破蚊的下唇跑出,爬 ...首頁關於我們服務項目真實案例專業認證常見問題聯絡我們提升居住生活品質服務項目首頁 > 服務項目 > 登革熱治理登革熱治理登革熱是一種發病率高,傳播快且病程短的疾病台灣地處亞熱高溫多濕地帶,最是昆蟲孳生繁殖之溫床,最常見居家害蟲當屬蚊子,台灣產蚊有130多種,雌蚊不但叮人吸血,更是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血絲蟲病等傳染病。

蚊子蚊蟲僅雌蚊會傳播疾病。

雌蚊因其尖銳的口針,插入人體皮膚微血管內,吸取血液,而血液內的病原體也就一起進入蚊蟲的體內,病原體進入後開始大量繁殖,而後進入唾液腺內,當雌蚊叮咬另一個健康人時,需吐出口水,口水內含有抗擬血劑,避免血液凝固,大部分的病原體(病毒、瘧原蟲等)就隨著口水直接注入人體,而使人生病,但是感染絲蟲病的病媒蚊並不直接將絲蟲注入皮膚,而是具感染力的血絲蟲幼蟲會鑽破蚊的下唇跑出,爬到寄主的皮膚上,經由蚊叮咬的傷口或其他傷口進入皮膚內。

所以絲蟲幼蟲對乾燥極為敏感,如不及時自傷口進入,則很快死亡。

在台灣由蚊蟲傳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瘧疾(目前僅境外移入病例)等。

 我知道登革熱很恐怖,那我該怎麼辦?預防重於治療。

登革熱的傳染媒介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

減少蚊子與不要被蚊子叮到才是王道。

沒有病媒蚊,就不會被傳染登革熱。

要提醒大家的是,病媒蚊的主力是埃及斑蚊,他喜歡住在室內。

埃及斑蚊喜歡室內、埃及斑蚊喜歡室內、埃及斑蚊喜歡室內。

所以不是不出門就沒事了喔! 使用安全、效能、兼顧環境與生態的策略依照危害的四周環境及其棲息場所,各種病媒害蟲生態習性、孳生來源和入侵途徑做出判斷,找出問題點之後,擬定針對現場有益的方案,結合生物、物理、化學防治技術與方法,達到減少控制害蟲數及危害程度。

 生物來源1.大樓周圍附近排水溝積水,孳生幼蚊孒孓。

 2.成蚊由大門,車道或其他開口侵入大樓。

 3.地下室汙水池孳生幼蚊孒孓4.室內積水孳生幼蚊孒孓 5.盆栽,水盤積水孳生幼蚊孒孓 6.成蚊由管道間或隨電梯侵入,分散至各樓層7.蚊蟲性喜棲息停留於陰暗,潮濕,避風處。

 物理防治1.利用特殊波長的燈光捕蚊燈誘捕入侵的成蚊2.利用自動門,空氣簾將蚊蟲阻絕於室外,或暫時密封排水孔 化學治理成蟲防治成蟲防治可區分為空間噴灑與殘效施藥兩種方式,空間噴灑針對成蟲活動或可能躲藏棲息之處施藥,在緊急防治時以超低容量ULV或熱霧機FOG進行施藥效果最好(需注意抗藥性問題)。

殘效施藥為平時降低蚊子的有效方法,以室內施用效果最佳,可將具殘效性之藥劑噴灑於地下室、室內停車場、室內之牆壁上,如此即可發揮殺蚊之功效。

幼蚊孒孓防治孑孓孳生於水中,若能在排水溝、污化池蚊蠅孳生源投以昆蟲生長調節劑或微生物製劑是當前最佳防治方法,亦無抗藥性的問題。

如污水池、化糞池、衛生下水道、沼澤低窪等地,本公司所使用進口昆蟲生長調節劑,使昆蟲的幼蟲無法順利脫皮、化蛹、羽化為成蟲繼續繁殖,達到防治效果。

使用常效、低劑量、無臭、方便、水中生物環保無魚毒,配合成蟲藥劑使用,達到更快速之全面防治效果。



 不要小看一只小小的蚊子,它除了在叮咬的時候疼痛之外,還可能會導致一些病菌的感染,所以希望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更加注重蚊蟲的一個預防工作,這樣子才能夠更好地降低因為蚊子叮咬而給自己帶來身體健康的影響。

量身訂制治理與處理方式佳迪恩環保科技,首先派遣人員現場場勘,並以專業儀器進行汙染檢測;依據不同場所、不同危害設計最符合經濟效應的治理方式,包含一次性施作以及長期性的環境防治計畫,並提出估價。

客戶確定施作後,派遣環保署訓練合格之人員執行任務,並使用具有認證之環境用藥,減少對環境造成之危害。

最後提出施做過後的保固服務、完工報告、施作證明等等。

此為佳迪恩一套標準治理流程。

服務日期及時間請提前致電或來信告知,我們將派專業人員與您聯繫,從人員檢測到現場施作,都會盡力配合客戶,安排出最適合的服務日期及時間。

不曉得是要處理室內、室外還是兩者均需要?佳迪恩會先找出問題的根源,針對問題制定出幾套防治方案,甚至您只需要一通電話,敘述現場面積、遇到何種狀況,我們都能給予初步估價及適當的幫助。

如遇到嚴重危害案件或時間較急迫之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