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消失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怎樣解決自我感喪失,以及不真實感

自我感喪失較少單純出現,常常與焦慮症、憂鬱症等心理困擾相伴隨出現。

一、含義是指持續或重復地經驗到從自己的身體或心智運作中抽離開來,或是從外部觀察 ...最新快訊[2021-02-04]更年期該不該減肥?不妨這樣做,不發胖,身體也更健康健康[2021-02-04]老是反酸燒心的人,吃花生可以緩解?經常吃花生能不能養胃?健康[2021-02-04]尿蛋白流失嚴重怎麼辦?醫生是這麼說的健康[2021-02-04]如何保持長久的健康?送你長壽飲食6個字:少三白、多三黑健康[2021-02-04]堅果有益,能多吃嗎?健康Home健康怎樣解決自我感喪失,以及不真實感尋夢新聞[email protected]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加入LINE好友…自我感喪失較少單純出現,常常與焦慮症、憂鬱症等心理困擾相伴隨出現。

一、含義是指持續或重復地經驗到從自己的身體或心智運作中抽離開來,或是從外部觀察自己的感覺。

二、具體表現1、不真實感:原本很熟悉的自己或外在環境,變得陌生或不真實。

比如,感覺鏡子裡的那個自己很陌生。

2、與身體分離感:感覺自己的身體麻木或者彷佛已經死去、覺得身體的某些部分(例如手或腳)不再和其餘的部位連接在一起、感覺被抽離開,以致覺得對自己不再熟悉,好像從遠處觀察自己等。

兩大表現中,不真實感較為普遍,與身體分離感隻占19%。

三、負面影響1、造成恐慌感。

這種感覺從未體驗過,因而感到奇怪,讓人有意無意地聯想到,身心是不是出了大事兒?而這個聯想又造成焦慮、恐慌或空虛等情緒。

2、少數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會受影響。

四、形成原因在遭遇重大挫折、創傷、內心沖突時,自己無力承受,觀察自我便與自己疏離開來,仿佛那些遭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是來自於陌生的他者。

如此,自己才能繼續正常的生活。

由此可見,自我喪失感,本質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以情緒極度強烈,以致無力承受為主要特點。

情緒強烈與否是相對於自我力量而言。

自我力量越小,情緒越易強烈。

而女性一般較男性力量弱,兒童較成人弱。

由此可以理解下述調查研究結論:女性的自我感喪失發生率為男性的兩倍。

孩童時期遭受過情緒虐待與創傷事件者,為易感人群。

五、發展過程一開始,自我喪失感隻發生在特定情景下,或能想起創傷回憶的時候。

由於定力弱、身體疲憊、心情煩亂,自我感喪失易在其它有壓力或令人焦慮的場合出現,如果又排斥與害怕自我喪失感,則易形成精神交互作用,排斥與害怕帶來的無助、恐懼、憂鬱等情緒,與自我感喪失相互加強,揮之不去,越揮越重,久而久之,則變成慢性狀態,大部分時間都感覺自己不真實,仿佛已經死去一般。

六、面對思路1、平常心看待A、首先必須了解,自我感喪失其實是一般人很常見的現象,大約50%的人群都不同程度地體驗過,只是大多數人沒有過度留意。

假若只是暫時性地出現,則大可放心,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處理。

有些慢性化的困擾者,由於已經適應了自我感喪失狀態,甚至連自己都不覺得有求助的必要。

B、前面已說,自我喪失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使自己免於在強烈情緒中崩潰。

因此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並沒有什麼危險。

C、也不要對「陌生的自我感喪失體驗」消極負面聯想,以為是身心出大事了。

實際上,只要對生活學習工作沒實質影響,習慣了這種感覺就好。

2、找出促發因子反覆觀察自我感喪失在哪種情況下會加重,哪種情況下會減輕或消失,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促發因子,然後解決之。

促發因子,即促進自我感喪失發生的因素。

根據一寧以往咨詢經驗,常見促發因子有:A、負面情緒強烈。

B、睡眠質量不好。

C、有令人感到受威脅的人際互動或壓力。

D、內心有強烈的沖突。

E、體質弱且當時精氣神很弱。

在一項收集了117個個案的研究裡,西麥等人發現,自我感喪失,對於各種藥物治療的反應都不理想。

但改變促發因子,會有幫助。

讀者可能會問,促發因子如何改變?請參考一寧其它精彩文章,如自我喪失感持續明顯,最好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協助。

本文轉至一寧心理咨詢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怎樣解決自我感喪失,以及不真實感About尋夢園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



2. 精神官能症

心因性失憶症2心因性朦朧症3多重人格4自我感喪失健康新聞問診紀錄醫護百科國家網路醫藥免費醫藥諮詢登入使用帳號登入*密碼*登入已有帳號?註冊信箱或手機當帳號*密碼*再次確認密碼*註冊忘記密碼?精神心靈補給站首頁‧信仰藝術運動自然活動精神心理感情夢境家庭‧工作‧其他心靈專欄解夢留言版心靈志工智能不足‧自閉症‧過動兒‧厭食症‧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妄想症‧情感性疾患‧精神官能症‧人格異常‧物質濫用單元分類>心靈補給站首頁>精神> 精神官能症  精神官能症分類焦慮疾患  心性障礙焦慮疾患又可以分成一、焦慮症二、類身體化障礙三、解離症四、偽病焦慮疾患定義焦慮疾患輕重程度1輕度焦慮 1.知覺能力提高。

 2.對相關及有意義之事物注意力增強。

 3.警覺性提高,可使用問題解決法處理問題。

 4.失眠、易怒、不安、哭泣、抽煙。

2中度焦慮 1.知覺範圍變小,選擇性注意某些特定細節,無法面面俱到, 十分機警。

容易變的神經質、吹毛求疵、合併身體症狀。

 2.聲音抖動、音調改變、心跳增加、身體搖曳。

3重度焦慮 1.未能注意整個環境,把焦點放在細鎖小節上,如世界末日一 般,無法學習。

 2.血壓上升、心跳增加、頻尿、噁心、頭昏。

 3.自動性行為朝向馬上解決問題,取代解決問題。

4恐慌又叫嚴重度焦慮 1.明顯之散亂、無法注意到發生什麼事。

 2.感覺害怕、恐懼,產生解離,幻覺增加、失去現實感。

 3.不能解決問題,無自制力、並且無法接受外界溝通訊息,  久之人格畸型。

一、焦慮症焦慮症分類1恐慌症2全身性焦慮症3恐懼症4強迫症5創傷後壓力症欣然幽默、慷慨大方、但喜怒無常、易受環境改變。

1恐慌症1.需三週出現三次以上2.經常合併曠野症發生2全身性焦慮症又叫泛慮症,長期性焦慮,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

3恐懼症1.有特定不安的對象,情況或處境。

2.又分為懼困症、懼社交症、單純恐懼症。

3.恐懼類化現象,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蛇。

4.恐懼症有特定對象,但對象受類化影響,隨時改變。

4強迫症1.有強迫思想衝動和行為發生,令當事者難過不安。

2.強迫症是個話地自限者,故初期入院先順應其強迫行為,至末期時則採取適當限制對象。

5創傷後壓力症1.又稱重大打擊後症、反應性精神病、病態式哀掉症。

2.急性型─發生事故六個月內解決病況。

3.遲延型─發生事故六個月後才發病。

4.慢性型─發生事故六個月以上未解決病況。

二、類身體化障礙類身體化障礙分類1轉化症2身體症3慮病症1轉化症 1.通常女生男生的比率是二比一,好發年齡青春期到壯年初期 。

 2.病人通常受心理挫折影響,出現轉化症。

2身體症 又叫心身症,好發三十歲以下,女性見多。

通常與心理挫折有 關。

3慮病症 1.病人因為過度關心自己健康,而影響日常生活。

 2.慮病是一種退化作用、求救行為、自衛機轉。

 3.病人常常不相信醫師,所以有經常找醫師求診的習慣。

三、解離症解離症分類1心因性失憶症2心因性朦朧症3多重人格4自我感喪失1心因性失憶症 1.暫時性、選擇性遺忘某些重要資料。

病因常因某些創傷或挫 折有關,非氣質性病變,病人常常不關心自己的毛病。

 2.發作時定向感混亂,意識混亂,無目的漫游。

 3.潛抑、否定、隔離。

2心因性朦朧症 1.突然性、意外的失去自我認同與定向感。

一旦恢復,對曾經 發生情境卻毫不知情。

 2.潛抑、否定、隔離。



3多重人格 1.病人通常有兩種以上人格,各具特色及完整功能,但其中有 一主宰,人格彼此間互不相知、一切在潛意識進行。

 2.潛抑、否定、隔離。

4自我感喪失 1.病人失去現實感,如手腳不是自己的、自己言行失控、自己 不是原來自己,故社交和職業功能障礙。

 2.潛抑、否定、隔離。

四、偽病偽病分類1心理偽病2身體偽病1心理偽病 1.又稱泛精神病,病人受意識產生嚴重心理疾患 2.治療時易受暗示,常發生抗拒、或濫用物質使病情更嚴重。

2身體偽病病人受意識支配,促使身體症狀出現,其改變快速,期待住院。

常 合併物質濫用,病人對自己生病不



3. 迷失的自我: 從劉俠事件談解離症@ 家有"奇夢子" :: 隨意窩 ...

此病的發生原因不明,但是研究顯示:反社會人格者、酒精與藥物濫用的個案容易有此病。

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 ...家有"奇夢子"[啟動奇夢子密碼]書中用"奇夢子"來代替"精神分裂症患者"(2013年已正名思覺失調症)。

身為家屬的我藉此園地分享照護經驗和心得。

希望能和相同境遇的家屬分享&互相鼓勵...也願藉由[知識]的分享讓精神疾病的汙名早日去除。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009221135迷失的自我:從劉俠事件談解離症?違常疾患from:林為文醫師的心靈會客室http://www.nu-vista.com/tbm/faq03_dissoicative.htm今年二月劉俠女士在沒有預警的情形下,被印傭施暴而導致死亡的事件,曾引起廣泛的討論。

而該印傭在精神鑑定後,被診斷為解離症(dissoicativedisorder)。

 一般來說,解離症的發生率也較其他精神疾病來的低,國外的流行病學率約0.01%。

雖然如此,在報章雜誌、電影等媒體上,以這類疾病為主的題材卻是很常見的。

但何謂解離症呢? 簡單的說解離症主要是意識、記憶、身份、或對環境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壞,因而對生活造成困擾,而這些症狀卻又無法以生理的因素來說明。

 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第四版,將解離症分為四大類,包括解離性失憶症(亦稱為心因性失憶)、解離性迷遊症(亦稱為心因性迷遊症)、解離性人格疾患(亦稱為多重人格違常)與自我感消失症(depersonalizationdisorder)。

 這一類的個案通常無法維持一個完整且一致的自我,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誰,或經驗到有很多的『我』。

目前認為『解離』是對『創傷』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患者『離開』所受的創傷,也可以『減緩』該創傷進入他們的生命中。

研究顯示『解離現象』(dissociativephenomenon)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是一樣的,而兒童時期受到身體與性方面虐待的人較容易有解離症。

  解離性失憶症被認為是最常見的解離症,此病最常見的是對個人身份(personalidentity)失憶,但對一般資訊的記憶則是完整的。

而事實上在所有解離症中,失憶是最常見的症狀。

解離性失憶症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年輕成年人多於年長的。

這一類個案的失憶發作通常很突然,患者會無法回憶先前的生活、或人格,且主要是失去「過去的記憶」,特別是創傷性的生活事件。

 解離性迷遊症的行為通常更有目的的與失憶結合,患者常會離開原來的家庭或工作,旅行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建立另一個家庭或工作。

當他們被尋獲後,他們已經有一個新的『自己』,但無法記起個人過去的重要資料(如原來的姓名、家人、工作),而且新的我與舊的我並不會交互出現。

此病很少見,通常發生在戰爭、重大災難事件後。

解離性解人格疾患就是大家熟悉的多重人格違常,它是一慢性的疾病,也被認為是解離症中最嚴重的疾病。

 此病通常與兒時的性或身體的虐待有關,患者通常有二種以上的人格,在不同的時期某一個人格會成為主要的人格,而且彼此忽略,一個人格出現時,另一個人格就隱沒不見。

兩個人格有各自的記憶、情緒、行為模式、態度等,而且差異通常很大,好像兩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軀體身上。

 此病的發生原因不明,但是研究顯示:反社會人格者、酒精與藥物濫用的個案容易有此病。

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覺得自己很陌生且不真實,患者常覺得自己像機器人、在夢境中、或者覺得已經離開自己的身體,這種感覺讓患者很不舒服,而且他們也知道這些症狀不是真的。

  至於解離症的病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過去的研究顯示,遺傳可能與解離症有關。

如有的研究發現解離症患者的一等親罹患解離症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8-10倍,但另一些對雙胞胎的研究,卻有相反的結論。

無論如何,基因與解離症的關係,仍有待更大規模的研究。

在致病機轉上,一般認為可能是「心理功能的解離」,也就是原本能自我覺知與統整的個體,因為面對壓力,解離成各部份,使意念、記憶、行為被排除在意識之外,造成失憶、人格變化等症狀。

 雖然致病機轉未有定論,心理因素普遍被認為是誘發此病的導火線。

一般認為患者可能先有因為基因與生活創傷造



4. 人格解體障礙:當自我從軀體溜走

人格解體障礙,又稱自我感喪失症,患有該病的人為洞察自我是否是一個錯覺帶來了生動的啟示。

今敏《早上好》在19世紀末的一天,奧地利物理 ...人格解體障礙(depersonalisationdisorder,DPD),又稱自我感喪失症,患有該病的人為洞察自我是否是一個錯覺帶來了生動的啟示。

...今敏《早上好》在19世紀末的一天,奧地利物理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Mach)坐上一輛汽車。

他凝視過道,看到另一端有一個人,那是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師」。

在下一個瞬間,馬赫意識到,那位從汽車的後視鏡中凝視著他的老師就是他自己。

過了一會兒,馬赫變成了一個讓自己感到陌生的人。

據心理學家估計,在我們生活中的某個時刻,大約四分之三的人會經歷自我脫離的類似症狀。

如果你經歷過創傷,或者曾經虎口脫險,你可能會回憶起一種虛幻感是如何沖刷你的,你是如何突然與自我脫節的,或者你感覺你仿佛漂浮在空中,從上面俯視大地。

這些心理狀態似乎發揮了經驗氣囊的作用,使我們能夠處理威脅生命的壓倒性危險。

幸運的是,只要保持耐心和獲得關懷,安全氣囊通常會在創傷事件後被包裹起來,我們發現脫離的自我又回到了我們的軀體和我們的生活中。

但是在一些不幸的情況下,這種保護機制被「卡住」。

自我被困在自己身體的外部,脫離自己的體驗、感覺和想法——正如馬赫一樣,他在後視鏡看到衣衫襤褸的教師後,無法重新連接到那個自我。

這也是簡·查爾頓(JaneCharlton)的日常生活經歷。

大約一年前,我遇到了簡,一個英國婦女,35歲左右,當時她正在我在倫敦舉辦的跨學科工作坊上發表感人的演講。

在實驗室里研究人格解體現象,或者從枯坐在扶手椅上的哲學家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這是一回事;與PDP患者面對面交談,試圖對其進行理論描述和解釋,這是另一回事。

下一段是簡的陳述。

如果我平息這種心理狀態,我幾乎可以品嘗豐富多彩的生活,正如我以前那樣。

人格解體時我有一種期待感,一種期待有一個代理人改變我的生活並為我指明航線的感覺。

我想,這就是「活著」的行為表現,每天,我整日都在別人身上尋找自我存在的證據。

我仍然在科學上理解它,但我幾乎不記得它的感覺。

這些天,我處於持續不斷的悲痛狀態;我感覺好像我為自己的死亡而悲痛,似乎我在旁觀我的死亡。

簡和我坐在一間安靜的咖啡館,在布盧姆斯伯里(20世紀初曾為英國倫敦的文化藝術中心)的街道上。

說句題外話,這條街啟發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Woolf)寫下第三部小說《雅各布之屋》(Jacob’sRoom)。

簡在英國司法部擔任歐洲人權事務主管。

我們談論貓、葡萄牙酒和哲學。

她大笑,告訴我她喜歡待在法國和說法語。

我是一個「外部」觀察者,她的行為和其他倫敦人一樣,在寒冷和下雨的午後享受對話和喝咖啡。

然而,作為「內部」體察者,簡覺得她不完全存在於此時此地。

對她自己來說,她是虛幻的。

簡患有DPD——通常表現為一種深刻而痛心的感受,感到自我和自己的軀體相互隔離,對自己的經歷、記憶和思想產生疏離感。

一般而言,人格解體伴隨著現實感喪失,即對周圍環境產生疏離感。

[1]患者報告說感覺自己像殭屍或機器人,只有肢體動作而無靈魂。

這種精神紊亂在19世紀末被識別出來,而且根據後來美國和英國的研究[2],估計人群中該病的患者大約占1%至2%。

但是人們仍然對人格解體所知甚少。

達芙妮·西緬(DaphneSimeon)和傑弗里·阿布格爾(JeffreyAbugel)的書《感到不真實:人格解體障礙與失去自我》(FeelingUnreal:DepersonalizationDisorderandtheLossoftheSelf)描述了關於PDP的歷史淵源和諸多症狀,本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正如一扇透明的窗戶只有在產生裂縫時才有可能變得可見,我逐漸感興趣於DPD能夠揭示關於自我經驗甚至意識本身的哪些側面。

近年來,哲學家們開始質疑「自我」是真實的,或者主張自我只是大腦創造的「錯覺」,以使我們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

然而,如果自我只是一個假象或詭計,那麼為什麼「自我幻覺」的喪失會觸發如此戲劇性的虛幻感呢?為什麼失去與自我的連結讓你覺



5. 閱讀—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 六度˙時淵

這五大症狀包含了失憶(amnesia, 有記憶不連貫的現象)、自我感喪失(depersonalizion, 好像隔著一段距離看自己)、現實感喪失(derealization, 覺得 ...六度˙時淵跳到主文..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Apr03Tue201823:57閱讀—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       本書出版於2001年(中文版2004年),因此書中探討解離症時所採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是第四版(DSM-IV),但仔細比對之下,其實與第五版(DSM-5)相差不多,DSM-5將解離症分為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Amnesia)、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障礙症(Depersonalizion/DerealizationDisorder)、其他特定的解離症(OtherSpecifiedDissociativeDisorder)、非特定的解離症(UnspecifiedDissociativeDisorder)。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也就似俗稱的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

       即使診斷名稱和內涵令人眼花撩亂,但都是根據五大症狀而來,因此,對這五大症狀有所了解更為重要。

這五大症狀包含了失憶(amnesia,有記憶不連貫的現象)、自我感喪失(depersonalizion,好像隔著一段距離看自己)、現實感喪失(derealization,覺得外界事物陌生不真實)、身分認同混淆(identityconfusion,對自我不確定、困惑、矛盾)、身分認同轉變(identityalteration,角色身分產生轉換)。

這五大症狀又可以歸類為「時間(失憶)」、「內在(自我感喪失、身分認同混淆)」、「外在(現實感喪失、身分認同轉變)」等三大層面。

       解離,意味著一種不連貫、不一致的狀態。

雖然像是多重人格那種極端的解離狀況較為匪夷所思,一般人總對其懷有好奇或難以置信的心情,不過解離其實是一種人類的本能,是一種遇到危急狀況時的自我保護方式;當個體所遭遇的危機或創傷超過當時的他/她所能負荷的程度時,解離的機制就很可能啟動,發揮保護的作用,有點像是斷電,讓外界的刺激不再衝擊心靈,避免崩潰。

       過去我們常講面臨危機時,生物會產生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反應,但研究創傷的學者提及,若是戰或逃皆不可行,則個體很可能會產生凍僵(frozen)的反應,動物的裝死即是一例,人類也會;但可惜的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可以在危機解除之後自然地解凍(一些草食性動物脫離獵食者追捕之後,會不停地顫抖,把剛剛體內過多的能量抖掉),人類的解凍功能應該也有,只是每個人發揮得不一定完全,因此有些創傷處遇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完成解凍的程序。

這部分已脫離本書範疇,姑且省略,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解鎖」一書。

       即使是成年人,在遇到巨大的天災或是致命的襲擊時,也可能啟動解離的作用來自我保護,導致在危機過後會想不起某些事發經過的片段。

       如果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年幼孩子遭遇到長期的身心虐待,由於孩子實在太弱小到無法保護自己,則容易使得解離的功能經常啟動,也容易在長大之後因為類似的刺激而引發過度的反應。

       對於個體最嚴重、最容易造成創傷的就是性的侵犯,學界已經確認了解離症和兒童性虐待(childsexualabuse)之間的連結,成人若是有較為嚴重的解離症,若非近期內遭遇重大創傷,則很可能是肇因早期的身心受虐,不管是性、肢體、精神上的,這往往都會令人對個案的遭遇產生不只悲傷憐憫的複雜情緒,還有更多是對於那些照顧者的憤怒。

       對於解離症的治療,作者提出了四C療法的概念,包含安慰(comfort)、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連結(connection),也就是把心靈可能破碎而分離開來的每個部分都整合起來,而不是要去消滅或是取代掉哪個部分。

作者也強調,四C療法的概念不只是適用於解離症,其實在其他的心理困擾也可運用類似的概念,以比較近代的說法就是把自己丟失的每個部份好好地認回來。

人不可能完美,但可以追求的是完整。

文章標籤解離症dissociative創傷derealizationidentity



6. 迷失的自我: 從劉俠事件談解離症心寧診所院長林為文博士 ...

此病的發生原因不明,但是研究顯示:反社會人格者、酒精與藥物濫用的個案容易有此病。

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 ...診所介紹診療項目診所設備醫療團隊最新消息門診時間表心靈絮語常見問題季刊&演講好站連結季刊&演講首頁季刊&演講迷失的自我:從劉俠事件談解離症心寧診所院長林為文博士2020-02-11 今年(2008)二月劉俠女士在沒有預警的情形下,被印傭施暴而導致死亡的事件,曾引起廣泛的討論。

而該印傭在精神鑑定後,被診斷為解離症(dissoicativedisorder)。

 一般來說,解離症的發生率也較其他精神疾病來的低,國外的流行病學率約0.01%。

雖然如此,在報章雜誌、電影等媒體上,以這類疾病為主的題材卻是很常見的。

但何謂解離症呢? 簡單的說解離症主要是意識、記憶、身份、或對環境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壞,因而對生活造成困擾,而這些症狀卻又無法以生理的因素來說明。

 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第四版,將解離症分為四大類,包括解離性失憶症(亦稱為心因性失憶)、解離性迷遊症(亦稱為心因性迷遊症)、解離性人格疾患(亦稱為多重人格違常)與自我感消失症(depersonalizationdisorder)。

 這一類的個案通常無法維持一個完整且一致的自我,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誰,或經驗到有很多的『我』。

目前認為『解離』是對『創傷』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患者『離開』所受的創傷,也可以『減緩』該創傷進入他們的生命中。

研究顯示『解離現象』(dissociativephenomenon)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是一樣的,而兒童時期受到身體與性方面虐待的人較容易有解離症。

  解離性失憶症被認為是最常見的解離症,此病最常見的是對個人身份(personalidentity)失憶,但對一般資訊的記憶則是完整的。

而事實上在所有解離症中,失憶是最常見的症狀。

解離性失憶症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年輕成年人多於年長的。

這一類個案的失憶發作通常很突然,患者會無法回憶先前的生活、或人格,且主要是失去「過去的記憶」,特別是創傷性的生活事件。

 解離性迷遊症的行為通常更有目的的與失憶結合,患者常會離開原來的家庭或工作,旅行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建立另一個家庭或工作。

當他們被尋獲後,他們已經有一個新的『自己』,但無法記起個人過去的重要資料(如原來的姓名、家人、工作),而且新的我與舊的我並不會交互出現。

此病很少見,通常發生在戰爭、重大災難事件後。

解離性解人格疾患就是大家熟悉的多重人格違常,它是一慢性的疾病,也被認為是解離症中最嚴重的疾病。

 此病通常與兒時的性或身體的虐待有關,患者通常有二種以上的人格,在不同的時期某一個人格會成為主要的人格,而且彼此忽略,一個人格出現時,另一個人格就隱沒不見。

兩個人格有各自的記憶、情緒、行為模式、態度等,而且差異通常很大,好像兩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軀體身上。

 此病的發生原因不明,但是研究顯示:反社會人格者、酒精與藥物濫用的個案容易有此病。

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覺得自己很陌生且不真實,患者常覺得自己像機器人、在夢境中、或者覺得已經離開自己的身體,這種感覺讓患者很不舒服,而且他們也知道這些症狀不是真的。

  至於解離症的病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過去的研究顯示,遺傳可能與解離症有關。

 如有的研究發現解離症患者的一等親罹患解離症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8-10倍,但另一些對雙胞胎的研究,卻有相反的結論。

無論如何,基因與解離症的關係,仍有待更大規模的研究。

在致病機轉上,一般認為可能是「心理功能的解離」,也就是原本能自我覺知與統整的個體,因為面對壓力,解離成各部份,使意念、記憶、行為被排除在意識之外,造成失憶、人格變化等症狀。

 雖然致病機轉未有定論,心理因素普遍被認為是誘發此病的導火線。

一般認為患者可能先有因為基因與生活創傷造成的內在缺陷,在面臨生活壓力事件時,自我無法成熟因應,而產生解離現象。

在治療方面通常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找出並適當處理壓力源、適度的傾聽、催眠治療或以藥物輔助式的會談、鼓勵病人去克服症狀(如回憶)。

 綜言之,解離症雖然不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但對個人與家庭社會的影響可能很大,需要我們仔細的評估與



7. 過青柴火--解離性疾患

自我感消失疾患的症狀包括知覺改變或自我經驗改變,以致於自己一向的現實感暫時失去或改變。

這些由一種自我疏離或不真實的感覺表現出來,例如感覺自己的 ...首頁>>精神醫學部>>衛教資訊過青柴火--解離性疾患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劉秋平今年嘉義縣有座神殿,為配合大年初九拜天公的習俗舉辦「過青柴火」儀式,期使信徒消災解厄。

廟方在廣場準備了一個三台尺半徑的圓形火堆,工作人員不斷減溫,並由乩童作法,上午十一時卅分左右開始過火,七頂神轎在乩童帶領下,一一衝過火堆,結果造成廿多信徒火傷腳掌,有人趕緊泡冷水,有些須分別送醫救治,這屬於民俗文化意外事件。

這類意外在許多國家都曾發生,但因文化不同,其方式內容自然有異,受傷程度也就不等,有些嚴重的國家甚至形成所謂的解離性疾患。

解離本是人類奇妙自我的調適和防衛功能,通常在遭受到重度社會心理壓力之時,經由個人意識、認同或行為協調突然暫時性的改變,以避免造成身心傷害或崩潰的嚴重後果。

然而這種解離調適功能有時會因著某些意外反倒失控,而形成各式各樣特異的解離性疾患,常見的解離性疾患類型有四,分別是心因性失憶症、心因性朦朧狀態、多重人格和自我感消失疾患。

 心因性失憶症一般人在承受心理壓力或遭遇心靈創傷時,會感覺到焦慮、恐慌或憂鬱等痛苦,但是隨著時光的消逝和事物的變遷,這種痛苦會逐漸的淡化或被遺忘,不過這並不是說壓力和創傷就此消失了,而是人們在寧靜調適的過程中將這些轉移到潛意識裏,此稱之為「潛抑」作用。

當然這種寧靜調適的能力還是有限度的,若是此障礙的程度太大了,有些人會發生失憶現象,例如,在一場車禍中未受傷的生還者,他的近親死於車禍,後來造成在一段時間內無法記起某些曾發生的事,這就是得了心因性失憶症,類似的個案常發生在我們的周遭,也因而被很多小說,電視和電影等取之為題材,其實此症的形成也是人類的一種自我防衛功能,由於這些心靈傷害帶給人們意識上太大的痛苦,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崩潰,所以經由不自覺的細密解離過程,將事件內容從當事人的意識中抽離而轉移到潛意識裏,結果發生了失憶現象,也避免了憂鬱自傷或心志瘋狂等危險。

在戰爭期間這種症狀尤其多見,常發生於青少年及年輕的成年女性,但老年人則很少。

失憶症的結束通常很突然,復原很完全,且很少復發。

 心因性朦朧心因性朦朧狀態常導因於全新的認同。

以這次的嘉義縣神殿意外事件為例,在慶祝玉皇大帝生日並配合拜天公的習俗,神殿舉辦全村繞境活動並進行「過青柴火」儀式,為信徒消災解厄。

廟方在廣場準備了一個三台尺半徑的圓火堆,工作人員不斷減溫,並由乩童作法,而後七頂神轎在乩童帶領下,一一衝過火堆,結果造成神轎陷在火堆,扶轎者必須雙腳離地以免受傷,其他人趕緊把神轎推開,場面驚險萬分,也有人手抱神像參加過火,事後共廿多名信徒腳掌因不等程度的灼傷接受醫療救治。

神殿負責人解釋可能是進行祭典時有「不乾淨」的東西進入,他在儀式前曾請民眾配合,但仍無法避免,至於「不乾淨」的東西,他說是民眾有喪事等。

多次參加過火儀式的信徒則說,可能是火堆太厚,或火堆未撒鹽巴降溫所致,且現代人少有赤腳機會,自然經不起高溫考驗。

這一個例子當然不是第一次,除了過火堆之外,也常見以含釘棒擊赤身或赤足爬刀梯等,在國外形形色色儀式更是多見。

基本上我們歸其類為民俗文化意外事件,以國內文化而言,由乩童先作法,將天神請降世間,附在眾信徒身上,神力隨之而生,展現神力便有過火堆等活動。

當然,在人認同天神降世附著其身之後,原我已被抽離,新身自然產生,意識和潛意識裏的我便被神取代,我信故我在,深信者確能激發其生理潛能超乎平時,神力沛然呼之欲出,但這一切仍然須要大環境的配合,一旦火堆太厚、未撒鹽巴降溫或現代人的少有赤腳,終致使人承受不住而火傷腳掌,縱使手抱神像或扶神轎者也不免,意外於是發生。

另外,嚴重社會心理或生理壓力常會造成心因性朦朧狀態,比如夫妻爭吵、天然災害或軍事戰爭等,都可能引發人們意識混淆認同改變,而突然且意外地離家遊走,無法記起原我過去的經歷。

通常持續期相當短,約數小時至數天,最終會迅速復原,很少再發。

 多重人格多重人格之主要特徵是一個人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人格,每一種人格在某一特殊時候主宰該人。

其實一個人的人格原來就是相當複雜的,人們常說「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人們須因時機不同而說不同的話,人們也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們須因對象不同而說不同的話。

人們會因著人、地、時、事和物的不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